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策类试题答题模式

(2009-08-19 17:32:29)
标签:

公务员考试

申论

教育

第三章  把对策类试题当简答题做

3.1 对策类试题分析与答题策略

3.1.1试题类型

提出对策是申论常考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应试者在分析所给定的材料后,能否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对应试者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的考验,是对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验证,主要表现有三种常见的类型。

1.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这种类型的试题就是要求应试者针对资料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试题类型。如

2000年的《申论》试题要求: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01年的《申论》试题要求: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300字。

2002年的《申论》试题要求: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

这种试题的类型主要是考查应试者理解和把握材料后,能否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合实际提出对策

这种类型的试题与第一种类型相比,难度有所增加,既要根据材料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又要结合实际来谈,所以在出题形式上有所要求,不是单纯的要提出对策,而是给出了一些限制,有更多的要求。如:

2003年的《申论》要求: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50分)

2007年第四大题第1小题要求:“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

这种试题,从题目看好像不属于提出对策的试题,但是,从试题的作答要求看,又是属于提出对策类的试题。只是在提出对策时给出了更多的限制。如2003年的试题要求:从制定政策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而且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这就是要提出对策。这种类型的试题主题是给定的:“减少事故,保障安全”。

3.根据对错提出对策

这种类型的试题就是通过选择的方式来考查应试者提出对策的能力。该试题的作答要求是给出几个与反映材料有关的推断或观点,是一种命题判断的形式,是一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对策不是应试者提出的,而是假设的一些虚拟身份给出的,要求应试者以公务员的身份进行判断并选择出符合实际的选项,这种形式的试题前几年的申论试题类型相比,难度增加了,因为,应试者不仅要提出合乎材料的对策,而且要求对他人提出的对策进行审视、判断,以真实的身份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所以不应该只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要求的深度更强。如2005年的申论要求是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要求考生指出不正确的选项并说明原因。2006年的申论要求是针对在线结束以后,网友所发的帖子那些与D部长观点不一致说明为什么。2009年第二大题第2小题要求针对材料11中提到的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要求考生评价材料中“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的观点。

3.1.2作答要求

提出对策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性的判断,有着特殊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一份可行的方案、对策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提出方案对策的原则、基本要求,也是应该注意的两条重要事项。所谓对策的针对性,是指考生提出的对策必须是依据材料的主要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提出的方案表述一定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所谓对策的可行性是指提出的对策必须是可操作的。因为制定方案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来却无法操作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下面对可行性作一具体分析:

  第一、要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解决、落实你提出的对策。

第二、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方法。

第三、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不要模糊不清、脱离实际,如果你在提出对策时忽略主观、客观条件对它的影响和制约,方案极易失去可行性

第四、择优选择。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案,要选择效果最好的;一些方案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要选择最为可行、成本最低的。

(三)必须合情、合理、合法

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的主旨是明确的,是非标准也一定非常清楚,或者经过分析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考生制定的对策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出现存在争议或尚未有定论的材料,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四)符合“虚拟身份”

申论考试经常会要求考生以某种假定的“虚拟身份”来提出对策,这时,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明确你是站在哪个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位置上来进行决策的,然后才有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否则面面具到,反解决不好问题,也不符合考试要求。

如2000年申论考试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工作室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你只能作为省政府一般工作人员,而不是具有独立解决问题权力的决策人员,你所提出的方案,是供省政府领导机关或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参考的。在考生答卷中,有些考生却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口吻兴师问罪、下达命令,有的则是替法院代为审理案件,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对解决定位不清所致。

2001年申论考试要求考生为自己设定的“某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应答。这是给了考生“再虚拟”身份的自由,你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虚拟身份”来应答。比如,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成政府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将自己假定为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定注意,千万不要“身份”定位很醒目,对策说的都是外行话。

3.1.3应考策略

提出对策类试题没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但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两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性要求考生不要漫无边际,夸夸其谈,不能靠知识点取胜;操作性,就是现实的可行性,有些措施是具有针对性的,但在现实条件下不具备实践的可能,则对策就没有价值。一般考生都缺乏具体经验,知识范围也相对比较狭窄。而考题则常常会涉及到比较专业的问题,如安全生产、产业结构、土地管理等等。因此,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出来,大部分考生都感到有点茫然,感到无从下手,浪费了宝贵时间并最终会影响到论证类试题的作答。 

我们给出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条:一是吃透给定材料。具体对策是从材料中来的,材料中的结论就是相应的对策,是踩分点,也就是说是必须要答上的。可以说,只要把材料中的对策答上来了,这道题得个及格分就没问题了。

二是平时多记多背热点问题的主流观点,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原因,融合主流观点,提炼出自己的对策。可以把它当作政治考试中的简答题,有几点就答几点,不可贪多,自己的对策是加分点,有而且得当的话当然好,没有则不可强求,宁缺勿滥。

3.1.4 答题格式和方法

3.1.4.1写作格式

提出对策对大部分应试者尤其是在校生是比较生疏的。那么怎样写一份对策,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1)对策一般有两部分:开头和正文。开头是一个“帽子”,指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正文是各项措施。

(2)各项措施以排序列项的形式给出。

(3)各项措施的排列是有层次的。可按措施对应的主体,措施的时效性,措施的轻重缓急等顺序排列。

(4)各项措施体现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在语言上使用的句式大都是祈使句,如“要……”等等。

3.1.4.2方法

首先,要找准材料中反应的主要问题,找准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提出可行性对策的前提。因为只有找准了主要问题,才能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而找准了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才能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

然后,再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层面或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实虚结合法:一般说来,党政机关解决问题提出的方案大都包含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具体措施;二是保障措施。具体措施有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法规等;保障措施有加强监督、加强宣传教育等。

(2)职责分配法:把问题所能涉及到的方面,分别对相关职能部门或责任人提出要担当的责任,形成方案。(举例)

(3)环节分析法:分析材料所反映问题涉及到的环节,就每个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方案。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的环节有原料的生产、加工、包装、流通、消费等环节,那么依次对这些环节制订出方案。例如原料生产环节,可以加强使用农药、化肥的管理;加工环节,要加强卫生监督、使用添加剂的监督管理、卫生许可证的管理等;包装环节上,有加强食品包装、标识印制业整治等;流通环节,有加强进货时的检查验收、完善有问题食品的召回制度、加强出入境的检验检疫等;而消费环节,可以想到加强食堂、餐厅的卫生管理、提高消费者安全消费意识和法制意识(如知情权等)等。当然在具体一个问题上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交叉思考,形成方案。具体过程我们在下节课的真题演练中讲。

 

 

3.2提出对策的基本模式

第一步:阅读材料,寻找原因和结论。

锁定并精读关键材料,利用矛盾的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先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根据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寻找原因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因果分析法,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辨证思维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多项求异分析)。从内因外因分析,要注意内外因互相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例如2002年的网络安全问题。之所以发生网络安全问题,就内因来说,是由于企业自身及网络的经营者、制作者行为不规范,乱插广告、制作不道德网页。就外因来说,主要是:有人通过网络盗取他人信息、或利用网络进行抢劫等犯罪活动;人们的网络防御能力差;缺少对网络经营者的专效管理机制和可行的管理制度,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监督的状态。

二是利益分析法,即主体分析法。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如2003年安全事故问题,之所以频发安全生产事故,可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私营企业防范措施缺失、员工安全生产常识匮乏等等。

三是多角度分析法: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现实,内在,外在等角度入手,尽可能全面到位。

第二步:对症下药,理清思路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针对每一个原因“对症下药”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良策呢?针对构成原因的各个要素,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由“人”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奖励、惩罚措施;职能部门决策、执行、监管问题;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人才问题;领导人问题;人的能力问题;做事方法问题;宣传、教育问题等等。

2.由“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补充制定;内容正确、完备;可执行;进行和加大宣传、教育等等。

3.由“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问题;改进、完善取得经济利益的方式、方法;保证安全;人的问题等等。

4.由“科学技术”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加快、提高科技研发;科学与实际情况结合;提高从业人的素质等等。

5.由“宣传、教育”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提出对策:通过媒体和各职能部门扩大宣传、落实等等。

事物的表现形式各异,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变化多端,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较笼统地总结了发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后,针对不同原因,提出较正常、规范且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应该考虑的几个要素,考生在此基础上应发散思维,具体分析,提炼对策。

第三步:合理表述,具体成文

勾出材料中的相应结论,作为基本对策。启动记忆库,筛选相应问题的主流观点,作为自己的对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