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眼看“百家讲坛”与“百家争利”

(2007-09-23 12:33:54)
标签:

时事评论

 从“超女”到“快男”,到“百家讲坛”,我们不难找到一个共同的关键字“秀”。“超女”、“快男”是选秀性节目,它的娱乐和商业化,我们无可厚非,然“百家讲坛”作为央视的节目,它有责任主导电视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在今天强大的选秀节目的压力下,迫于提高收视率,“百家讲坛”从濒危停播到如日中天,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步一步商品化、产业化,在强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传统文化也一步一步走向没落。

    繁华的背后,便是凄凉。“百家讲坛”笑了,上讲台的所谓的教授笑了,出版方笑了,新华书店笑了,因为他们都得到了他们所要的。而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也不得不沾上了浓厚的铜臭味,在他们微笑的背后,谁在偷偷地哭泣。

    有乐观人士认为,“百家讲坛”是在推崇“百家争鸣”,是在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时下的“国学热”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到底是“百家争鸣”,还是“百家争利”,请认真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必须说明“百家讲坛”为什么会如此的红火,“百家讲坛系列书”又会为何如此好买。

    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二千多年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我们骨子里就流露着“儒道”的血液。孔孟之道,一直是我们所崇拜的,因此《诗经》、《大学》、《孟子》、《庄子》等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被众人所熟悉的,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成就了“于丹”“易中天”等人。

    二。精神上的空虚。在这个日益物质强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繁琐与重复下的无聊,让我们感叹“尘世喧嚣”、“身心的疲惫”。基于这个原因,人们迫切需求一块心灵的净土,来慰藉心灵上的空虚,精神上的贫乏,而这时,“百家讲坛”借了天时,地利,人和。

    三。赶时髦。这个好理解,我举一个例子,中国人们有一个劣根性——观望,几个人围在一起,你或许不会注意,如果一群人围在一起,你自然会走过去看一个究竟,满足你的猎奇心。于是有些商家在促销的时候,就会利用人们的这样的心态,效果自然是出奇地好,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同样,新华书店也利用了人们的这个心态。还有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人们一般认为很多人买的就是好的,畅销的自然就是好的。各大新华书店的促销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百家讲坛系列书,扩大了百家讲坛这个品牌的知名度。

    四。地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人们的虚荣心在作祟,那些白领人士开私家车到新华书店,然后在新华书店最显眼的地方,一般也就畅销书台那里,拿上几本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心理上认为《论语》和《庄子》这是有品位的,上档次的书,只有有品位的人才看这样典雅的书籍。一方面满足了附庸风雅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慰藉了精神上的需要。

    当然,还有很多的原因,基于篇幅的原因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百家讲坛”到“国学热”,是否真的有很大的含金量呢,我们必须要冷静地分析。

    根据“2006年世界十大畅销书的调查报告”的统计,近七成的买书人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畅销书,其中包括像“哈利.波特”这样风行全球的书,绝大部分的人只是在赶时髦,随波逐浪。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市场特点和文化背景。众人周知的,中国四大名著,完整看过的人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像《孟子》和《庄子》等这样的古书,需要的不仅仅有一颗安静的心来品读,更需要一定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欣赏水平,连原文都不熟悉,怎么去看于丹的心得,“国学热”是真的热起来了吗?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下,我一次在新华书店购书的趣事。在前不久,我去新华书店买《庄子》,在新华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是畅销书台,那里有很多的白领人士在翻阅、选书,在畅销书台的右边一直走到最边上的角落里,那里有几个古典书籍的专栏,《论语》、《诗经》和《庄子》等很少有人问津,简直可以说是冷清,有的甚至是好几年前的版本。我拿了一本《庄子》去收银台,那位收银台的服务员微笑着,热情地向我推荐《庄子心得》,在她的盛情下,我也只好微笑地说,我一向是不买畅销书的。是的,文字必须耐得住寂寞。

    新华书店笑了,因为百家讲坛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销售额;百家讲坛作为举办方,丛中拿到了丰厚的利润是不能质疑的;于丹笑了,易中天笑了;一本书几百万的发行量,也不得不让出版方笑了。

    才华横溢的学者不少,等身著述的教授也不少。于是,他们也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蠢蠢欲动,以至“百家讲坛”的身价一路狂飙,又不是每一个学者都能上“百家讲坛”,上讲坛的学者与“百家讲坛”存在利益的冲突与协商,他们之间便达成了利与利的关系。

    出书的学者与出版方也存在版税的问题,也就是利与利的关系。于丹一直扬言说不会开博,难免有炒作之嫌。而她一直又标榜自己淡泊名利,却在同时向出版方要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版税,高达百分之十四点几,要知道,一般的版税就只是8%-12%之间。据报道,易中天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就取得了二亿元的收入。可想,那些所谓的淡泊名利之人,还是比较虚伪的。宣扬什么民族文化只不过是他们的幌子而已。

    百家讲坛,出版方和教授三者之间只不过是利与利之间的强大组合,正是他们密切的利害关系而成全了他们高尚的幌子。

    是传统文化的发扬,还是传统文化的践踏,时间会证明一切。怕只怕,到了那一刻,确实已经晚了。

    最近,传言课改要删除古文,炒得沸沸扬扬,中国的经典文化将何去何从?

 

 

更多精彩:http://blog.sina.com.cn/m/xwblo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在心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