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是信息核爆炸的产物
(2009-10-31 17:25:05)
标签:
杂谈 |
胡参谋长(宋忠平)
2009年10月29日、教育部语信司、商务印书馆
语言本身既是文字艺术,也是居家生活体现,中国语言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渊源,因此就显得更加得深奥。本人十分有幸拜读了国家语委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一书,确实受益匪浅。该书选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分门别类,从若干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入手,分析了中国语言在不同行业的创新发展;同时,该书也通过大量篇幅展现了我们身边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点滴生活。这一经典之作让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一次难得的再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主要谈谈自己看完这本书后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为什么中国语言生活会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深入生活,越来越符合民生民意,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首先,我觉得无论是行业问题还是热点问题,或是天大的事情还是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我的体会是语言本身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工作语言自然是内行才能理解的“行话”,生活语言就显得比较大众化,也就是“俗话”。但在某些场合又需要将“工作语言”用“生活语言”生动地展现出来就是一个语言文化的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普语言”,这时候就不能一味的用工作语言讲述,而必须创新一种“通俗易懂”语言文字充分表达,这时候很可能就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等。这种类似于科普的交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语言丰富多彩的需求和市场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不仅仅催生了更多的工作语言,同时也会带动更多的生活语言的产生。否则就会存在没有“共同语言”的问题。
另外通过《报告》,让我也深刻认识到,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大国本身就具有数千年的“造字”渊源,包括各地方的方言等元素也在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另外,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途径和速度的倍速增长也是中国语言文化“大爆炸”的主要内在因素。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古为今用”,通过更多的对外合作交流也有了更多的“洋为中用”。加之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民族复兴的意愿,参与世界事务并举办更多国际性的重大活动,自然会催生了更多、更新、更前卫的语言文化元素,不仅仅是奥运会,相信明年的世博会也会有新的名词载入辞典。
另外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文化”这个看似“异类”的产物,其实网络文化本身就是兼备了融合、创新和改造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的内涵,如今比较流行的所谓“火星文”,尽管难以接受,但其本身的存在并在网络中广为流传就说明它有自己的市场和空间。另外对于博客语言也一样,更多的博主不希望拘泥于某种形式和文字风格,更多的是希望展示自我风采,展示自己的真实语言元素,因此才能更多的获得别人的关注和持续的点击,对于喜欢看某一位博主的博文的观众来讲,如果看不到博主自己的风格,一般都会大加指责。因为博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最朴素的语言,也是最“科普”的语言。
我从事紧急救援培训工作很多年了,其实工作性质本身就是一种科普行为。这次很高兴在《报告》中看到了关于“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语”一章内容。书中对在灾难灾害发生,尤其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理救援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现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了国家确实已经将紧急救援的工作和生活语言作为关爱民生的一种具体表现。确实,紧急救援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不光是要给灾民几顶帐篷,几床棉被,更需要赋予他们一种心理安慰,因此紧急救援本身不仅仅是行为至上,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一个人“会说话”,在援助过程中就如同“雪中送炭”。相反,“不会说话”或者“说错了话”将会带给一个灾民莫大甚至是永久的心灵创伤。因此,紧急救援的语言艺术并不是程式化的,固定不变的几句问候语,需要救助者学会观察,并能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地施展这一类的公关语言。因此,紧急救援的语言本身既是一种工作语言,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生活语言。在《报告》中提到了汶川大地震后,灾民发生惊恐、焦虑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47%,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达20%。但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些,不仅仅是灾民,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本身在救灾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需要疏导,但也做得很不够。
当然,紧急救援这一类语言也不仅仅局限在灾难发生后的救助过程心理安抚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后救援。其实紧急救援的语言还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两大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如何抓好“防控”的科普语言建设更是我们需要悉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本身也是国人最欠缺的,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集中表现。
另外,在紧急救援过程中,还有一点内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科普“通俗易懂”的救援“符号”,让大家能看懂符号,明白符号的内涵,这种符号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语言艺术,但需要通过“科普”让众人皆知才行。
另外我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打小就爱好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的发展,但时至今日,国人对很多军事的常识还都是一知半解的程度,这一方面是国家出于保密等原因对国防科普这一类的软实力重视得不够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国人对军事语言知之甚少的缘故,制约了国人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包括今年的国庆大阅兵,更多的国人就是看看热闹而已,这也就制约了大家进一步发展兴趣爱好和主动愿意去思考的源动力。其实军事语言本身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值得国人关注和思考的,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将专业的军事术语这一类工作语言转化成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并科普给大家,这一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门利国利民利军的语言艺术。
最后预祝本次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也祝教育部语信司、国家语委和商务印书局能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创新性发展再创辉煌,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更好的饕餮盛宴。
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