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军事隐身技术歼14相控阵雷达中国 |
一.作为四代机,最大的资本就是隐身性,F/A-22的最大威胁也在于此,掌握了隐身技术,也就掌握了研制四代机的关键,而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以下是美联社的一篇报道。
美联社 1月4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考尔森上校于昨日白宫国防会议上,就中国歼-10隐身技术验证飞机的隐身技术进行了汇报。歼-10隐身技术验证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主要验证了座舱隐身技术、雷达罩隐身技术和进气道隐身技术。
座舱隐身技术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了座舱雷达反射截面积(PCS)的计算分析,并对风挡骨架上采用齿状边缘的座舱内结构采用吸波材料进行了研究。
雷达罩隐身技术方面:完成原理样罩的传输特性、天线方向图和RCS测试,测试结果与原理样罩的电性能基本一致。
进气道隐身技术:开展了进气道流场计算。完成了进气道吸波材料涂覆和模型测试、进气道喷涂吸波材料的可靠性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整机的隐身技术指标完全达到设计目标,座舱、进气道研究也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而主持成飞歼10隐身设计的应该是桑建华 研究员(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以下是其简介:1982年7月至今,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历任总体设计专业组组长、总装备部隐身技术专业组付组长等职。在国家重点型号歼七C、歼七D、歼×型等飞机的研制中,主持和参加飞机总体设计;在国防预研隐身技术研究中, 作为飞机总体隐身技术负责人,为“歼×”隐身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多项部级科技成果奖和立功,1997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年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
大量的技术积累以及先进的气动设计(有风洞实验图片为证),我们的四代机隐身性能将极可能达到RCS0.1平方米,直追"猛禽"的隐身境界。
二.F/A-22配装的APG-77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探测距离(RCS=3平米)的目标达200公里,可同时跟踪攻击30个空中目标,或16个地面目标。
我国在此方面正奋起直追,传14所的147X型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渐已纯青,已经取得了技术性突破,鉴于14所在相控阵雷达的经验和实力,这则消息有很大的真实性。介绍下14所:
14所对外称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该所以研究远程雷达和相控阵技术见长。1975年投入运行的弹道导弹相控预警雷达就是他们的杰作。89年该所又设计成功1471/KLJ1型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并投入生产。目前,14所正主导机载相控阵雷达、星载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以及空间目标监视相控阵等国家级重点工程的研制任务。希望早日见到实机。
另外,在雷达上,俄罗斯也是一个选择,其一直积极向我推销祖克MFE无源相控阵雷达,与APG-77在多功能性上有差距,但在探测距离上,差距不大。
三.四代机要求有超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机动性来源于推力矢量技术,2003年11月,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新建的矢量推力发动机试车台通过了国家验收。这是我国继美、英、俄、法之后,第五个拥有该型试车台的国家。
而美国《防务周刊》2005年8月8日披露,中国已研制出新型矢量推力发动机(PW5000),其性能超过俄RD-33MK双涵道涡轮喷气发动机。
在发动机方面,仿AL-31的WS-10已成功,详细可看隔壁宋主编发的帖<本年最重大军工新闻:J-10心脏病将解决>,并且改进空间很大,基本能解决我们四代机的动力问题。
四.机载武器上,F/A-22搭载的AIM-120C与国产SD-10差别不大,一般需要与我机接触到50公里以内(AIM-120C的不可逃逸区)发射导弹,为我战机探测到它和发射导弹创造了条件。
在火控,电子干扰等设备上,我们科研水平仍有差距,但在有预警机和电子战机的协同下,对飞机的总体作战性能应该影响不大。
目前网上流传各种在我军没有四代机的情况下,对付F/A-22的办法,都很有意义,但我个人认为,就像对付坦克最好的办法就是我方的坦克,反潜的最好武器就是潜艇一样,对抗“猛禽”的最好办法还是加快四代机的研制速度,早日拥有我们自己的“猛禽”。避免付出过于承重的代价。
四代机的研制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其技术要求之高,可能已达到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极限,其涉及面之广,相关单位之多,也是极其少见的,我们只有拿出当年搞歼10的决心来,团结一致,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去,才能成功。
前一篇:软弱的俄罗斯已经丧失大国自信
后一篇:曝光中国最新“空间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