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怎样承建工程
--“粤东会馆碑记”的启示
参观粤东会馆非常偶然,几年前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广西举行,筹备期间去百色看分会场的准备情况,余暇便去看了这个会馆。粤东会馆不是特别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它既没有山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那样的知名度,更没有杭州胡雪岩故居那种宏大气派和富丽奢华,但几年过去了,它却深深留在我记忆中难以忘却。难忘的不是会馆的建筑,也不是会馆的业绩,让我念念于心的是会馆的那块“碑记”。当时是去百色纯粹是工作,连相机都没带;又不开会,笔记本也没拿;发觉这“碑记”有意思,口袋里只找着两张乐业宾馆的小便笺,顺手记下了“碑记”上的几个数字。回京后总觉是个遗憾,于是还是麻烦广西的朋友给我发来了一些照片。

重建后的百色粤东会馆
清明回老家扫墓,常州下火车,触景思友,不由想起原常州市新华书店的老经理,感觉一个很厚道的人,因在常州图书大厦的工程中受贿,折了跟斗,进里面待了八年。侄儿开车接我回家,又穿过途经宜兴通往杭州的铁路,铁路的铁轨生了锈,像条死龙趴在秀美的江南大地上。建成后验收说是豆腐渣工程,无法通车,宜兴市委书记受了贿贪了钱入了狱。真是奇怪,现如今重大工程都成了陷井,每每都有人栽进去。这让我更想起粤东会馆那块“碑记”。
“碑记”的全称是“重新鼎建百色粤东省馆碑记”。“碑记”由八块碑文组成,碑文内容分四部分:一是重建粤东会馆碑记的正文,不足500字,却把会馆重建的因由、过程和人事记述得一清二楚,那是道光年的进士、诰授中议大夫、国史馆总修、翰林院编修罗文俊亲撰,由进士、诰授中宪大夫、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骆秉章手书。不只撰文者书写者身份显赫名头耀眼,文,确实简洁凝炼,言简意赅;字,也真端庄俊秀,可作楷帖。二是重建值事单位和人员,31个店和林伟扬一个个人一一在列,此两项只用了一块碑。三是店家和个人捐助款项清单,这一项用了六块碑。四是建馆收支账单用了一块碑。令我产生兴趣并难忘的是捐助款项清单和收支账单之细之实之精确。

重新鼎建百色粤东会馆的碑记正文
捐助工金银的共477个店家和个人,从款额多者一举出资壹千两的夏溪堂,到少者个人捐助壹两金银的陈耀海、郭和仁、何式宁等141人,碑上一一有名;捐抽厘头银的共204个店家,从多者玖佰壹拾叁两陆钱柒分的盖和店、捌佰柒拾陆两零零贰厘的两利店,到少者壹两零零伍厘和壹两零零叁厘的胜合店和显记店,捐助银两细到分厘。
账单收支明晰,一目了然。捐助工金、抽厘头金、同声堂独家捐助、旧砖瓦竹木等四项收入为纹银叁万零贰佰陆拾玖两壹钱捌分玖厘;支出材料费、五行工匠人工工食费、桌椅碗碟家具费、石木漆砖篷五行工匠上船落脚的工食费、石碑刻字工料费等18项开支为纹银贰万玖仟陆佰壹拾肆两零零柒厘,尚存百色纹银陆佰伍拾伍两壹钱捌分二厘,精确到不差一分一厘,特注明貯后支消。
重新鼎建百色粤东会馆碑记上的收支账单
细看碑记,账目清楚自不必说,透过碑文这一笔笔账目内里所蕴含放射出来的品行不能不让人为之感动,观其项,如见其行;想其行,如见其人。就此事而言,起码有三点值得今人借鉴:
其一,清正廉洁。据碑文记载,工程“自道光庚子岁鸠工,至壬寅岁告蒇,历五个寒暑”。五个寒暑即三寒两暑前后跨三个年头,三年的开支中,除进火演戏办酒席一项餐饮费用和五匠工食费之外,值事人员没有从中开支一分一厘吃喝费用。演戏办酒席连同演出服装所用袍褂靴帽等共开支贰仟零肆拾伍两纹银。
其二,无私奉献。此项工程的值事单位和个人,肯定是所有捐款者推举组成。在全部开支中,除有禅宁色办事人员酬金壹仟叁佰壹拾两和五匠工费之外,未见值事人员从中开支过一分一厘酬金劳务费用。
其三,公开公正。会馆重建体现了大家的事大家来办的原则,做到公事公办公开公正。值事单位和个人把工程的收支盈余账目与碑文一并刻碑上公示于众,表明执事者意在向捐助者、参与者和社会作一交代,同时坦诚地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同时也是将此举德行“垂示来兹也”。
这是道光二十年时所发生的事情,距今已171年。处在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员和值事人员为人做事,碑文中只用了“二三执事,克始克终”八个字,但这已让我发自肺腑地产生敬意。

重新鼎建百色粤东会馆碑记全碑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之不善,水无之不下。”(《孟子》告子章句上)这位亚圣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必然;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淌的。
今天,水没有违背自然,依旧永不停歇地在向低处流淌;人却似乎有点变异,没像亚圣所说“无之不善”,而是“大有不善”。我们的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每年都向社会公布反腐倡廉的业绩,每年给予政纪处分的干部都是数以万计,受法律制裁的数以千计,省部级干部也总滞留在两位数,厅局级干部每年都是三位数,涉案金额均达数亿。而且全国各地情况大致相同,无一地例外清正廉洁。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尚且如此,一般干部和社会风气就不言而语了。
现实让人对亚圣名言产生质疑,事实恰恰印证了同是孔子私淑弟子荀子思想的真理性。荀子的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荀子《性恶篇》)他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不完美的,之所以有善的行为和完美的人格,不是人性自然生成,是后天礼仪制约,人为制造的。今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贪财好利的。
现实中人确如荀子所言,有点唯利是图。明知违纪犯法,却一意孤行,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法,而且法不压众,铤而走险者大有人在。现实的社会一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飞速进步,社会高度文明;另一面却是腐败像瘟疫一样不可扼制地盛行,社会风气日渐败坏。究其根源还在人之性。孟子力主“性善”,荀子力主“性恶”,两人似乎观点对立而不苟同。按“性善”论,今人腐败失德,是后天变坏了;照“性恶”论,今人腐败失德,是人性本来就不完美,后天又没学好。其实两位先哲说法不一,目的却是同一的,都是要人们成就一个完美的人格。一个强调保持自然,不要变异;一个是强调原本不完美,后天要努力学习造就完美人格。
荀子不赞成孟子“今人之性善”的观点,是认为孟子没把“性”与“伪”区分。他认为凡自然而生,不经由学习努力而得来的叫做“性”;经由学习努力而人为得来,不是自然生就的人格叫做“伪”(这里的伪不是虚伪的伪,而人为的为)。恶是由人性自然生成的,善是由人学习努力作为而成的。因此荀子的全部用心并不在否定人的善良之心,而更看重人的后天学习与努力,这似乎更切合实际。
孔子的弟子告子所言更具实践性,他认为“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人的善与不善,不是先天生成,而是后天学习养成。告子的观点成荀子思想的先导和理论依据。今天我们要根治腐败和失德,重要的一点是要真正认识自我的本性,应该充分认识到腐败与失德的根在人自然生成的“好利”之性,认识自然人性的不完美,重视自身后天的学习与修养,培养自己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让自己有一个健全的、健康的、完美的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