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韬奋精神,做有信仰的人
文旅中国 杨晓华 昨天16:30 原创

“一面韬光养晦,一面奋斗不懈。”这既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赠给自己的自勉之词,也是他逝世后留给同行后辈们的重要启迪。2020年12月12日,以研究和继承韬奋思想文化遗产、弘扬韬奋先生不懈的奋斗精神为主旨的韬奋基金会的阅读组织联合会和韬奋基金会阅读促进专项基金,联合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举办了学习“韬奋精神”主题日系列活动。
主题日活动以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黄国荣先生的《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的作品出版为契机,举办了“学韬奋精神,做有信仰的人”新书分享会和由在京的韬奋基金会读联会理事及会员负责人参加的学习联谊会——“韬奋精神”的今世意义两场主题活动。旨在于阅读分享和学习交流中理解“韬奋精神”的深刻内涵,汲取奋斗不懈的精神力量。
“韬奋精神”薪火相传,常在人间
当日下午三点,由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会长石恢主持的《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新书分享会正式开始,韬奋基金会秘书长张增顺、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缪立进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分别致辞,诸位嘉宾均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新书出版的热烈祝贺,分享了学习“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

韬奋基金会秘书长张增顺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韬奋先生诞辰125周年,作为我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韬奋先生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一社,将新闻出版事业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他心系国家与人民,在民族危难的关头勇担社会责任,不顾自身安危,以笔代剑,积极奔走宣传抗战救国思想。毛泽东同志对“韬奋精神”曾做过精辟的评价:“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今天我们纪念邹韬奋先生、学习“韬奋精神”,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为了用“韬奋精神”指引当下。
韬奋基金会作为我国新闻出版界唯一的全国性公益基金会,一直秉承基金会的宗旨,热情宣传“韬奋精神”,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自成立以来,践行“韬奋精神”,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有声有色的阅读活动。比如在2019年举办的“70年70城”联读活动当中,组织了167场联读活动,点亮了72座城市的阅读之光。这些活动目标群体上至银发苍苍的老者,下至牙牙韬奋基金会作为我国新闻出版界唯一的全国性公益基金会,一直秉承基金会的宗旨,热情宣传“韬奋精神”,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自成立以来,践行“韬奋精神”,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有声有色的阅读活动。比如在2019年举办的“70年70城”联读活动当中,组织了167场联读活动,点亮了72座城市的阅读之光。这些活动目标群体上至银发苍苍的老者,下至牙牙学语的幼童,都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时代在变迁,但是“韬奋精神”永存,正如当年中共中央对韬奋先生的评价:其精神常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百万庄图书大厦董事长缪立进对在百万庄图书大厦举办本次主题日活动表达了特别的肯定和支持。缪立进在致辞中指出:“韬奋精神”是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韬奋精神”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向上的力量和进步的标杆。《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是黄国荣先生的一本精品力作,真情流露、实事求是地展现了韬奋先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我们更应该发扬“韬奋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业报国精神,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郑勇则在致辞中从三联人和出版人的角度,向现场读者分享了“韬奋精神”的重大影响和出版《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的重要意义。郑勇在致辞中指出,在众多研究韬奋先生的著作中,黄国荣先生的《患难之生》是首部以小说体的方式记述韬奋先生生平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了一帧帧生动的历史画面。郑勇认为,“韬奋精神”的内涵一是坚持真理、追求进步,二是服务读者、奉献社会,三是倾心奉献、百折不挠。韬奋先生的一生经历,正如周恩来同志题词所揭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韬奋精神”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他所开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的传统。今天出版韬奋先生的著作和传记作品,不仅是作为韬奋事业延续的三联书店和作为“韬奋精神”衣钵传承的三联人所应尽的责任和使命,也不仅仅是为了致敬和纪念,更是为了使他的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为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和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让“韬奋精神”的概念以文学的形式走进百姓。

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作家、《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作者黄国荣先生则以“学韬奋精神,做有信仰的人”为题,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精彩主题讲座,他从“信仰”和“精神”两部分深入浅出地诠释了“韬奋精神”的内核,结合历史和时事娓娓道来,劝勉读者要学习韬奋先生坚定信仰、不懈追求的黄国荣副秘书长认为:信仰是民族和人素质的基本基因,一个民族一个人若是失去了信仰,这个民族这个人很可能就失去了灵魂。通过一组组中西方神话寓言的对比,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东西方精神在内核上的根本差异,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神话里蕴含了不屈与抗争的民族基因,才造就了中国人民倔强的、不服输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不可战胜、屹立不倒的原因。今年抗击新冠疫情,中华民族再次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在病毒面前,一声号令,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齐心抗疫,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

谈及《患难之生——邹韬奋在抗战中》一书的写作初衷,黄国荣先生说:“读遍韬奋先生全集和邹嘉骊写的韬奋先生年谱,让我甚为感动,如果说鲁迅先生是文学界的旗手,那么韬奋先生就是我们新闻出版界的旗手。可是直到今天,无论是文学界,还是出版界,对韬奋先生精神的宣传都远远不够。提到韬奋先生我们能想到爱国、鞠躬尽瘁,但这些都是概念,而不是形象。概念是走不进老百姓的心灵。所以我要用我的笔为韬奋先生塑造一个文学的形象,让他走近老百姓,让老百姓来了解邹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曾说:“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在黄国荣先生看来,这是韬奋先生的真情告白,也是他的信仰与胸怀,是“韬奋精神”的内核。

在讲座中,黄国荣先生以一个个小故事、小片段将邹韬奋先生的一生尽数梳理、生动讲述,以创业、爱国、明志、爱人民、爱事业、鞠躬尽瘁为纲,一一展开,告诫我们:在讲座中,黄国荣先生以一个个小故事、小片段将邹韬奋先生的一生尽数梳理、生动讲述,以创业、爱国、明志、爱人民、爱事业、鞠躬尽瘁为纲,一一展开,告诫我们:
创业,就要像韬奋先生一样,不畏艰难,倾心投入;
爱国,就要像韬奋先生那样不怕坐牢杀头,视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明志,就要像韬奋先生那样,站在大众的立场,分清敌友,走革命的道路;
爱人民,就要像韬奋先生那样竭诚为读者服务,确立社会大家庭观念;
爱事业,就要像韬奋先生那样,以身相许,做一辈子做不完的事业;
鞠躬尽瘁,就要像韬奋先生那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把一切献给革命事业》……
在黄国荣先生真挚深情、翔实生动的演讲中,现场读者深深地为韬奋精神所感染,讲座结束后,黄国荣先生还为现场的读者特别进行了签名,并郑重地盖上了自己的签名章。

作为已经覆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近60个城市,已有近120家会员机构组成的唯一的全国性公益阅读推广组织,韬奋基金会读联会会员中既有大量的民间阅读推广机构和阅读推广企业,也有政府背景的阅读推广组织和书店、图书馆、媒体读书会、阅读推广研究机构等不同维度的持续坚持“阅读推广”活动的会员单位。韬奋基金会读联会北京地区理事及会员负责人当天还进行了学习联谊活动现场。二十多家读联会会员机构的负责人及参会代表也纷纷就疫情期间如何坚守初心、寻求机遇、联结合作发言分享,大家表示要学习邹韬奋先生“一面韬光养晦,一面奋斗不懈”的精神,继续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砥砺前行,奋勇向前,并展望和期待2021年的联读活动及第七届全国读书会大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