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军事科技 |
解放军会采购巴国产的枭龙战机吗?
[/h1]英国航空专家耶菲姆·戈登认为,“枭龙”是中国军用航空工业首次引进外资,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国际合作项目。戈登指出“枭龙”很有希望经国外用户试用后再“返销”解放军使用。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解放军选用“枭龙”究竟有多大的可能和必要性呢?
提到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知道我们如今是否缺少可供选型的战机(仅谈歼击机)。从目前来看,中国是处在四代机试飞,三代机过渡,二代机改进提升的阶段。
从型号来讲,四代机估计还需要3-5年才能正式列装;三代机,如苏27、歼11、歼11B、歼10、歼10改等,已成熟并大量装备部队,作为四代机服役之前的应急主战装备,从性能来讲,虽然与西方大国有一定的差距,但作为在家门口执行远程攻击(东海、南海、台海、印度等)还是堪用的。二代机,如歼7改、歼8改都已经十分成熟,加上预警机和加油机的支持,已经基本摆脱了“短腿、近视”的缺陷,作为国土、近海防空和拦截还是堪用的,而且目前此类战机数量也很大,具备一定的数量优势。
在分析上述选型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枭龙”,从远的来说,“枭龙”是歼7的近亲,以前就叫做超7,由于中美关系等因素变化,后来也是一变再变就是今天的“枭龙”了。但无论如何变,他都脱胎于歼7,要知道成飞也是歼7的故乡和孵化基地,大量的歼7改都是从这里飞起来的,因此“枭龙”从代级来看顶多就是二代半,如果巴国配齐了西方的电子产品和武备,充其量也就是准三代机,与美制的早期F16A/B类似,这样一款战机在中国空军也就是与歼8最新改型或者歼7改型一较高低,难以胜任更高级的战斗和截击任务。加之,如果采用了西方的武备和电子设备,其安全性、通用性、与解放军的维护装备差异性(中国的军用标准是独立于俄罗斯和美国北约之外的第三类标准)都会让解放军增加不同机型维护成本。另外“枭龙”本身执行的任务完全可以由其它三代机代劳,又何必在多此一举呢?我们之所以希望巴国能选购西方电子产品和武备,并非是为了我们采购和内销“枭龙”,更多的就是一种借鉴和学习,其实“枭龙”上选购的外国配件并不一定就强于我们。由此可见,戈登指出“枭龙”很有希望经国外用户试用后再“返销”解放军使用是不成立的。
(胡参谋长/“中华鹰才智库”军事评论员)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