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空军为什么没有可变后掠翼战机?

(2011-04-10 21:36: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军事科技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主要空军发展了几种先进的可变后掠翼战机,如俄罗斯的“米格-23”、欧洲的“狂风”、美国的“F-14和B-1B”等。可变后掠翼战机可在不同的飞行工作状态下通过调节后掠角度实现最经济和最优化的飞行性能。

 

      当然,中国空军也适时地跟踪了这一先进战机技术,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一架前苏联的米格-23战机,同时希望研制强-5的后续战机强-6新型号。但众所周知的原因,可变后掠翼技术实现的难度较大,在当时已经完全超过了中国的技术能力水准,加之与之配套的涡扇发动机迟迟不能定型,不得不导致强-6战机下马,中国的第一种可变后掠翼战机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中国如今的技术水平已经突飞猛进了,但也不再追求可变后掠翼技术了呢?这一点我们看看国外的航空技术发展也能管窥一二。如今国外航空技术也将可变后掠翼技术逐渐淘汰了,主要是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差;此外,最新的航空技术开始着眼于“翼身融合”的升力体和边条翼技术,这一技术发展将机翼与机体实际上已经模糊处理了,不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机翼,也就无所谓的可变后掠翼的概念了。由于“翼身融合”的升力体和边条翼技术,加之有些附带鸭翼技术,以及先进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一切大大提高了战机综合飞行技术性能。而通过这些新技术的集中应用,原有的可变后掠翼所带来的飞行优势已经完全被新技术所取代,并且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正是这样一种技术环境背景,让中国错过了一次“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大胆尝试,但也间接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胡参谋长/宋忠平(军事评论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