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军事科技 |
在美济礁试点浮岛式机场助南海维权
[/h1]全国政协常委、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则在上月提出在军事上的应对之道:为满足舰船补给、飞机巡逻、宣示主权管理等需要,应考虑在美济礁建设机场和港口,中国在南沙无军用机场不利突发事件时空军驰援,另外,中国在南海应为中国海军和海警增加大吨位、续航能力强、能适于处置海疆冲突的船舶。
张将军建议的美济礁是一个椭圆形的珊瑚环礁,顶部全由珊瑚构成,东西约9公里,南北约6公里,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四周礁石在退潮时露出水面6英尺,礁盘以外约1公里处,水深可达千米以上。环礁内潟湖面积约36平方公里,水深20米~30米。南部和西南部有三个礁门,南门西水道有37米宽,长275米,水深18米以上,大型船只可以在涨潮时通过该口进入潟湖,由此可见美济礁作为一个天然避风良港或军港确实难得,但由于礁盘较小,因此这里作为空军基地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但为达到控制南海制空权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在南海建立永久性海空军基地,没有现成的岛礁建设空军基地怎么办?这就不得不再一次提出了张召忠将军以前提出的建设“浮岛式航空母舰”的设想。本人认为其实这里面所建造的与其说是浮岛式航母,倒不如说是浮岛式机场更为恰当,因为航母本身是舰船,而我们需要的是在美济礁长期驻扎或者说固定式工作,因此我们不需要这个浮岛有航母那样的机动性,究其本身实际上就是一个庞大的钢筋水泥结构,而且要经得起轰炸,而且能快速维护。而且这个机场还需要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是完全死的,是可以整体或者分体移动的,并在需要的地区和海域能够重新组合成新的机场。
浮岛式机场其实就是用数个巨大的浮动箱体相互拼接,然后铺上钢结构的飞行甲板就能起降飞机。南沙群岛的地质和地形构造基本上属于珊瑚环礁,就是在距离水面十米或几十米的水下,有一系列地质构造相互连接的环礁,这些环礁其实就是海底隆起的火山或海岭,在这些环礁上面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浮岛式机场的永久性预制构件,可支撑起一个巨大的海上机场,能够起降大型运输机。建造一个这样的浮动机场,相对航空母舰而言技术上要简单的多,造价上可能仅仅相当于航母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
浮岛式机场还有一个最大的战略意义就是,它本身就是在南海建立了我们的海上领土,如同“围海造田,吹沙造地”的概念。这一点十分重要,是维护我南海主权的重要举措,这比派遣十余艘战舰意义更加的明显,毕竟战舰是流动国土,而浮岛式机场是固定领土,两者意义完全不一样。
至于一些人说到浮岛式机场目标太大,安全性差。我认为浮岛式机场其本身不在于其机动性,更应着眼于固定式海上机场的思路,如果需要机动,那也是蚂蚁搬家的缓慢移动,明确地说就是战略移动而非战术机动,我们在南沙建立浮岛式固定机场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在南沙无机场的问题,浮岛式机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持和平时期和小规模冲突的威慑力量和远程打击能力,相信南海诸国的争议国家想摧毁我们这个浮岛还确实不那么容易,另外他们不得不考虑摧毁后的结果。一旦有实力的敌人在非常时期摧毁我们的浮岛,无异于攻击我国领土,那就意味着大规模战争的开始。另外,我们可以在浮岛式机场周边建立VLS固定式防空系统以确保其自身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
至于有些人担心的热带海洋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浮岛型机场在这一海域行动,需要比较多的战斗保障措施和战斗保障人员。这一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也不是对此一筹莫展。美国的航母常年在大洋游弋,这一类问题早就遇到了,因此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还是能够解决这一个难题的。另外,浮岛式机场本身我们并不赋予其航母的综合功能,让它具备最简单的模块功能,就连动力都不一定给其安装,需要移动时可以通过驳船拖曳运输,如此功能类推,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浮岛式机场的最简单化设计,越是简单可靠性越高,可维护性就越强。另外对雨水和高盐分对战机本身是最大的敌人,对此我们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置方式,浮岛本身我们就作为临时起降机场,平时并不需要保留战机等技术装备在上面,如果需要威慑力量说才需要上岛执勤,或者通过在岛上轮训、轮流驻守等方式也能确保战机不长时间滞留浮岛,这就可以通过管理、调度控制方式解决这一所谓的难题。
最后需要说的是,结合美济礁建造浮岛式机场应该可以作为一个试点项目,毕竟我们在南海还拥有类似的岛礁,一旦美济礁的浮岛式机场项目成功实践,我们既可以快速在其他的岛礁建立几十个的浮岛航空基地,通过点点结合汇成一个巨大的基于浮岛式航空基地群的防空和远程打击体系网,这样就有助于真正建立健全并完善南海的主权维护体系,用浮岛式航母代替“围海造田,吹沙造地”,打造我们的南海资源领土,必将严重打击南海诸国的嚣张气焰,有利于我们在道义上、法律上、军事能力上切实维护南海主权和领土完整。
(胡参谋长/“中华鹰才智库”军事评论员)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