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2009-08-20 15:08:47)
标签:

三苏祠

飞来椅

园林

苏轼

东坡

分类: 眉山文旅

眉山国保档案(4)


三苏祠(下):岛居园林


    三苏祠中轴线上的三进四合院,呈现的是作为三苏故居和三苏祠堂的三苏祠,但三苏祠不止是三苏故居,也不只是三苏祠堂,她还是一座具有鲜明“岛居”风格的园林,而这一特点,则充分体现在三苏祠的瑞莲池和东园西园。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三苏故居原来就有池塘,改宅为祠后,将池凿为东、西二池。相传苏洵手植莲花于池中,时值苏轼兄弟进士及第,池中莲开并蒂,为祥瑞之兆,故将池塘命名为瑞莲池。明成化年间,州牧许仁曾赋诗云:“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川巡抚能泰题匾“瑞莲重现”,清雍正十六年(1738),高思雍撰书匾“灵沼遗香”。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现在的瑞莲池,是满池的荷叶。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中轴线东面,是瑞莲东池,由四川督学使张之洞于光绪元年(1875年)倡导修建有云屿楼、抱月亭、绿洲亭。
    绿洲亭,一名水竹轩,在瑞莲东池南端半岛上,攒尖式草亭,有约十米长砥道与南岸相通,西行数步可达南大门。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上图是位于瑞莲东池东北角的抱月亭,亭名取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意。抱月亭建于光绪元年,为双层攒尖式屋顶,亭高7.71米,底面为正六边形,设飞来椅。凭栏远可眺云屿楼、东厢房、绿洲亭,近可观鱼赏荷。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瑞莲东池北、来凤轩东,是云屿楼,云屿的意思是“云烟笼罩的小岛”,因为整座建筑就是在一个小岛上。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清光绪元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倡建。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抬梁式梁架,一楼一底,面阔三间19.2米,进深三间13.2,通高11.5米。门楣悬挂李长路书匾:“云屿楼”。小青瓦屋面,正脊、垂脊、戗脊均饰卷草式图案。三面临水,翠竹掩映。
    瑞莲东池东面,现在称为东园,最早是清代眉州的古考棚旧址,占地约七亩,曾是苏祠中学校址,现在改建为碑廊。
    东园建筑为仿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461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晚香堂、四个碑亭和回廊构成。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晚香堂居东园北端,为一楼一底仿清歇山式建筑,陈列着三苏祠馆藏精品文物及宋、元、明、清苏轼诗文集缮本、拓本。该楼据明代陈继儒刻苏轼墨迹拓本名《晚香堂苏帖》而得名。
    碑廊由五座亭与廊构成“n”字形。东廊有碑亭、醉翁亭,西廊有碑亭、丰乐亭,南廊有表忠观亭,亭与廊嵌苏轼墨迹碑约80通、眉山历史文物碑50多通。其中著名的碑刻有“三绝碑”、“表忠观”、“醉翁亭”和“丰乐亭”等。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柳碑,是苏轼贬官岭南,受柳公祠司守请求而写,碑文是韩愈为纪念柳宗元而作的赞词,也称“三绝碑”,即柳宗元的事,韩愈的文,苏轼的书法。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这两篇则是欧阳修的作品,是苏轼在颖州时书写的。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表忠观碑,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写的。碑文一出,有人向王安石告黑状,说是为被推翻的帝王树碑立传。但王安石连看数遍之后,却拍案叫绝,称赞它是一篇很好的历史文章。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碑亭里还有一块碑也非常著名,这就是东坡盘陀画像碑,因为上面刻有苏东坡的真容。据说,当时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张耒、晁补之等人都在京任职,平时经常聚会,而苏轼又出任在外,就由苏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李伯时(名公磷)根据苏东坡的真实模样画了一幅东坡像,聚时挂起来,表示在座。李伯时把苏东坡画成道士,坐于水中大石之上。后来黄庭坚在上面题赞词:“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辙也题词:“人曰吾兄,我曰吾师。”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有人将此画并上面的题词镌刻成石碑,这就是东坡盘陀画像碑,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的真容。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再来说西面。下图是苏宅放生处。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来凤轩北面有水渠沿长山埂小山自东向西,山上有小道供游人悠游。往西,山下一池,池中塑东坡盘陀坐像。这座东坡盘陀坐像,就是四川雕塑院赵树桐先生根据东坡盘陀画像碑上的东坡盘陀像设计的,是全国最好的东坡盘陀像。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东坡盘陀塑像前铺红砂石板地坪,与之相对的建筑为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的披风榭。
    南宋嘉定年间,魏了翁知眉州时,在今眉山老城小北街后田坝疏沼建环湖。湖上筑翠洞、书台、起文堂、披风榭。南宋淳熙年间,诗人陆游来眉州,游环湖,登披风榭,拜苏东坡遗像,并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其中两句几乎是所有眉山人都能吟颂的,这就是:“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也正是眉山现在称为“诗书城”的来历。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年湮代久,亭榭、环湖早已无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陆游、魏了翁,遂在三苏祠内重建了披风榭。
    披风榭在来凤轩西偏南,瑞莲西池北岸,坐南朝北。重檐歇山式,一楼一底,底层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有7米门道。面阔进深9.86米,榭高10米。正脊有寿字形宝瓶饰物,檐上悬挂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草书匾:“披风榭”,下檐悬“浩然正气”匾。
    披风榭背临瑞莲西池,池中有百坡亭,池南端有瑞莲亭。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百坡亭是横跨瑞莲西池上的一座桥亭,始建于南宋,现在我们看到的百坡亭则是1928年重建的。亭长20米,中间为八柱小亭,攒尖式屋顶。亭边设飞来椅,供游人临池俯瞰,唤鱼赏荷。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颖州(今安徽阜阳),曾作《泛颖》诗:“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亭以“百坡”命名,吴伯萧补书,寓意希望出现更多东坡式的杰出人物。据说北京陶然亭公园按原样复建有百坡亭。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瑞莲亭,清康熙四年(1665)眉州知州赵蕙芽重建。八角十二柱,攒尖式屋顶,亭顶为花瓶状饰物,八条脊上均有走兽饰物,房面为筒瓦覆盖。亭高7.9米。亭门开于东面,有小桥与岸相通,亭四周有飞来椅。门匾“瑞莲池”三字由乾隆十八年(1753年)眉州知州宋载书。亭内悬匾“瑞莲重现”四字,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四川巡抚能泰书。远看瑞莲亭,状如池中一朵巨莲,瑞莲亭就是池中一朵“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瑞莲西池西岸,是原消寒馆。硬山式屋顶,筒瓦房面。面阔七间28米,坐西向东。东向开两门,与百坡亭相对,隔池与瑞莲亭相望。两门处依檐作两亭,亭为攒尖式,两亭间有廊相通。南端有洗砚池,池有石栏杆围护。这原是苏家故宅中的一个小水凼,是苏轼兄弟青少年习字作画后洗涤笔砚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三苏父子,将其辟为洗砚池。清末眉州拨贡彭耀章仿苏体字题“洗砚池”三字,镌刻于池壁之上,照壁上还有东坡洗砚图。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洗砚池再往西,就进入三苏祠西园了。西园是三苏祠的主要园林区,在民国期间相继增修了若干亭宇、沟渠、小桥、花圃、池塘。流连其间,湖塘潋滟,竹茂梅开,莲桂飘香,水木清华。树木森森,浓荫遮蔽,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西园的主要建筑有式苏轩、景苏楼、南堂和疏竹轩。
    式苏轩,在披风榭西边,始建于民国37年。1987年重建为一组仿清式建筑,总占地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五间20米,进深二间9米,歇山式屋顶,小青瓦覆盖,正脊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门上悬挂赵朴初补书匾:“式苏轩”。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式苏轩以西为景苏楼。《眉州属志》载:“景苏楼,治西。宋司农少卿陈晔总领蜀饷过眉,为苏氏父子建。” 后毁,1984年,四川省副省长何郝炬建议重修景苏楼。现为一组仿清式建筑,总占地1000平方米。主楼一楼一底,歇山式屋顶,小青瓦覆盖,正脊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面阔五间20米,进深三间8米,通高12米,水磨石地坪。门上悬挂吴丈蜀书匾:“景苏楼”。门联为清光绪十六年(1891)乐山布衣杨昌凝撰书:“公本不羁才,恨当年知遇难逢,浪迹黄州、惠州、儋州、杭州,消磨许多经济;我生凭吊古,叹此日名流空望,游心诗集、文集、词集、赋集,越发无限激昂”。院内桥廊相接,甘蕉覆檐,奇花吐艳,异卉芬芳。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西部园林南端,还有一处庭园式建筑——南堂,1994年由茗香轩茶园改建而成。因三苏父子在汴京(现开封市)的宅院叫南堂,故尔命名。这是一组仿清代建筑庭院,坐南朝北。庭院围墙有扇形窗洞,其雕花为梅、兰、竹、菊等植物图案。北向开一园门,门楣上有1981年著名画家关山月书“茗香轩”匾。门内为一院落,一贮水大池,池中堆构有假山。左有草亭三座,右为花圃。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南堂西侧为翠竹掩映的疏竹轩。疏竹轩,据苏轼《咏怪石》诗:“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由此可见,疏竹轩为三苏故里的一座建筑物。1978年,据苏轼诗意而修此轩。仿清代建筑,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占地450平方米。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西大门,位于祠院西北角,始建于民国十七(1928年),2002年重建。三重檐悬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一间5米。门上悬挂清何绍基书匾:“三苏祠”。柱上有二副楹联,一副为夏湘平书:“诗笔离骚亦时用,文章尔雅称吾宗。”另一副为刘乃昌撰,刘繁昌书:“志超万有,宦途偶侨寄,人间荣枯姑置度外;才高一世,书海惯翔游,寰内山水尽涌毫端。” 西门明间为门道,左右各有耳房一间,门内有石拱桥一座,横跨水渠之上,桥上有高大花棚架,架上藤蔓拖地,其建筑规格约小于南大门。
    过桥几米处,有“文峰”假山一座, “文峰”巨字为清眉州知州金一凤题。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文峰”假山四周,翠竹簇拥,据说,三苏祠内共种植有十多个品种的竹子。看见竹,就会想起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荫长径右边有一池塘,名为西湖。池中小岛上一小亭,掩映在绿树丛中,池南端与疏竹轩相连。绿树花圃中,还点缀着绿筠亭、海棠亭。下图是西湖。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这座船坞,建于1928年。石舫式船亭,异形歇山式,小青瓦屋面。总长20米,最宽处为5.5米,共11根柱子。船头向东,有石跳板可上下船亭。船头有桂花一株,胸径近30厘米,恰如撑船的篙竿。船头为平台,到船舱有两级台阶,船舱边缘设木质飞来椅。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这座雕塑叫“八娘伴母”,母指的是程氏夫人(1010-1057年) ,眉州青神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18岁同苏洵结婚,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教师,三苏父子成为一代文豪,程夫人功不可没。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八娘是苏洵的长女,苏轼苏辙的姐姐,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十七岁出嫁给母舅之子表哥程正辅,程家恃富有而虐待八娘,八娘十九岁病故,苏家为此不与程家往来。司马光为程夫人所撰墓志铭中说:“幼女八娘,聪颖爱学,为文可观。”后世文人为这桩不幸婚姻惋借,就另编了一个美好姻缘,认为八娘嫁给苏门四学士中的秦少游很适合,就把姐姐改作妹妹,演绎出一段《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于戏剧、电影或小说,使苏小妹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人物。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连鳌山石刻,是苏轼十七岁时的大笔书法,“连鳌山”三字原迹在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是苏轼十七岁时与弟苏辙,好友家定国、家安国、家勤国三兄弟同游连鳌山时所书。连鳌山本有同登榜首之意,巧的的东坡手书连鳌山之后的第四年,苏轼、苏辙与家氏三兄弟果然同科中进士,同占鳌头。明代《蜀中名胜记载》,“连鳌山”三字雄劲飞动,大如屋宇。“连“字长3.15米,宽3.2米;“鳌”字长3.5米,宽3.2米;“山”字长3.2米,宽3米。

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最早的三苏故居,是一座大约五亩的庭院,现在的三苏祠,是一座占地约100亩的古典园林,东部的祠堂园林水榭与西部的园林建筑景观,相映相溶,用园林大家赵长庚先生的话作结:“祠内水渠纵横,湖塘广阔,修竹掩映,古树参天,堤岛罗列,亭榭相间,堂廊互绕,祠宇轩昂。再加之匾额楹联的祝颂,曲桥小径的连缀,境界幽高,景色宜人,是具有古雅雄朴格调的园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