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
对 人 生
——清虚茶座“我读老子”开聊序
年前,曾向网友发过一个《敬告网友》启示,说因要组织实施2007北京图书订货会,难得空维护更新本人博客,敬请网友谅解。同时告网友,近年研读《老子》(即老子的《道德经》),感受颇多,愿与网友一起交谈感受,探讨人生。前些时日,又因写长篇小说《灿烂无华》,委实不得抽身,未能兑现承诺,博客里仅发一些订货会的信息及几篇作品评论,很是抱歉。
现《灿烂无华》脱稿,该向网友兑现承诺了。自即日起,将在本人博客开设“清虚茶座——我读老子”。清虚,敝人书斋也,曰清虚斋,得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句。茶座,随意闲聊也。时下讲坛、讲台、讲座甚兴,但似都显高居听者以上之意,又呈居高临下之势,探求学问,似不可取。“学而不厌”可以,“诲人不倦”未必。孔夫子也曾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良言。为己是实在的,拿样给人看似乎浮躁。
聊是一种探究学问的好方法,尤其研读老子的《道德经》,更需一种清静的心态。老子与孔子不同,孔子一生竭力推崇“为学”“有为”,《论语》的开篇即《学而》篇,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子张》篇中又强调“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在《为政》篇中更明确表明自己的追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种用道德去治理国家,像北极星那样确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的身价地位,可说是孔子终生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老子则一贯主张“绝学”“无为”。他在第二章就开宗明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四十三章中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罕能企及;在四十八章中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事于学问,知识和欲望不断增加,诡诈和忧烦也就增加;从事于道,知识和欲望减少,诡诈和忧烦也就减少。又在六十四章中说“学不学,复众之所过。”追求没有学识,挽救大众离道失真的过失。他与孔子的区别在于,孔子要人们以知识、学问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能;老子则要人们以返朴归真的纯粹表现愚蠢鄙陋;郑板桥那段“糊涂论”,可说是一种理解。老子所追求的聪明是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再则,老子的哲学观也与他人想反。他前无古人地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无”概念的提出,确立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贡献。他的贵柔弱、尊鄙贱的辩证法体系,更丰富了中华民族辩证法文化宝库。在《道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中,言贵柔和谦退的内容就有二十四章,全书中有无、易难、高下、长短、前后、实虚、强弱、宠辱、开阖、得失、清浊、新敝、直枉、多少、大小、重轻、雄雌、白黑、吉凶、兴废、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阳阴、益损、热寒、生死、亲疏、利害、福祸、正奇、善夭、智愚、牡牝等等相对而生、相倾相比的概念遍布其间。老子对这些概念一律抱弱守下,强弱,他守弱;刚柔,他守柔;贵贱,他守贱;高下,他守下;进退,他守退;雄雌,他守雌。因此,“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这些观点便成为他辩证法体系的基本核心。
这一哲学观决定了他的道德观,老子与儒学不同,他把认识宇宙放在首位,其次是治国,然后才是伦理道德。他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后而仁,失仁后而义,失义后而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说,失去了道之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仁之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它是忠信的缺失,是大乱的祸者。老子的全部道德,就是希望老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致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他理想中的美好和谐社会。
儒、道是中华文化的两大主要脉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四步曲,是其思想的精髓;老子的思想体系除了研究人生、政治之外,更深入地探讨了宇宙的各种问题,应该说老子的思想比儒、墨、法各家思想更幽深,境界更高远。今天读《老子》,单他那淡泊名利,无私无欲,抱朴守真,平淡人生的胸怀和境界,就让我们难以企及,我们也就怀着一份敬意研读而已。因此,不敢说讲,只能闲聊。以此为序,以表在下的态度。
所聊老子,尽管借助了海峡两岸前辈学者的见识,加之本人研读的体会,但对经典的理解无法完全再现原典的精神,只能是本人的一孔之见,错误在所难免,还望各位朋友见谅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