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军“闪电战”阻止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

(2009-01-10 20:46:17)
标签:

军事

中东战争

哈马斯

以军

巴拉克

以色列

分类: 时政评论

以军“闪电战”阻止第六次中东战争爆发

 

面对以色列的突然攻击,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武装力量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只能疲于应付,国际社会也对此次以军的行动十分惊愕。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中东竟然伴随着一场战争,加之以色列地面攻势逐步展开,并誓言铲除哈马斯,国际社会一方面不得不努力寻求制止战争的蔓延的对策,一方面悲观地惊呼第六次中东战争即将爆发。但深入研究以军的本次军事行动,可以看出,中东爆发第六次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

本次军事行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空袭阶段和地面军事行动阶段。

第一,从战争准备阶段来看,以军通过2年时间做到了精心准备,情报充分,隐真示假,瞒天过海的战争欺骗性和战争突然性的双重战略目标。这次“铸铅”军事行动与2006年黎以战争的仓促决策完全不同,是以色列高层长达近两年决策的结果以色列政治决策层和国防部早在2007年年初就开始策划打击哈马斯的军事行动,但因为当时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持续紧张数月之久,加上以色列空军正为96日空袭叙利亚核设施全力备战,所以不得不将对哈马斯的打击行动推迟。“铸铅”行动吸取了两年前黎以战争情报准备不充分的骄兵必败惨痛教训,在开战前做了细致的情报搜集工作。早在6个月前,国防部长巴拉克命令以色列所有的情报机构全力搜集加沙地带哈马斯各种目标的情报,绘制出目标图,制定“目标数据库”,包括数百个哈马斯阵地,指挥中心,办公室和训练营,伊斯兰圣战和人民抵抗委员会成员住地,加沙地带道路,桥梁和电力设施等等。这些情报上报后,由国防部南方司令部,辛贝特办公室和以色列总参谋部作战处核实编成,然后再下达给各作战单位,正是因为情报准备充分,所以1226日以色列空军发动空袭时,仅用4分钟时间就摧毁了100多个目标,重创了毫无准备的哈马斯武装力量。“铸铅”行动另一个重要准备工作就是对哈马斯实施战略欺骗,故意散布了许多假消息,甚至不惜误导公众,采用瞒天过海的行动使哈马斯中计。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直到1224日晚还通过媒体向外界散布消息称,国防部长巴拉克决定“继续进行外交努力”,并同意开放加沙通道,让食品和药物能够顺利运进加沙城内。同时让“这一说法”在国内遭到以色列媒体和右翼议员们的猛烈抨击,但巴拉克的无奈伪装令哈马斯失去了警惕,从而认为以色列真的会继续外交努力。

第二,从空袭阶段来看,以空军在战术上集中发挥了“稳、准、狠、快”的特点,期待为地面军事行动扫清障碍。以色列空军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再次充当急先锋,对于强制推行以色列的国家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柱作用。由于事前经过了精心准备,情报充分,隐真示假,瞒天过海的战争欺骗性和战争突然性准备阶段,以军在战术上集中空中优势兵力实现对哈马斯武装力量的非对称非常规作战,由于哈马斯的军事力量与以军相比悬殊巨大,主要依靠轻武器,缺乏区域预警和中空高的防空手段,面对以色列的空中打击,哈马斯只能被动承受而不具备任何有效反击的手段,加之以空军拥有的情报、监视、侦察与精确打击能力,对空中力量在城区作战环境中有效发挥其作战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大量使用了新近从美国采购的GBU-39型小直径智能炸弹GBU-39炸弹是美国近年来研发的一种全球定位制导的最精确的炸弹,这种重113公斤的炸弹与通常的 900公斤炸弹拥有同样的穿透能力,具有实施多目标攻击能力和低成本的优点,正是这种智能炸弹使得哈马斯武装组织位于加沙地带的地下掩体和武器库几乎大部分被摧毁,实现了以色列期望达到的精确打击目的。如今地面战争虽然已经开始,但空袭作战将贯穿于整个军事行动的始终配合地面作战力量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主要承担重要目标的定点清除任务。从战术层面来看,哈马斯作为一支非正规军事组织,缺乏必要的情报及其侦测手段和可靠信息来源,在空袭阶段完全是瞎子、聋子,处于一种非对称的被动挨打地位,根本不具备任何有效的军事反制手段,因此对哈马斯来讲,在这一阶段的战术就是如何生存和保存实力就是最大的胜利,为以军可能发动的地面军事行动积蓄残留的能力。

第三,从地面军事行动阶段来看,以军希望通过有限地面军事行动尽快实现解除或者重创哈马斯武装力量终极目标。以军深知完全从政治上消灭哈马斯的存在通过短期军事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将解除或重创哈马斯武装力量作为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目的是教训哈马斯这个政治上的异类。同时美英和以色列三国也知道一旦哈马斯被逼的走投无路,必将成为继“本.拉登”之后又一个散布于国际社会的新兴恐怖组织,这对于已处于“反恐惊弓之鸟”西方国家来说更将是雪上加霜。因此,本次军事行动的战役目标必将是定义为对哈马斯军事力量的一个“大外科手术”,甚至是截肢手术,而非最终的斩首行动。冤家宜解不宜结,以色列关键是要惩戒哈马斯,将其打残而非打死,达到目的就罢兵或许是以色列最佳的选择,以色列也不希望战争的扩大化,另外完全消灭哈马斯对于巴勒斯坦政治格局来讲也缺少了制衡力量,不符合西方所谓民主国家或政体的定义。同时美国人也会清醒地等到以军得了便宜后主动“劝阻其休兵”,并为以色列人实时监控“中东各国的军事动态”充当军事情报“顾问”。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以色列此次是海陆空三军倾巢而出,装甲、步兵、伞兵与工兵部队都参加了地面行动,其中包括以军最精锐的吉瓦提旅、戈兰旅。以海军封锁了加沙附近海域,以防止在加沙的哈马斯武装人员通过海岸线得到援助。以色列还再次动员了数千名预备役军人,此外情报机构摩萨德也参与了行动。如今以色列军队已经在加沙地带向南部纵深地带推进,完成对加沙城的包围,将这座拥有40万人口的海滨城市同加沙地带其他地区分割开来,但考虑到深入加沙城区围剿哈马斯将会面临诸多兵家禁忌,以军希望避免巷战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通过这种分割合围,定点清除,有限交火的军事策略,促使哈马斯武装力量的弹药、粮食、药品等后勤补给严重匮乏而不得不急于交战暴露实力,并通过摩萨德的侦测获取有效火力目标情报,为以军继续实施精确打击这些“空袭中的漏网之鱼”奠定基础,因此,当清剿结果评估基本满足以军的既定战略目标之后,以军将会主动撤军。另外,以军将本次行动完全归罪于哈马斯的非人道行为,期望分裂瓦解哈马斯的支持者,让他们从本次战争中感受到哈马斯种下的政治和军事恶果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从战术层面来看,哈马斯期望以军能孤军深入城区与之展开地道战、游击战、巷战等作战方式,通过重创以军达到逼其撤军的目的,从目前军事态势来看,哈马斯因为在多轮空袭中重要军事设施被毁,致使其在后续军事行动中缺乏灵活多样的战术方式,完全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鼹鼠策略”,同样不得不奉行不被消灭就是最大胜利的理念而求东山再起,另外,中东其他国家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作为态度也是让哈马斯无力再采取重大军事行动的重要判断之一。

由此可见,以军已经完全掌握了本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并在美英两国支持和默许下以及中东各国的“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战略格局帮助下,以军有恃无恐地拒绝国际社会的调停努力,毫无顾忌地展开各项军事行动而不用担心第六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军此次军事行动还配合了舆论战和媒体战,通过封锁加沙的新闻消息,让外界无法真实了解这座死城的现状;另外针对国际舆论对以军暴行的一片哗然和谴责声,以色列民众、学生和志愿者利用网络媒体实施反击并为以色列取得了一定的公共外交攻势。这些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以军本次军事行动的组织严密性和准备充分性。

尽管本次战争还没有最终结束,但以军的这次“稳、准、狠、快”的军事行动再次成功演绎了新世纪的“闪电战”模式,与前五次中东战争相比可以说是更进一步。

1948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已处于崩溃边缘,在美国支持下利用联合国决议实现了短期停火,从而获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和招兵买马的准备阶段。经过短时间的整治军备,以色列通过成功发动了起决定性作用的“约夫”、“希拉姆”、“霍雷夫”等战役,通过“闪电突袭”将阿拉伯联军各个击破,并迫使其与以色列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中东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0月,英法协同以色列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由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境进入西奈“闪电突袭”,配合英、法随后的大规模进攻。由于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不得不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尽管以军最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但还是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第二次中东战争是美国人开始插手中东事务的转折点。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是在美、苏对中东争夺加剧的背景下爆发的,19676月,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向阿拉伯国家发起闪电突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然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比较成功运用闪电战实施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第四次中东战争于197310月爆发,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同时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但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策略也让以色列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9826月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和纵容下,出动陆海空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到6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施和空军力量遭到重大损失。6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著名的贝卡谷空战就发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使巴解游击队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设在黎南部的游击队全部被毁,有400多座秘密武器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被毁坦克400余辆,飞机85架。第五次中东战争同样也是以军闪电战方式的成功实践。

从以上五次中东战争可见,以色列在学习、实践和综合运用闪电战作战方式中既有成绩又有惨痛的教训,如今以色列将闪电战已经作为以军最基本、最核心的作战方式,这对于一个国土纵深小、回旋余地少的国家来讲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消灭敌人而不被敌人消灭,最好选择就是通过主动突然出击,谋求在战争初期就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避免自身遭受巨大的损失是以色列在夹缝中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如今的以色列与哈马斯之战同样也是以军在信息化条件下将这一军事作战理论再升华和进一步完美展示的重要体现。(胡参谋长)

胡参谋长20090110

“胡参谋长”2008年新浪20篇精品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