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的叙事的角度,人们有不同的分类和各自不同的见解。热奈特把叙述视角称为“聚焦”。电影叙事学家若斯特把视角称
“目视化”,而里蒙`凯南则将视角分为内聚焦和外聚焦两种上。他们都对此作出各自的解释。
也有的把视角分为两大类: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是指叙事者无所不知,了叙述受众和作品中人物所知或所不知的一切,对于作品而言,他就是上帝。叙事者有绝对的自由,在叙事的时空中自由地行走。人类早期的叙事体中,通常都使用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在故事 中只知道部分内容,有时候叙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者如魂魄附体一样的附着在故事中的某个人物身上。借第三人称
陈龙教授为了讲清叙事研究的角度的表述。在课堂上放了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电就听其他人叙事了,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当然,这是从电影的主题表现上来作的研究。而其他人的叙事视角,在他看来是一种全知的视角。在权威性
必受到影响。正如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自我的陈述,采用的都是全知的视角,为什么却离真相越来越远?人们的叙述不一定完全可靠,叙述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真相也是也不相同。
在电影《罗生门》中,首先电影在倾盆大雨中的一个破庙开始,出场人物不多,平平无奇。樵夫、僧人和避雨的打杂儿三人在讨论一个凶杀案件。武士金泽武弘在灌木丛里被强盗多襄丸杀死,武士的妻子真砂只身逃走。在警察署里,被捕的强盗多襄丸和出面作证的真砂以及借女巫之口进行陈述的武弘,各自陈述事件的真相。
接着把镜头转向了警察署,出场的几个人都与这场命案相关,但是由于三人都间有自己立场上说话,把事件的经过说得对自己有利,结果三人的口供完全不一致。
砍柴人的叙述:首先砍柴人说起自己偶遇尸体的过程,讲一天他在树林砍柴,碰到一个尸体,并不知道什么和看见什么。这里是埋下一个伏笔的,为下文作铺垫。
强盗多襄丸的叙述:然后出场的是大盗,在捕快口中这个大盗很有名头,残暴,嗜血好杀,犯案无数。一方面是给观众们一个出场印象,作为一个配角讲述,目的是烘托主角。多襄丸洋洋得意地说,他强暴了真砂后想走,但真砂器着拉他他不放她说,要么是多襄丸,要么是她 夫,两人中必须死一个。于是他便和武弘决斗,最后杀死了武弘。
真砂的叙述:真砂的叙述是这样的,她被强暴后,被绑在树上的丈夫用阴森、轻蔑的眼神盯着她,丈夫对她说:“杀死我吧”于是她在屈辱和精神错乱中,用匕首杀死了丈夫。
武士武弘的叙述:而借女巫之口说话的武弘所陈述的就是另一种情形了,他说,多襄丸强暴了他妻子后,要求真砂和他结婚,真砂想跟多襄丸走,便让多襄丸杀死她 夫,多襄丸吃了一惊,推开她走了。妻子也离开了那里。之后武弘自杀了。并指出樵夫拿走了那把银刀
在剧中增加了一个新眼看见这一事件经过的人物樵夫。樵夫说多襄丸为了娶真砂为妻,割断了武弘的绳子,要与他决斗,可是武弘说他才不愿为这样的女人决斗。于是真砂痛骂两个男人,有意激怒二人,让他们决斗,然后趁他们决斗时逃走了。
椎夫这段话被事后听他讲述经过的打杂儿的揭穿。打杂儿的说:实际上樵夫也没有那么单纯,他从现场捡到了刀,因而有一部分也撒了谎。而故事中的打杂儿与僧侣又是樵夫的见证者
在这部《罗生门》电影中,每个人都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经过,每个人都是全知全能的先知,对事件经过全部了解,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出了问题,因为从来都不存在绝对真理。每个当事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企图。所以每个人都不可靠。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全视角的叙事方式,是缺少权威性与可信赖的。
黑泽明这里是对电影叙事方式所作的一种思考即:客观叙述是不存在的,人们的叙述只能接近事实,而不是事实本身。如此看业,假如去掉“捡刀“这一细节,那么樵夫没有必要撒谎,因此可以认为,他的话接近事实。这就是说,樵夫的这段陈述并不是为了把事件搞得更加复杂而加上去的,只图对自己有利而把自己打扮成诚实人的三个当事人的各种谎言。
而强盗多襄丸知道自己迟早会被擒,迟早会死,所以,对于是否是不是他杀的,无关紧要,但他在意的是炫耀自己对女人的征服,对武士的武功比杀。他的叙述只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想像而已。在剧中,他的狂笑给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一切无所顾忌。
而真砂的叙述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受害者,首先她当着自己男人的面被强盗奸污,她只是想在两个男子中选择一个,并跟着他,女人是善于遗忘的,她的陈述将自己摆在了无助的位置,是如此的可怜。仿佛原来因为武士的懦弱和强盗的狠心使她不得已这?连自己叙述的杀人也是如此,好像她是在恍惚中失了手而已。
而武士通过巫师显神,应该来说,他的叙述是全部真实的,是不会存在虚假的。但真的是如此吗?那个武士,为了贪欲上了强盗的当,在强盗的面前没有能力抵抗,在妻子的面前无动于衷,他的讲述把所有的情节理想化,仿佛一切的不幸都落在他的身上,作为一个武士,他选择了自杀,只有死,才能维护他的可怜的自尊。而最后关于小刀被樵夫拿走,应该是真实的。
黑泽明在这部影片获得威尼斯大奖后说:“如果这部作品作为现代受奖护短,我就更高兴了。”显然,当时的西方影评家并没有完全理解他在影片叙事技艺上所作的追求。在影片中所有人物都成了作态的出发点,视角随影片的发展而变化。
这种在影片中一直变换视 点的做法也许是与现实最近的一种表达方式了,因为事实上世界是由一个“我”和无数他者构成的,这符合作者对趔的探寻,真理不在某一个手中,受众有能力判断是非,找到真理。
也许当你看完了这部电影以后,你会有你自己叙述,你自己的答案。
(以上有部分来自于陈龙教授的笔记和其著作《媒介批评论》)
谢谢你的阅读
,敬请请点击下面文章
《大国崛起》:国人的“大国民意识”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to
《大国崛起》:我们有没有民族意识?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t0
《大国崛起》:大国还是强国?(下)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r8
《大国崛起》:大国还是强国?(上)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r7
精彩爱情电影二十部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i0
历届奥斯卡最佳电影(中文版)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i2
《三峡好人》:生命中的寻找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h9
奥斯卡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ft
黄金甲是一部好片(上)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734
黄金甲是一部好片(下)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73s
"药"是"黄金甲"的引子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747
黄金甲的"秘密"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751
《圆明园》:圆一个梦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7m
《圆明园》之思:科技救国与文化兴国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7y
乾隆的诗和《圆明园》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a3
《爱情呼叫转移》:生命没有天使
http://blog.sina.com.cn/u/49b88abe010008az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