法宝寺摩崖造像
名称:法宝寺摩崖造像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年代:唐
地址:东坡区万胜镇天乐村
级别:市保(2001年9月,眉山市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东坡区万胜镇天乐村的12组,有一座法宝寺,在寺旁的摩崖造像中,有难得一见的佛教圣迹——“佛足迹”图像。

法宝寺位于万胜镇西北的莲峰山下,这里原属眉山县五峰乡团结村,距万胜镇约六七公里。快到寺门时,路边立有一块石碑,这是一通功德碑,记载着捐资修缮寺院的善男信女的姓名。石碑正面有“大清嘉庆癸亥年(1803)”字样,背面则有“嘉庆甲子九年(1804)”的字样。

石碑旁,是从万胜到法宝寺的古道,古道之上,矗立着一座石门,门楣用红砂条石砌就,上下饰以斗拱,正中横书“法宝禅林”。


“法宝禅林”左边,还有一行题记,其中有“阶基观音殿……甲申六月起工……乙酉四月工完”字样。推测法宝寺观音殿原来的台基是由夯土筑成,曾在乾隆年间对观音殿台基的外表用石块进行包砌。这里的甲申年可能是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乙酉年则是乾隆三十年(1765)。

穿过石门,走上一段石阶,是弥勒殿,其后则是旧大雄宝殿。



据了解,法宝寺历史悠久,在唐代时即为眉山西山名刹,且香火极为鼎盛。在法宝寺东侧还有规模较大的石塔林古墓群,分布于两个山头,分大石塔林、小石塔林,面积50多亩,为历代法宝寺僧人墓地。法宝寺昔日状况可见一斑。可惜的是该寺在解放初被拆毁,可喜的是近年来法宝寺已有较大规模的修复,新建了三圣殿和新的大雄宝殿。

在法宝寺后山、新大雄宝殿左侧,有一株古榕树,或许只有他还能记得法宝寺的沧桑历史。

这株神奇的千年古榕,在法宝寺被拆毁的时候,曾干枯死去,只剩下四五米高的空壳枯桩;而当法宝寺重建开放之时,他却枯木逢春,死而复活,并开枝散叶,蓊蓊郁郁。更奇特的是一棵树长出不同的叶形,一半叶片大,一半叶片小,似是雌雄同株。




法宝寺摩崖造像,就在旧大雄宝殿右侧的土边石坎上。

这里的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五代至清续凿,共18龛。尚可见雕刻风格的造像237尊,1—4号龛风化和人为破坏严重,5—18号龛保存较好。其中,十三号龛与十四号龛之间的龛壁上,刻有“文德元年(888)”题记。十七号龛内有“乾德二年五月六日(964)”题记。十八号龛内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题记。法宝寺摩崖造像于1988年被列为眉山县(今东坡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眉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显眼的是六号龛和七号龛,它们龛刻在土边的这块石包上。

六号龛龛口呈长方形,龛内作平顶,高1.13米,宽1米,深1米,刻翘脚观音和文殊菩萨并二童子。

七号龛龛口呈弧形,龛内为穹窿顶,高1.75米,宽1.7米,深0.2米,刻菩萨9层,共162尊,称作千佛龛。专家认为此龛为宋初雕造。

千佛龛千佛均戴宝冠,似全为菩萨装扮,均化生于缠枝莲中,或坐或倚,或立或跪,或沉思,或交谈,姿态各异,雕造异常精美。


在龛左侧龛沿中上部,雕有一形体稍大的菩萨坐像,像下有一脚印,印中有法轮金鱼图案,这就是佛陀脚印之法相,殊为奇特,据说,全四川仅见此一例。

据介绍,“佛足迹”源自印度,是佛教圣迹之一,佛足迹图像及其信仰,寄托着人们思念佛陀和希冀佛教繁荣的情怀。

中国的佛足迹图像,是自七世纪中叶玄奘、王玄策带回印度粉本(画稿)之后发展起来的,慢慢从关中周围扩展到四川盆地和东南沿海。武则天久视二年(701)正月初三,传说成州(今甘肃成县)出现佛迹(佛足迹),武则天就改年号为“大足”,这一政治行为无疑对佛足迹的崇拜和相关图像的刻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祈求佛教兴旺和永恒,始终是佛足迹图像的主题,在后世发展中又增加了护法、消灾和超度亡灵等内涵。虽然从明代起汉传佛教寺院就普遍流行佛足迹碑图像,但目前能看到的佛足迹图像实物资料却非常少见。

法轮和金鱼,属于佛教八宝。佛教八宝,也称八吉祥,是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法轮,又称金轮,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被佛教吸收为法器。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说法时,梵天等将一“轮”奉献给他,由此轮才与佛法有了联系。法轮代表佛足,表示佛广度众生,象征着佛法象轮子一样旋转不停,即所谓“法轮常转”。法轮一般制成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一生传教所做的八件大事。

金鱼,象征自由和超越,代表富裕和祥和。鱼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金鱼是雌雄一对,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金鱼的眼睛象征佛眼,金鱼眼睛常开,就象佛时时刻刻照顾众生,永不舍离众生。

虽然脚印上方菩萨的头部在九十年代初被盗割,虽然龛中大部分菩萨头部已经毁损,但仍有十来尊雕像尚属完好。在佛和佛足迹旁,有的菩萨顶礼膜拜,有的虔诚祈祷,有的弹奏音乐,有的敬奉宝物……造型生动,观之动容,过目难忘。




在七号龛右侧,还有一暗龛。龛正中刻一身穿甲胄的天王像,这是毗沙门天王,他身躯硕壮,怒目圆睁,威武逼人。毗沙门天王即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据介绍,在四川石窟中,毗沙门天王像均作主像供养,单独凿出,主要盛行于唐和五代。

按般若揭罗译的《摩诃吠室罗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中记:“画天王,身着七宝金刚庄严甲胄。其左手执三叉戟,右手托腰(又一本左手捧塔)。其脚下踏三夜叉鬼,中央名地天,亦名欢喜天,左名尼蓝婆,右边名毗蓝婆……”


天王造像左侧壁刻一人像,温文尔雅,着方领外衣,戴束发小冠,双手捧盘拱立。这可能是吉祥天女,传说吉祥天女和毗沙门天王关系密切,是他的妹妹或妻子。

天王造像右侧壁刻一武将,头戴幞头,身着长型片甲,左手横置胸前,右手举狼牙棒。因在四天王的配置关系中,毗沙门天王被安排率领夜叉、罗刹将等,守护北方郁单越洲。因此,这位武将可能是夜叉或罗刹的形象。

法宝寺其余的造像,在六七号龛右上方的崖壁上,各龛龛口均为方形,平顶。

九号龛

十号龛

十一号龛,观音像

十三号龛

十七号龛

十八号龛

观音像头部两侧,各刻有两幅小图,状似孕妇和棺材,不知是否喻示生死。


十八号龛左龛壁的题记:“乾隆五十八年岁在癸丑三月,敬造观音菩萨一位,眉州敦和乡信人。”乾隆五十八年是1793年,敦和乡,即万胜镇。据《眉山县志》载:万胜镇,清置敦和乡,民国2年(1913)设万胜镇,取万事如意永远胜利之意。

在旧大雄宝殿右后方的断崖上,还有零星造像,毁损严重。

在从法宝寺返回眉山的路上,见东馆106线左边有一寺院,顺道也去看了看。
这座寺庙叫大明寺,建有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

据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大明寺历史悠久,始建于隋文帝开皇(581—600年)年间,经过唐代的完善发展,寺院共有“九楼十八殿,屋厦三千,井亦四十八眼”,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享誉全国,是四川历史上的一处名山胜景。其后,几经战乱毁损,加之年久失修,到明代时,寺院已面目全非,唯有大规模的“基迹犹存”。现在看到的大明寺,是1995年以后陆续兴建的。

大明寺寺门构造与别的寺院不同的是,正门檐柱上盘有两条金龙,寺匾左右另有“甘露”、“法雨”二匾,这可能跟过去大明寺有龙王庙有关。据《大明寺重修龙王庙碑记》载,大明寺东北有龙王庙,庙前有古井一口,相传井与海通,时有白龙隐显,天旱时附近居民望见白云自井中冉冉而出,必沛甘霖。以故眉丹两县军民长官及地方善士浚井祈雨,十常九验,往往题赠匾额以示尊崇。光绪十三年(1887),当地曾修龙王庙三间并塑龙王肖像以祀。为保一方风调雨顺,且“不忍古迹沦亡”,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年,当地又募捐国币1000多元重修龙王庙。


现在的大明寺,虽没有盛时之胜景,但寺内树木繁茂,绿意幽幽,倒也算是清净之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