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产鑫诺卫星再次故障凸显我国卫星软肋

(2009-07-14 10:12:56)
分类: 军事科技
[h1]

国产鑫诺卫星再次故障凸显我国卫星软肋

[/h1]  

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向新浪科技证实,713日晚间950分左右,鑫诺三号卫星转发器发生故障,国内部分区域的有线电视用户出现黑屏与错误讯息。鑫诺3号卫星于20076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是基于我国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鑫诺3号卫星是一颗C频段广播专用通信卫星。

  

“鑫诺三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是基于我国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生产的第10颗卫星,主要为我国通信、广播和数据传输提供服务。卫星用户为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

  

客观地讲,卫星技术是高科技技术的集中体现,如何提高卫星的可靠性一直是世界性的科技难题。200929日,同样购自于法国的中国中星6B卫星发生故障,导致在该卫星上传输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23个省的卫视等共150套电视节目全部中断,卫星故障时间共47分钟。但通信卫星出现类似的故障和重大问题在中国已经不是少数了。20081111433,由我国研制并交付使用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因太阳翼故障,电能耗尽,卫星失效。这一严重的故障为我国整星出口卫星市场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些事情看似都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其本质反映出来的却是我国卫星技术体系存在的巨大体制问题,也正是因为中国的通信卫星和电视转播卫星依旧有不小的技术差距,故多次因为技术故障导致卫星报废,这也是我国为什么总是购买外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切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卫星技术目前依旧是软肋,主要存在问题:

  

第一,目前卫星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第二,地面系统和应用卫星系统发展不同步,卫星本身的可靠性低,抗干扰能力差。

  

第三,卫星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够。

  

第四,政策法规协调性有待加强,技术标准规范存在缺失和滞后。

  

第五,航天企业体制不适应市场要求,存在着卫星试验多、应用少,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经济效益总体不高等突出的问题。

  

第六,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在材料领域和微电子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甚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卫星材料和微电子技术的缺陷直接导致卫星在超低温状态下的稳定性下降,造成卫星运行失效。

  

目前的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尚未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些单位大都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是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应用卫星仍达不到用户要求,自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我国应用卫星已初步形成系列,但与用户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仅国家测绘局每年就要花费近5000万美元购买国外卫星图片;每年花费数亿美元购买国外通信卫星等;另外,我国的应用卫星缺乏高品质稳定的空间段资源。比如,中巴资源一号卫星虽解决了我国自主陆地资源卫星数据的有无问题,但由于遥感数据分辨率、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占据大部分国内遥感市场的数据还是来自美国的陆地(LANDSAT)卫星、快鸟(Quickbird)卫星、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特别是高分辨率数据产品。

  

针对这些技术软肋,中国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强化包括材料和微电子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着力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加强应用卫星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生产,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体制问题,提高我国卫星技术跨越式发展。

  (胡参谋长/“中华鹰才智库”军事评论员)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