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金银滩草原,沿西川河东南行,不久就到了湟源县。
湟源即“湟水源头”,是一个具有悠久而灿烂历史的地方,它是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丝绸南路要冲,也是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当时,这个繁华的通商口岸和集市还不叫湟源,而叫丹噶尔。

虽然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藏汉商贸要地,而且唐宋时期这里的茶马互市热闹非凡,但丹噶尔真正发展成为一座集镇,还是在明朝。明洪武年间,丹噶尔隶属西宁府西宁县,开始建城,建成后的丹噶尔城成为西宁的主要卫城之一。清朝雍正五年(1727)大规模修建,使丹噶尔城扩展成占地25万平方米的市镇;道光九年(1829),清政府在这里设丹噶尔厅,为清代在边疆设定的县级政权建制,其长官为知府的佐官同知或通判,正六品,仍隶属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丹噶尔厅改为湟源县。至1924年,丹噶尔古城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有了“茶马商都”、“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称。古城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好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了边塞古城发展的壮丽画卷,体现出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这是丹噶尔古城的的西城门——拱海门,这个名称与古羌地祭海的风俗有关。“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西海),意为拱手西海。据说,清政府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派遣钦差大臣到青海湖畔,召集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祭海会盟。而去青海湖畔,丹噶尔古城是必经之地,钦差大臣从东城门进,西城门出,在西城门外要举行简单的祭海仪式,因而称西城门为“拱海门”。其实祭海只是形式,目的是通过会盟防止战乱,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自是圣朝崇祀典,愿祈福泽遍苍生”。直到民国,这一惯例一直沿袭下来。

丹噶尔的得名源自一座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丹噶尔就是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座城隍庙是丹噶尔古城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古建筑之一,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嘉庆六年(1801)重修后又分别于宣统三年(1911)和民国十五年(1926)进行了两次维修,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庙宇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整个建筑包括照壁、山门、戏楼、东西钟鼓楼、牌坊、鉴心殿、后寝宫、东西配殿和东西廊坊,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


拱海门城墙上,贴着这张丹噶尔厅署发布的抓捕凶犯的布告。
丹噶尔古城还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吸引旅游投资,2006年7月起,湟源县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投资1.2亿元,开始了对古城的保护性修复工作,旨在将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环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宁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展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景象的平台。2009年,丹噶尔古城的修复工程结束,并于当年5月5日举行了隆重的开街仪式。
穿过拱海门门洞,就是明清老街——丹噶尔大街。老街两旁,店铺林立,建筑全部用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这条宽6米,长800米的大街,是清朝、民国时期丹噶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修复后的丹噶尔古城,以全长800米的明清老街——丹噶尔大街和丰盛街为主,贯穿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建筑,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东西城门、3个牌坊、4处民俗宅院、博物馆、民俗展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纪念馆、羌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600多间店号商铺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并用湟源排灯代替街道、店铺等照明设施。同时,在羌笛乐宫、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等主要景点,策划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舞蹈、城隍庙会、“暑衙升堂”、文庙祭孔等文化活动。老街当中,有几座气势非凡的牌坊。

这是两座再现历史场景和反映当地特色人物的小品景观。


这是丹噶尔古城现存的一座洋行——英国人办的仁记商行,它是旧中国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丹噶尔古城商贸鼎盛,年交易额达到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府贸易总额的六七倍,英、美、俄、比利时等国商人,京、津、晋巨商大贾,纷纷前来此地设立洋行,驻庄经商。有名的洋行有新泰兴、仁记(英)、平和、怡和、居里、瑞记(美)、美最斯(俄)、瓦利(土)等。他们主要从事青海羊毛的收购贩运,在国际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

仁记商行对面,是丹噶尔厅署。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往来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并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噶尔厅,属西宁府。现修复的丹噶尔厅署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大堂及六房,后院有议事堂等。

丹噶尔厅署内,每天由当地民间艺人定期进行县衙升堂表演,艺术地再现当时办公、生活的场景。


丹噶尔不仅是文化古城、商贸要地,还是军事要塞,这是部署在古城内的乾隆十三年(1748)造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这是丹噶尔文庙,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1919年9月落成,费银1.3万多两,占地面积为4300平方米,是至今青海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子庙。文庙整体建筑由大成殿、东西两庑、过庭、月台、花园、走廊等组成,别致典雅、古朴简洁、文静秀气,小巧玲珑,糅合了古代殿宇式建筑和江南园林式建筑的秀美风格。文庙曾一度与学校联成一体,淡淡的书香伴着一阵阵清风弥漫在古城上空,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搏。


长期商业贸易和民族交融,在丹噶尔留下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类小吃,这些小吃有以青稞为主的,有以小麦为主有以牛羊肉为主的,荤素并陈,色香味佳,技艺精绝,各具特色。这道小吃叫狗浇尿,又称狗浇尿油饼,是青海地区较流行的一种面食。这种用菜籽煎的薄饼,具有颜色黄、吃起来嫩、口味香甜的特点。在2010年世博会时,狗浇尿作为青海风味小吃参加世博会,因名字不雅而改为“青海甘蓝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