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仅有15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因此,盆地戈壁一望无际,但在吐鲁番市区及市区周边,却分布着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洲;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是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但它却又是我国著名的“葡萄和瓜果之乡”。吐鲁番人民的生命之水从何而来?是什么让干旱的戈壁绿意盎然?
是吐鲁番人民的智慧,是吐鲁番人民智慧创造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基本上可分为“传入说”和“自创说”两种说法,“传入说”又分为“国外传入说”和“国内传入说”两种,国内传入说认为坎儿井是由今陕西大荔经敦煌传入新疆白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入吐鲁番的;国外传入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在17世纪由波斯(现伊朗)传入新疆的。自创说则认为坎儿井是当地各族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与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步创造而成的。

现在游客到吐鲁番参观坎儿井,一般是到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新城西门村888号的坎儿井民俗园,参观园内的坎儿井博物馆,这座投资240万元的博物馆于2007年6月落成开放,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部分,包括100多米长的地下参观通道、500平方米的地面陈列馆、坎儿井分布图、剖面图、葡萄长廊和葡萄干晾房等,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模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游客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区域、功能和研究成果,让游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下长城"的历史变迁、修建过程。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沙盘,直观地向游人展示了一条条坎儿井穿越戈壁,将天山的地下雪水引到一片片绿洲的情景。

据了解,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使挖掘坎儿井有了可能。其次,吐鲁番盆地与北部和西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这就可以沿地势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势向盆地汇聚,确定了水的流向,通过挖掘疏导,自流向盆地。第三个条件是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主要是由粘土或钙质胶结的砂砾石,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下图是坎儿井特殊的土质,这种钙质粘性土不仅粘合性非常好,而且十分坚硬,正是这种特殊的土质,才使古老的坎儿井能保存至今。

虽然坎儿井历史悠久,但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在吐鲁番,每条坎儿井都是有名字的,有点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有的以动植物的名字命名,还有的以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等命名。坎儿井博物馆是依托一条叫米依木•阿吉的坎儿井而建的,米依木•阿吉就是开挖这条坎儿井的主持人。米依木•阿吉井是吐鲁番最典型、名气最大的坎儿井,已有800多年历史,全长25公里,日水量可浇地70多亩,坎儿井博物馆长约100米的参观通道其实就是米依木•阿吉井下游的一段井渠。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坎儿井的架构和开挖过程。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先说竖井。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乘车临近吐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就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


这种手摇辘轳,原是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它是在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在开挖竖井时,这种辘轳也被用来运送泥土。因为从坎儿井底将掏挖的大量泥土运至地面,劳动强度较大,采用这种装置不仅快捷而且省力。

但手摇辘轳只适用于开挖深度在10米以内的竖井,竖井太深,人力太小,无法摇动辘轳,这时需要的,是畜力辘轳。
畜力辘轳,是一种以畜力为动力的挖掘坎儿井的动力设备,适用于竖井深度达几十米的坎儿井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掏挖时的劳动强度。虽然现在开挖和清理坎儿井淤泥时,使用的动力都是以机械设备为主,但这些都是在古代人的智慧上演变而来的。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

这是坎儿井“经纬仪”木棍定向。坎儿井始于西汉,而指南针在明朝时期才从中原传入西域,在开挖暗渠时,为尽量减少弯曲、确定方向,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在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的方向挖掘就可以了。


在掏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还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油灯定向是依据两点成线的原理,用两盏旁边带嘴的油灯确定暗渠挖掘的方位,并且能够保障暗渠的顶部与底部平行。但是,油灯定位只能用于同一个作业点上,不同的作业点又怎样保持一致呢?挖掘暗渠时,在竖井的中线上挂上一盏油灯,掏挖者背对油灯,始终掏挖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不偏离方向,而渠深则以泉流能淹没筐沿为标准。

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这是坎儿井龙口。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暗渠还有不少好处是,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据了解,全新疆有1600多条坎儿井,其中的1100多条就在吐鲁番,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吐鲁番现有耕地面积70多万亩,其中有47万亩就是靠坎儿井的水来灌溉的。所以说,坎儿井引来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成为养育吐鲁番儿女、灌溉万倾良田的生命线。或许,这也正是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主要原因。

坎儿井博物馆除了展示坎儿井的构架原理和修建过程外,还有相关一些相关陈列。这位是清末因坚决禁烟而遭贬并充军新疆的林则徐。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他在了解到“卡井”(坎儿井)的重要作用后,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推广到新疆各地,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这位是左宗棠,1874年5月,64岁高龄的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发展地方经济,保障军粮供给,左宗棠在新疆其间曾大力兴办屯垦业,功绩遗泽至今。林则徐和左宗棠在坎儿井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坎儿井最初发展缓慢,后在他们两位的大力推动下才得以快速发展,并为吐鲁番戈壁变绿洲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葡萄干晾房,也叫荫房,是葡农充分利用吐鲁番盆地的光热资源,晾制葡萄干的生土建筑,晾房均为土木结构,一般都是平顶长方形格局,墙壁用土块砌成,留有许多方形花孔,以便于通风,又不使阳光直射在垂挂的葡萄上。晾房木橼上设若干“挂架”,用树枝、铁钩或麻绳固定,以挂晾葡萄。“挂架”离地面要有半米左右的距离,便于通风和清扫掉落的葡萄。在夏季,鲜葡萄经过30—40天的晾制,即可风干为葡萄干。在吐鲁番,几乎每户葡农都建有这样的晾房,据说,这样晾制而成的葡萄干翠绿如新,甘甜不减。

这是阿娜尔汗的家,里面可以观看歌舞表演,特别要说的是家门口的这个馕坑,这个馕坑号称“火洲第一坑”。

馕,是新疆历史悠久传统面食,古代称为“胡饼”、“炉饼”,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大小不一,据说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维吾尔族用来烤馕的设备,最主要的就是馕坑,馕坑可设在庭院或家门口,其燃料大都用柴,现在也有用无烟煤的。由于地区的不同,馕坑的式样和材料也不同,馕坑的大小是根据人口来定的,一般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烤馕,维语称之为打馕。维吾尔族人除了用馕坑来烤馕外,还用馕坑来烤羊肉或羊腿。

坎儿井参观结束后,我们到这座叫麦西来甫的风情庄园吃饭,还见到一座更大的馕坑,这座“天下大馕坑”高8.8米,坑内直径11.8米,可同时烤制2只骆驼、30只羊,用它烤制出的馕号称“天下第一馕”。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参加麦西莱甫的人数不限,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表演杂技魔术、跳舞娱乐,大家都可登场表演节目。在麦西来甫风情庄园吃饭,就可以一边品尝烤羊肉,一边欣赏舞蹈表演。你要是兴致来了,也可以与维吾尔姑娘一道,载歌载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