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全民阅读献一分力量
——在第六届全国读书会大会上的开场白
黄国荣文/摄影
上午,我们刚刚举行了“文化行走、阅读中国—70年70城联读活动”总结盛典,回顾了历时6个月、全国33
个省、市、自治区、特区的72个城市参与、共举行了242场读书活动的的阅读盛举。让人欣喜的是,连正发生港毒暴乱、城市秩序处于混乱状态的香港也组织了三场诵读活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都报道了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这并不表明我们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做了多么了不起的工作,这个活动之所以能引起全国各城市的响应参与支持,恰恰有力地证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必要与重要。通过读书,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当前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我们不过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下午,咱们接着举行每次六届全国读书会大会,继续深度探讨如何为全民阅读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发展服务的问题,在家一起来献计献策,我想肯定有会有益的收获。
复兴中华,实现中国梦,对我们书业界的文化工作人员来说,我们的任务和努力工作的目标,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贡献。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可以有许多标准,也表现在许多方面。按人们的习惯首先会看经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国家才强大;还会看军事和军队,军队强大国家和民族就强大;也会看科技,高科技越发达,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越强大。但有一个方面不可忽略,那就是文化。假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人人都在读书,人人都在自觉地努力提高个人的素养,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为国家服务,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将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民族。反之,一个不爱读书、不讲求个人修养和素养、极心竭力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他的国家经济再发达,军队再强大,科技水平再高,它终究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这个民族也终究不会是强大的民族。

犹太民族也有5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2000余年是在流离失所、浪迹天涯中生存,几经屠杀、历尽浩劫,却千年不灭。原因诸多,有宗教信仰的因素,有生存环境形成的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因素,有长久受压迫而磨炼出来的征服对手的意志与手段的因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因素。诸多因素中,我认为宗教信仰与重视文化教育是根本因素。犹太民族是全世界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们的成年国民人均每年读书60本以上,而我国人均读书还不到5本;他们平均每人一年会买10至15
本新书,而我国有的人资产雄厚却一辈子不买一本书。到上世纪末,犹太人人口只占世界的0.23%,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和人口与咱们北京相仿,但645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有121位是犹太人,比例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难道不是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吗?
甲午战争时,清朝的整体国力要强于日本;北洋水师可以排在世界海军中的第七位,亚洲第一。西方许多国家认为日本向清朝开战几乎是疯子。但俾斯麦却预言:“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发现,日本到欧洲来的人,都专心在讨论各种学术,研究政治原理,谋划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舰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交差。海战中,坚船利炮并不是致胜的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是军队整体的体制、信仰、思想和精神。
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早就提出。清代后期的腐朽没落和中华民族近百年受外侮欺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并没有完全消除。党风社会风气的滑落,小农陋习,小商心理,让相当多的中国人依然十分丑陋。我们靠什么来振兴?我们拿什么来复兴?发展经济是一个方面,但单靠经济发展重塑不了人的灵魂,要靠科学文化、靠科技知识,科学、知识、文化是重塑人的灵魂的第一动力。高铁在全国的运营,无需宣传说教瞬即便结束了国人如战乱逃难一般的乘火车出行的乱象。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让手机、微信、支付宝、多媒体、共享单车等等高技术知识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它正不可阻挡地在改变着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人的观念。
我们今天助力全民阅读,就是要乘新时代的强劲东风,为复兴中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脚踏实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献上自己的一分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