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运志愿活动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中国杂谈 |
在其中,我们同样看到你我身边的普通人,此时正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救灾中来。他们自发组织起来送水送物、协助抢救伤员。或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从恐惧中恢复过来。这些活跃的志愿者让人们看到抗震救灾的另一种力量和资源,但也让人看到,这种力量和资源还不够成熟和系统。
如何在包括抗震救灾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中,迅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备足够技能和知识培训的志愿者队伍,满足政府和民众应对公共事件的不时之需?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参与过各类志愿者活动的总人数已经达到8000万人,但许多志愿活动的实际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在国外,如果你要想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可以先去注册,得到编号、填写好相关表格。公益机构实行项目化管理,下设多个子项目,都能提供一定的岗位。有了岗位后,志愿组织会对照登记在册人员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培训,并根据工作性质、工作部署,安排合适的人选。三方会根据需要签订一份《志愿服务协议》,发给个人相关证件和志愿者标识。而公益项目所需岗位的信息,一般都会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发布。可以说,从国外志愿者发展经历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志愿服务活动也走向了细分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谁来管”和“如何管”两大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对青年志愿者行动至关紧要。虽然志愿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但在中国目前公民社会尚有待发育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推动、支持与扶植,对志愿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志愿者必须具备为社会提供某一种服务的技能和知识,所以培训必须跟上。同时,经费筹措的灵活有效和资金管理机制的严格与规范也是志愿者行动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三管齐下,才能为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途径。
通过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完善的培训机制,我们就能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志愿者队伍,卓有成效地提供帮助,并且有效分担一线抗灾工作者的部分职责,并在日常生活中为政府与民众提供各类更专业化的公益服务,这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志愿者建设的方向与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