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国保档案(6)
牛角寨石窟
牛角寨石窟,是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仁寿县高家镇鹰头村(现称英头村)六组的牛角寨山,距离县城约有35公里。在牛角寨山周边的山坡上,满布着各种形状的大小石包,经仁寿县文物管理部门多次发掘,先后在牛角寨东岩壁(大佛阁)和东(观音堂)、北(坛神岩)岩前16块石包的岩壁上,发现造像101龛,其中既有摩崖造像,也有石窟造像,牛角寨石窟就是这101龛造像的统称。


从牛角寨造像龛中残留的题记,可以推断这些造像的建造时间。位于53号龛右壁的《南竺观记碑》,基本完好,其中内容有“……大唐天宝八载(749年)太岁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三洞道士杨行进、三洞女道士杨正真、三洞女道士杨正观……真□正法观元守宪进弟彦高等共造三宝像一龛,为国为家存亡□□□□供养。”在13号龛右壁上,刻造像题记一则,竖刻楷书7行,可见内容有:“贞元十一年(795年)太岁乙亥元月建,戊寅廿八日书。”
从这两则题记中,可以看出,牛角寨石窟应营建于中唐时期,据专家考证,绝大部分是盛唐时期镌刻的。在《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将牛角寨石窟的时代明确为唐。

在牛角寨的101龛造像中,95龛是佛教造像,计有1395尊,6龛是道教造像,计有124尊。保存完好和基本完好的有21龛,部分残缺、剥蚀的有39龛,严重剥蚀的有28龛,尚有13龛为泥土所埋。值得庆幸的是,牛角寨石窟造像的精华部分虽遭几次“厄运”,但仍基本保存完好。

先来看佛教造像。牛角寨佛教造像多为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大佛阁和观音堂。
这龛大佛胸像是44号龛,位于牛角寨东侧崖壁,这尊依山镌造的弥勒佛半身胸像,面形丰满,眉似弯月,双目微睁,平视东方,比例匀称,线条流畅,俗称高家大佛、牛角寨大佛、仁寿大佛,是牛角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

44号龛保存基本完好,龛高16米,宽11米,深8.7米。半身胸像高12.4米,坐西向东,半圆雕。佛头高6.6米,发式呈螺髻,面部宽4.6米,丰满,耳长3.7米,垂肩,眼微启,嘴微合,颈高0.95米,肩宽11米,胸高4.85米,双手于胸前合十(手掌明显为后人补刻)。大佛胸侧各站一力士,均高1.9米,腰部着战群,系帔帛,立于台基上。弥勒佛神态安详,胸下部分与山岩融为一体,显得气势磅礴。龛本无顶,后来有一对夫妇出资10万,建造了大佛阁,为大佛遮风挡雨。

曾有一段时间,舆论疯传,说这尊造像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但专家认为这纯属臆断。
44号龛左下方岩壁上,是41号龛,这是千佛龛,又称“世尊讲法图”、千菩萨龛。该龛为平顶龛,龛长4.5米,高2.7米,深1米,深浮雕造像296尊。本龛造像人物众多,内容丰富,镌刻技艺精湛。全龛除左侧部分造像剥蚀,龛下部有损毁外,大部分造像保存完好。

龛正中设一小龛,主佛释迦牟尼居中,佛坐高0.52米,头高0.16米,肩宽0.2米,发式为螺髻,穿圆领袈裟,右手握一摩尼珠仰置右膝,左手抚膝作说法状,结跏趺坐须弥莲台之上。身后有莲瓣形焰状头、背光。佛的两侧各有一菩萨和弟子,绕佛造像286尊,分上下横制11排,尊数不等,多席地而坐。人物多为菩萨、罗汉、弟子、乐伎等。造像形态各异,服饰不同,大都作闻法状。佛首侧各立一弟子,屈腿躬腰,俯首侧耳作恭听状。第九、十排左侧,四佛像五体投地作跪拜状。原千佛每像均有题刻,字迹已剥蚀不存,仅存一则,题为“女弟子阿富”。龛左侧壁另有一观音四菩萨。此龛虽为千佛龛,但镌造内容有可能是为了表现释迦牟尼灵山说法的盛景。

在弥勒佛像龛前下方,零乱分布着10个小石包,每块石包壁上,都或多或少都镌刻有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主要有千佛龛、观音龛、药师变龛、地藏天王龛和经变故事龛等。
下图左下方是第29号龛,也是一千佛龛,基本完好,共镌刻佛像76尊。该龛是连二龛,两龛口之间柱上刻莲花一株,花上承佛像。柱两侧龛底各有一短颈圆腹瓶,瓶中长莲,莲生枝蔓布于龛,每枝托一花,一花承一佛。左龛五层,右龛四层,像高不等,均结跏趺坐,有桃形头光。龛沿有金刚、祥兽。

这是第25号龛——千手观音龛。龛口呈长方形,平顶,龛高1.15米,长0.8米,深0.26米,部分剥蚀。观音头戴花冠,身穿半臂天衣,饰璎珞,赤足立于莲台上,有椭圆形头光。观音赤臂20双,除头顶、胸前各一双手合十,其余手所持器物剥蚀难辨,身后有浅浮雕手掌三圈,计三百余只。侧下有蹲、跪赤身童子各一。


下面两图是二观音龛,二观音造型相同,头饰发髻,肩披短帔,腰系短裙,下著羊肠大裙,身绕帔帛,袒胸露腹,项下饰短璎珞,赤足站于莲台上,项后有圆形头光,内饰珠宝。


这是2号龛——维摩诘经变龛。龛口呈长方形,平顶,宽1.9米,高2.1米,深1.1米。主像维摩诘、文殊为半圆雕,其余为高浮雕或浅浮雕。全龛刻像109身,除部分头部残损外,其余基本完好。这龛经变,主要表现了《维摩诘经》的内容。

《维摩诘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也叫《不可思议解脱经》,全经共上中下三卷十四品。维摩诘,意思是洁净的名字、没有染污的名称。维摩诘是古印度一位德韶年高的长者,著名的在家菩萨,他虔诚修行,才智超群,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一天,为了教化三乘众生,他假现身患疾病,佛祖知他心意,便派人去问疾,但佛祖座下却无人敢担此任务。于是,佛祖只好派聪明智慧、德才超群的文殊菩萨前去问疾。维摩诘经变龛主要表现的就是《维摩诘经》中“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观众生品第七”、“见阿閦(chù)佛品第十二”等品的内容。
当佛祖座下的众多菩萨、佛弟子、帝释、大梵天、四天王等听说文殊要去维摩诘住处问疾,知道两位德智超群的大士相见必然要讲论佛法,于是,所有的大众,包括八千位菩萨、五百声闻阿罗汉、成千上万的天人,便跟随文殊师利一起前往。这时,维摩诘运用神力,腾出屋内空间,把所有室内陈设及侍者移走,只留下一张床座,做出生病的样子,安卧其上,等待文殊的到来。果然,两位智者相见,便就一系列佛法展开讨论,让随文殊而来的众人大开眼界,受益良多。
龛右侧中部为维摩诘居士,头戴风帽,肩宽体胖,坐在一张有华丽顶罩的床上,上身左倾倚床柱,左手握一棱形物于怀,右手指其物,昂首张口,头略左倾面向文殊作辩论状。

龛左侧中部为文殊菩萨,头毁。身穿半臂圆领袈裟,赤臂载臂钏,胸饰璎珞,臂绕帔帛,结跏趺坐束腰帷幔须弥座上,左手抚左脚,右手曲臂挽带,背后有双重桃形身光。该龛造像左右以文殊和维摩诘为主要人物,这表现的是“文殊问疾品”。

在维摩诘的左侧,站立一弟子,头损,身穿U形领袈裟,右手高举过肩,左手指一女人。所指女人头损,身穿天衣,系长裙,上身后仰面向弟子。这两个人物,正是“观众生品”中维摩诘室内的天女和佛弟子舍利弗。此幅画面象征地表现了经中所说的舍利弗变天女、天女变身舍利弗,即佛教“色相无在无不在”的法理。

文殊身侧后雕刻众弟子、诸天。在文殊和维摩诘下方,还有众多人物,有帝王、武士、僧侣、市民等,或揖拜、或倾听、或观望、或静思、或感叹,或相互议论……


在2号龛左边,有两龛相似的造像,即3号龛和7号龛,均为依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而雕刻的西方净土变龛。下图是3号龛,龛口呈长方形,平顶,龛长1.4米,高1.52米,深0.5米,深浮雕造像117尊,可谓人物众多。

龛下部为双层九曲拱桥,桥下施斗拱,上饰勾栏,桥面置短颈圆腹瓶,瓶侧有护法神和祥兽守护。瓶中长莲一枝,生枝若干,枝托莲花布于龛的上部。众多形象就分布在桥面和莲花上。桥面五舞伎翩翩起舞,两侧坐乐伎,或弹琵琶,或抚筝。再两侧,各五个作歌咏状。上层桥正中,正面三人,赤上身披帛,其两侧各一狮昂首倒立;再侧,后乐伎若干呈奏乐状。二金刚站立左右龛沿。龛上部西方三圣居中并坐,主像双手胸前结印,均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式的莲台上,顶悬宝盖;两侧有弟子、七宝塔、菩提树、楼阁和乐伎四组。乐伎分别表演,或状似摔跤,或爬莲蕾枝,或双手倒立。座下两侧各有二菩萨,再侧有诸天、仙鹤、鹦鹉等。

龛中,一赤身童子身居高台,左手扶栏,引身探首,右手加额,正全神贯注地观看乐伎表演,连高台下一赤身童子踮脚探首似呼其接引都无暇顾及。
龛额和龛楣分别刻十六观,其布局别致点在于,不像其它地方(如大足、夹江县、丹棱县等地)那样每一观刻一小龛,而是均与楣底的斗拱桥栏上的楼阁和幔饰龛楣的一株莲紧密结合成一体。但因残损较重,不可全辨。现尚清晰可见者有“日观”、“宝楼观”、“池观”、“佛像观”等。

龛顶壁刻卷纹云十余朵,云中裹化众佛,诸乐器。全龛乐伎所执和龛顶纹所裹乐器有:琵琶、箜篌、拍板、笛、筝、羯鼓、铜钹、筚篥等。龛左文殊骑青狮,后立一金刚;龛右普贤骑白象,后亦立一金刚。
这是第21号龛,也是观无量寿佛经变龛,其造型与第三号龛大同小异,差异在于:该龛是重檐帐幕形龛,龛中九曲斗拱为三层,楼阁较大且施斗拱。

这是第19号龛,力士龛。龛口呈长方形,平顶,高2.52米,宽1.3米,深0.9米,基本完好。力士赤足站立莲台,高2.5米,高发髻,头系巾,巾的两角向上翘起,腰系裙,绕帔帛,袒胸挺腹,赤臂裸腿,双目圆睁,肌肉凸出,举拳叉腰,形态威严凶恶。像这样的力士龛还有一龛(11号龛),它们的位置是在牛角寨大佛龛的东大门两侧。

这是第37号龛——经幢龛,除龛顶座部分剥蚀外,其余基本完好。龛口呈长方形,向北,拱顶(部分坍塌),宽1.8米,高3.4米,深0.77米。龛内凿一八面柱形经幢,重檐,通高3米,直径(宽)1.2米,幢身立于须弥台基上,台基高0.9米。幢顶为金瓜形,与龛顶连接。在一重檐幢壁上有一长方形拱顶龛,内有二佛像,均结跏趺坐须弥座上。龛外两侧,四天王各执兵器倚幢壁而坐于台基上。在二重檐正、侧面幢壁上,各有一长方形拱顶龛,龛内各刻立像一尊,三像均有桃形头光。在经幢外,龛壁顶端两侧对称排列刻化佛10尊。

这是第39号龛,刻四佛四菩萨八部众二金刚。

下图是第38号龛,刻三佛二菩萨二弟子二金刚。

再来看道教造像。道教造像共有6个龛窟,主要位于距大佛阁约1公里的坛神岩。坛神岩山,紧连牛角寨山北端,又称后山,呈南北走向,山顶为一条地势平缓、长达600米的山梁,北端尽头即是玉皇庙所在地。坛神岩位于其山腰,这里有两块石包,道教造像就在这两块石包之上。由于这里曾发生盗窃佛像的案件,为保护文物,仁寿县文管所已将这里圈了起来,并请了两位老人守护。

来到这里,首先看到的是64号龛——并列真人群像龛。该龛是平顶龛,龛长5.4米,高2.5米,深1.6米,半圆雕造像35尊,保存基本完好。造像均高1.47米,足蹬鞋立于覆莲台上。

造像分为前后两排,前排造像18身,男女像各半。女像造像为头作发髻,并戴有额饰头巾。颈部刻蚕纹三道,上身穿对襟道袍,胸前布带结扣,外穿宽袖黄帔,袒胸装饰有短璎珞,胸下系长裙拂地;男像造型,或为头绾发髻,或戴莲瓣形束发冠,颌下有三绺长须,上身穿对襟道袍,胸前布带强扣,外穿通肩黄帔,胸下系长裙拂地。造型基本按男女间隔排列。后排造型17身,均有双线桃形或圆形头光,脚着鞋立于仰莲台上,一女真人十六男真人,其中六尊有三缕长须,胸饰与前排相同。

全龛造像所持器物有笏、瓶、花、宝珠、柳枝、法轮、蕉叶扇、鸡心环等;未持器者,或施印,或双手拢于袖内。整窟真人群像,每一尊均身体修长,神态高雅,并列成群,庄严肃穆。

64号龛左侧,是69号龛——佛道合一龛,三主尊造像,人物面型丰满,比例匀称,镌刻刀法简练。元始天尊居中,方额大耳,颌下有三绺胡须,身穿对襟道袍,胸前结布扣。太上老君居左,方额大耳,面颊有长髯,身着对襟道袍,胸前结布扣。天尊、老君均戴莲瓣形束发冠。释迦牟尼佛居右,头被盗,据资料显示,佛祖发式为螺髻,方额,大耳垂肩,身着微袒胸式袈裟。三像均站立仰莲台上,佛祖赤足,天尊、老君着鞋。


在64号龛所在石包的右壁,是一龛著名的三清龛,编号53号龛,又称三宝窟。根据现今所见的文物考古资料,三宝窟应是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处以道教“三清”尊神为主的唐代道教石刻龛窟,故堪称“海内孤本”,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与意义。

该龛是平顶单口窟,窟口呈矩形,龛长2.8米,高2.4米,深2.1米,半圆雕造像54尊,保存基本完好。窟正中居三清,均方额大耳,面部丰满,嘴、眼微闭,头作莲瓣形束发冠,身穿对襟露上胸道袍,胸前结布扣,均结跏趺坐,有桃形背光。玉清元始天尊居中,颌下有三绺短须,左手上举虚拈,右手持一混元宝珠仰置右膝,下承帷幔莲台。台下正中一龙首,口含忍冬草蔓绕莲基;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头被盗,右手抚右膝,左手屈举,下承帷幕方台;右为太清道德天尊,颌下有三绺短须,右手抚右膝,左手屈握蕉叶扇,下承帷幕方台。

玉清左右双排立四真人,太清后立一真人,这是不对称的五真人,均着交领道袍,绾发髻,或持笏,或施印,或双手拢于袖内,分别作肃穆、深思、愁苦等状。三清左右两侧后各立一真人,头顶均有圆形物:右者,头戴武士巾,身穿道袍,外着两铛甲,挽袖提袍,或说是日真人;左者,头戴莲瓣束发冠,身穿微袒右胸式道袍,双手执如意,或说是月真人。

三清左右侧立二女真人,均梳发髻,身穿对襟道袍,胸部有少许璎珞装饰,脚登鞋,手提忍冬草一串。紧靠二女真人有武将,曲臂挽带,脚踏地鬼。龛左侧壁一神像,结跏趺坐于帷幔方台上,双手执三脚夹轼(一种坐具)。其侧后有男女真人侍立。窟口左右两边各有金童玉女及力士。全窟造像27尊,窟底马蹄形的台阶正中及左侧台阶壁上,另刻浅浮雕供养人及侍女27尊。三清坐高0.75米,其他站高1—1.25米。

窟的右侧壁,依岩凿刻《南竺观记》碑一通,记录了唐代道教经籍纂集与分类的重要内容,是考察和研究道经编纂过程的珍贵史料。

据碑文可知,《观记》刻于唐玄宗天宝八载,即公元749年。碑高1.46米,宽0.85米,楷书直行竖刻,共17行。据专家研读,原文如下:
“三十六部经藏目: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
一天之下,三洞宝经合有三十六万七千卷。二十四万四千卷在四方,十二万三千卷在中国。
上清二百卷,灵宝四十卷,三皇十四卷,太清三十六卷,太平一百七十卷,太玄二百七十卷,正一二百卷,符图七十卷。《升玄》、《本际》、《神咒》、《圣纪》、《化胡》、《真诰》、《南华》、《登真》、《秘要》等一千余卷,合二千一百三十卷□□在世。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五经六籍,并出其中。余十二万八百七十卷在诸天之上,山洞之中,未行于世。
夫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经首;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陟。七部玄教,兼该行之,一乘至道,于斯毕矣。
大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
三洞道士杨行进 三洞女道士杨正真
三洞女道士杨正观 真□正法观元守宪进弟彦高等共造三宝像一龛
为国为家存亡□□□□供养。”

这篇碑文,不仅记载了唐代道经的分类,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道经的总卷数与各种分类的具体卷数,这为我们了解唐代道教经典的真实编纂和传承情况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第二块石包正面,是47号龛——佛道合龛。

这是一平顶龛,全龛造像27身,造像均高1.36米,头高0.2米,肩宽0.32米,分前后左右两排站立于龛正壁和两侧壁。前排14尊,正壁7尊,左侧壁4尊,右侧壁3尊,其中10男4女。男像长须者5人,赤足者6人,脚着鞋者6人。女像多头戴冠,胸饰璎珞,有的是头作发髻,额饰头巾,或持树枝,或提瓶。男像多着宽袖长袍,袍式各异,手持各式法器。造像颈部均有三道蚕纹,站于仰莲台上。

后排13尊,正壁7尊,两侧壁各3尊,其中10男3女。生须者3人,均比前排高出一头,胸以上部分和足及莲台可见,身躯其余部分为前排所挡。衣着和造型大体同于前排。或戴束发冠,或披巾,或作发髻或戴冠,有的手持瓶、扇、花和树枝,有的手持棒状物,有的或理胡须或施印。龛口两侧各有一武士,身穿短袖铛甲,腰系战裙,持剑站立于小鬼背上。全窟造像面部圆润丰满,神情肃穆。临之,有道貌岸然之感。



坛神岩也有几龛佛教造像,以65号龛最具价值。该龛名罗汉龛,是长方形平顶龛,高1.15米,宽1.45米,深0.7米,龛中造像5尊,保存基本完好。三罗汉均结跏趺坐同一素面台基上,坐高0.7米,宽肩大耳,光头,身穿交领袈裟,外罩帔巾,胸前巾角结扣。

中者,满面皱纹,显为长者,右手抚右膝,左手残,带沉思状,似主讲。其左侧后一男童作垂手侍立,右侧一童女,右手上举,左手持扇过肩,作打扇状。该女子高髻丰庞,神情肃穆,若有所思,其服装尤为特异:上身着翻领半袖短衫,腰束带,带结长飘至足;内着长裙,宽袖微摇,既有明快之态,又有摇曳之姿。左罗汉,左手持扇,扇面遮住右手,微躬背耸肩,作沉思状。右罗汉,右手持扇,欲扇未扇,左手置于膝上,嘴微张,舌翻卷于上唇,似吃惊似发呆。三罗汉虽皱纹满布,寿高年迈,但宽大的身躯,寥寥无几而又流畅的衣纹,衬托出他们潇洒活泼的神态。


据《仁寿县志》载,牛角寨曾有“大佛阁”、“观音堂”及“避暑胜地”,很多石包上还留有梯、亭、台等人工建筑的痕迹,可见当年此地香火之盛。又传说,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曾率部在此与当地豪绅武装激战数月,在牛角寨山头上,还留有张献忠喂马的饮马槽。

目前的牛角寨,正依托这些历史传说和牛角寨石窟,逐步发展旅游业。这里怪石林立,林木葱郁,造像精美。登山俯视,但见平畴千里,阳光照耀之下,佛光湖(鹰头水库)水面银光耀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