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理论研究综述
(肖小敏)
摘要:标记的概念始创于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本文拟对标记理论发展的各阶段,对标记理论在语言分析各层面上的作用,对标记理论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标记理论;标记性;有标记;无标记;标记转移
1.引言
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
由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家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是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2002)的定义,
标记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
某些语言成分比其它的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是为无标记成分),这些其它的语言成分称为有标记的。”
标记的概念自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提出以后,
历经雅柯布森(Jakobson)、乔姆斯基(Chomsky)、莱昂斯(Lyons)等语言学家发展和完善。标记理论在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上,从音位、词法、词汇到语法(尤其是句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标记理论以其独特的方法论优势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突出体现在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范畴学和类型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中。标记理论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语言的特征,正确地使用语言。本文拟对这一重要理论做一番初步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标记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
标记理论源于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在他所著的《音位学理论》(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一书,他认为:“在一对音位对立中,其中一个成分的特点是有标记的,而另一个成分则没有这种标记。”
雅柯布森接受了这种观点,他关于词法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俄语动词结构开篇这样讲道:音系相关关系的根本特征是组成一个相关对的两个成员并非对等,一个成员具有某标记,而另一成员则没有,前者是有标记的,后者无标记。标记理论最初仅仅用于对音位成分的分析,现已广泛运用于语言、语法、语义、语用、心理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等诸语言学科的研究中。
纵观标记理论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特鲁别茨柯依创立音位标记;
(2)雅格布逊提出音位区别性特征标记,并扩展到词法研究中;
(3)乔姆斯基等人对音位标记作了重大修正,从理论上解决了标记二项对立的束缚;
(4)当代描写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类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以及符号学、人类学、文学等不同领域都广泛运用标记理论。
在著名的Principles of Phonology
(《音位学原理》)(1969)中,特鲁别茨柯依以生理发音为基础,区分了9种音位对立,认为其中的否定对立表现为标记性和非标记性对立:对立的两个音位一个具有某种特征而另一个不具有这种特征。这是标记概念的最初形式。雅柯布逊以音位的声学特征为基础,进一步概括出了12种区别性特征,这些区别性特征表现为有标记特征和无标记特征的对立。他指出:“在音位层次上,任何特定对立中有标记项的位置是由音位系统中这个对立与其他对立之间的关系所确定的,换句话说,是由该对立与同时或暂时邻近的区别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所确定。”(转引自王立非1991:3)不仅如此,他还将音系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语法学上。1931年,雅柯布逊开始将标记理论用于词法领域,其分析范围主要涉及俄语动词的各种语法范畴和名词的格范畴。根据特鲁别茨柯依发现的音系学中的不对等规律,雅柯布森提出了形态学不对等法则,认为有标记范畴表示明确的肯定特征,无标记范畴则置该特征于一种非显性状态,即不表明这一特征的存在与否。因此他认为,无标记范畴的概括意义要远远大于标记范畴,在一定情况下,非标记项可以中立化,从而代替标记项。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音系学继承了雅柯布逊的二分法原则及其对于标记概念的理解,认为音位是一系列有标记特征和无标记特征的组合,任何特征是否有标记完全是任意的,认为语言单位的标记性是双向的、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乔姆斯基研究发现,/p,
t, k, s,
n/是最没有标记性的字音,在大多数语言中都存在。其它字音,如/v,
z/,被认为是标记性大的多的字音,而且也不怎么普遍。在句法研究的不同阶段,乔姆斯基始终将标记概念作为贯穿其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主要围绕两个核心思想进行:一是认为有些语法选择更容易得到,标记概念对语言习得的优选结构进行编码;
另一个认为这些优选结构可以形式化,标记概念反映特殊选择的成分。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Lyons,
1977)对标记现象的研究走出了布拉格学派形式上的局限,
将标记分为形式标记(formal marking)、分布标记(distributional
marking)和语义标记(semantic
marking),其关于语义标记程度性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当代标记理论的发展。
3.标记性在语言各个层面的反映
3.1 标记理论在音位层面上的运用
音位(phoneme)是音位学(phonology)分析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分两个单词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如:
pin和bin这样一对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就是由于词首的[ p
]和[b]不同,从而能区分成两个不同的词。音位层上的标记与无标记现象并不是发生在所有的音位上,而只是发生在成对的音位中,而且两个音位的相关特征涉及某一语音特征的出现与否。出现相关标记的叫有标记成分,
不出现相关标记的叫无标记成分。比如:英语中的[t]和[d];[k]和[g];[b]和[p];[s]和[z]等。在[t]和[d]这一组音位中,
[t]是无标记成分,因为[t]是清辅音,而[d]是有标记成分,因为[d]是浊辅音。也就是说,辅音的浊音特征构成了相关标记。在上面这些例子中,前一个皆为无标记成分,后一个皆为有标记成分。
3.2 标记理论在词法上的运用
词法(morphology), 即形态学, 是以对词素(morpheme)的研究为基础的,
专门研究词汇的构成及形态的变化。在词法这一层面上,
标记理论的运用又称为形式标记(formal
mark),也就是指由于词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标记。形式标记可分为以下几种:
⑴名词的单、复数: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可以构成有标记与无标记。通常单数为无标记,复数为有标记。如:
tree/trees, box/boxes, family/families.
⑵相关的互补词也能构成标记和无标记: prince∕princess;
actor∕actress; host∕hostess。在这几组词中,
后一个词皆带有一个后缀-ess, 因而成了有标记的成分,
而无-ess后缀的词则为无标记成分。
3.3 标记理论在词汇上的应用
标记理论在词汇上有广泛的应用。相对的单词经常一些有标记,
而另一些无标记; 一些用得宽泛, 而另一些则狭窄。例如:he和she,
前者通常无标记, 后者为标记成分。又如:dog和bitch, 前者为无标记,
泛指任何一条狗,包括雄狗和雌狗;后者为标记成分,仅指雌性狗。在表示极端对应物的词汇中也存在着标记现象和无标记现象。如:
high/low; old/young,这两组词中,
前一个词皆为无标记成分,后一个词为标记成分。当人们问及某物体的高度时,
通常用high, 而不用low. 如: How high is the
building?(这楼有多高?),而不会说成:How low is the
building?(这楼有多低?)(除非已经知道这楼确实很低,或者是强调它的低。)同样,当询问某人的年龄时,
通常用old, 而不用young。这样的对应组还有很多, 如:tall/short;
large/small; long/short等。
3.4 标记理论在语法上的应用
标记理论在语法上也有重要作用。词法层次上的曲折变化,
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加-s或-es, 动词的-ed形式、-ing形式,
名词所有格等的标记和无标记都可以归结为标记理论在语法范畴的运用。如:do∕does;visit∕visited;go∕going;Tom∕Tom’s等。前者都是无标记形式,后者则为有标记形式。
3.5 标记理论在句法上的应用
标记和无标记现象在句法上也有所体现。如: I dislike this person.
该句使用的是正常语序,为无标记形式, 但如果把次序颠倒,
则成了有标记的形式。如: This person I dislike. 又如:The flower is
beautiful.
这是一个陈述句,为无标记形式,但如果将它改为倒装句型:How beautiful
the flower is! 则成了有标记形式。
4.标记理论的扩展
布拉格学派创立音位标记,并首先将标记概念扩展到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雅格布逊运用有标记与无标记对立的概念研究俄语词法。随后,以H.Anderson、M.Shapiro、C.vanSchooneveld、E.Andrews、R.Sangster、J.Greenberg、F.Eckman、W.Croft、T.Givon等语言学者对标记的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考察,
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标记理论。其中尤以标记价值象似性理论、标记意义不变量理论、语言共性标记理论、二语习得区别性标记假设等最具代表性。语言标记性的理论扩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⑴由原来的以二元论哲学为基础的二分模式变成多分模式,
标记性是个程度问题;
⑵由一个范畴的标记模式变成多个范畴相关的标记模式。而在衡量标记性的标准上,根据三个标准来区分一个范畴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T.Givon,
1995): (1)结构复杂性:有标记项比无标记项的结构更为复杂;
(2)频率分布:有标记项的出现频率较低,具有认知显著性;
(3)认知复杂性:有标记项在思维努力程度、注意力要求和认知加工时间等方面更复杂。近几十年来,
标记理论已经超越了词法和句法的研究范畴,
扩展到语义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分别简述如下:
4.1 标记性的语义扩展
在语义层面,
标记理论可以用来界定和区分词义。例如,
我们对horse和mare这两个词进行义素分析:mare=+EQUINE+ADULT+FEMALE;horse=+EQUINE+ADULT-FEMALE就会发现,mare具有阴性语义特征,
为有标记形式,horse不具有阴性特征, 为无标记形式。
运用标记理论还可以对反义关系进行研究。例如,在反义词dog/bitch中,bitch只表示雌性,为有标记形式,而dog没有这种限制,为无标记形式。显然,有标记成分与无标记成分相比使用范围较小。所以,在能用bitch的上下文中,也能换用dog,但反过来则不成立(王立非,
1994)。反义词标记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无标记项有“零”解释,因此不设定其语义在标度上的位置,而有标记项具有明确的标度位置;
(2)无标记项出现的语境较多,分布较广; (3)无标记项出现频率较高;
(4)形式标记始终为有标记项。
标记性的另一个语义扩展是可以用来对语义场中的亲属关系进行分析。我们以一些常用的亲属词为例,请看下表:
无标记 有标记 有标记
father grandfather father-in-law
mother grandmother mother-in-law
son grandson son-in-law
daughter granddaughter daughter-in-law
brother brother-in-law
sister sister-in-law
4.2 标记性的语言心理认知扩展
标记理论在语言的心理认知分析中也十分有用。心理语言学家在一项心理实验中发现,儿童首先学会无标记的元音与辅音,婴儿首先学会的词包括妈妈(Mama)和爸爸(Papa)。从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角度来看,
原因是Mama和Papa包含了最容易学会的无标记元音/α:/和辅音/m/,/p/。Clark(1977)在其研究中,要求测验对象阅读下列这个带有选择性的句子:
Since she had been laughing/crying for the last hour, she must be
happy/unhappy.
结果发现测验对象对无标记词happy的反应要比对有标记词unhappy的反应快0.3秒。在他的另一项心理研究中,要求受试快速回答下列简单问题:
1.If John is better than Peter, and Peter is better than Dick, then
who is the best? 2. If John is worse than Peter, and Peter is worse
than Dick, then who is the worst?
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对含有无标记形容词good (在句中为better
和best)的问题回答较快,而对包含有标记形容词bad
(在句中为worse和worst)的问题回答较慢。
4.3 标记性的语用扩展
标记理论进入语码选择研究是朝语用扩展的一个显著标志,
语码选择是说话人协调与听话人的权力义务的手段,语码选择的标记性定义为是否符合制约某种语码的使用的社会规范。祝畹瑾(1994)认为,解释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可分为无标记语码选择、有标记语码选择和试探性语码选择三类。语用交际中的问题也可从标记的角度解释。例如,在英语国家,“How
do you
do?”是交际双方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但如果同样在这种交际场合保持沉默,
那么,
沉默比问候语更富有含义。这是因为,社交寒喧用语在交际场合常为无标记的,没有确定含义,只不过是寒喧客套而已,不传达任何实际信息。相反,
沉默不语却是有标记的, 因为它传达一种肯定信息,
起到某种特定的交际作用(王立非,1991a)。
4.4 标记性的符号学扩展
有标记与无标记范畴从符号学意义上讲,
指能指和所指、信号与信息、符号与事实、形式与内容等二元单位之间的一种距离感。有标记符号的意义和内容或信息是单义的、确定的,从形式到内容的距离是逼近和直接的。无标记符号的意义和信息是多义的、模糊的、不定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是迂回的、疏远的。有标记范畴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二者的距离,而偏离则扩大距离,给人留有解释和想象空间,使意义和内涵更加丰富。无标记符号体现经济性原则,有标记符号表现准确性原则。
符号标记性的运用在生活中很常见。例如,交通指示牌一般都被看作是有标记的,
没有指示牌则为无标记。No parking(禁止停车)为有标记,
没有指示牌为无标记,因为生活中从未见过parking(请停)这样的指示牌,人人都知道没有指示牌就意味着允许停车。
5.标记理论在各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标记理论,以其独特的方法论优势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突出体现在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范畴学和类型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中。
5.1 语用学
布拉格学派对音系学和语法学中的标记现象,莱昂斯对语义中的标记现象都作过详尽的描述。标记现象在语用层面也是随处可见的,
此时语言单位的标记性表现为语用标记。例如,在英语交际中,对别人给予的称赞,
应该说“谢谢”,
但如果像中国人那样为了谦虚而不承认甚至否认别人的称赞就是一种有标记的表达。美国语言学家吉冯(Givon)对于语用层次的标记现象作过比较全面的探讨,其代表观点是标记性取决于语境,
同一个结构可能在这个语境中是有标记的,
而在另一个语境中是无标记的(张凤,1999)。换言之,
标记性和非标记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转化的过程中,
语境起着决定作用。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标记颠倒,
即在不同语境下范畴的标记值会发生颠倒。可见,在语用层次,
语言单位的标记性是一个完全动态的概念。以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为例,
塞尔的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分别属于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表达,分别为非标记项和标记项。其标记性与语境结合的紧密程度密切相关。如:Could
you pass the
salt?一句中,听话人无需重视“询问”的字面意义,而是直接把它理解为“请求”的间接用意,
这种对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无需太多的语用推导,
只需对字面意义作一般推断即可得知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是一种无标记的表达。而在以下对话中:
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coffee?
B: Coffee would make me awake.
根据塞尔(1975)的观点,
理解这一间接言语行为需要经过十个逻辑推断步骤,要充分考虑说话当时的语境因素,
属于有标记的表达。在语用层面上,
标记项的判断和确立往往也是相对的。如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对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无标记的,但相对于一般言语行为(如显性施为句)则是有标记的。
5.2 范畴学和类型学
关于范畴,美国语言学家吉冯提出了“典型范畴观”。依据这种理论,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均等,有典型和非典型、核心和边缘之分。其中典型的成员位于范畴的核心,属于无标记项,非典型的成员位于范畴的边缘,属于有标记项。布拉格学派认为,核心是相对稳定、系统性较强的部分,边缘是相对不稳定、系统性较弱的部分。但核心与边缘的关系在语言历时发展背景下并不是确定的、一成不变的,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历时角度而言,现代英语中的古词、旧词和一些尚未进入词典的新词,
在语言系统中属于边缘部分,但在历史的某个阶段,
它们却起着或即将起到主导和核心作用。核心与边缘的这种辩证关系显示了语言历时发展的动态趋向。从共时角度来看,
以数这一范畴为例,典型的成员是单数和复数,按照形式标记的原则,单数属于无标记项,复数属于有标记项。但在有些语言里数范畴还有一些非典型成员,如双数、三数、少量数。因此,
如何在一个范畴内部建立系统的标记模式,
传统标记理论采用的二元对立方法似乎显得无能为力。新的标记理论发展了布拉格学派和莱昂斯关于标记有程度区别的观点,
建立了一种相对标记模式,
认为范畴内部成员存在标记等级。就数这一范畴而言,各个成员的无标记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数>复数>双数>三数/少量数。
与范畴学密切相关的语言类型学也看重标记模式的跨语言特征,并从跨语言标记模式中体现出来的规律性特点对语言进行一种初步的划分。根据“如果一个范畴的有标记项不加标志,无标记项也不加标志”这一大的前提,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可将语言进行不同的分类。以单复数的形态标志为例,可以有以下三种类型的语言:
单数不加标志,复数加标志;单数不加标志,复数也不加标志;单数加标志,复数也加标志。但不存在第四种语言,即单数加标志,而复数不加标志。
5.3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焦点是语言中体现的社会信息以及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标记性表现为语言单位包含的特定社会信息,
如交际者的性别、身份、职业、社会角色,
语言单位折射出的社会心理、社会评价态度等。例如:“保姆”与“男保姆”就是一组无标记项与有标记项。保姆这个职业通常属于女性,
因此,从事这种职业的男性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标志加以区分,这是社会习俗或规约在语言中的反映。
除了言语交际以外, 非言语交际手段,
如身势语也带有丰富的社会标记性。西方人见面时的拥抱、再见时的飞吻、胜利时的V形手势等身势语也日益为中国人所接受,
相比传统的无标记身势语,
这些外来的有标记的非言语手段体现了国人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
5.4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力图从认知方面和心理方面对标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无标记项的分布频率比有标记项要高得多的现象,认知语言学的解释是:典型成员或无标记项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它们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信息处理中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它们在人形成概念时最接近人的期待或预料,而用显著的事物来认识和推导非显著的事物是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人对越是熟悉的事物越是能感知它内部的差异,越容易将它分出不同的种类来,越是常见或常用的东西我们把它的结构看得越简单,制造得也越简单。(沈家煊,1999)
心理语言学家Boucher. J. 和Osgood. C. E. (转引自陈勇,2002)
通过心理实验提出了一种“波丽安娜假说”(又称“乐观假说”),
认为人总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 摒弃坏的一面,
因此倾向于把具有肯定值的词当作无标记,
把具有否定值的词当作有标记。Zajonc. R.B. (出处同上)
发现英语和一些欧洲语言的褒义词的使用频率高于贬义词,
我国学者邹韶华在统计多种材料后,
也发现汉语中积极意义的词和消极意义的词的使用频率大致为7:3。中性词的语义偏移大多偏向积极意义,
偏向消极意义的极少,仅局限于与“有”相结合的“脾气”、“意见”、“看法”等少量的几个(沈家煊,1999)。
6.文化现象中的标记性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语言符号的极对称现象和这种对立的不平等性。标记现象不仅存在于语言符号中,也存在文化符号中。下面拟分析文化符号中存在的标记现象,指出标记理论在文化现象中的普遍分析功能以及无标记现象和有标记现象不对称的普遍性。
6.1 文化符号的标记性
早在标记理论诞生之时, Trubetzkoy
和Jokobson就注意到了标记理论不仅可以用于语言学分析,
还可以用于其他关系系统的分析。在给Trubetzkoy的回信中,Jokobson
认为这一发现“不仅对语言学极为重要。许多人类文化学现象也可以用标记原理进行区分,一种文化系统中有标记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系统中却被看成是无标记的。生/死、自由/压迫、罪恶/美德、节假日/工作日等许多社会现象都可以概括为一种有/没有(a/not
a)的关系”(Jokobson,1983)。例如,Linda
Waugh(1982)在研究中发现,美国是一个右手文化社会,
其左右手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她指出大多数美国产品都是为惯用右手的人生产的。为惯用左手者生产的产品归为特殊类别,
为惯用右手者生产的产品归为简单类别。根据标记理论,“右”是正常的、普遍的、无标记性的;“左”是不正常的、个别的、有标记性的。
6.2 性别歧视语言与标记理论
性别歧视(sexism)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反映在语言当中。一般说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指在语言的使用当中针对不同的性别(主要是女性)而产生的偏见或歧视。英语中有一些成对的名词(如:boy/girl,
man/woman)和代词(如:he/she,
him/her)用来区分性别,这种性别语言的区分本身只是出于表达的方便,但如果用标记理论来分析这种区别性特征,就可发现其中的性别歧视。苗兴伟教授(1995)曾撰文研究过英语中存在的标记现象。这里我们以莱昂斯的标记三分法为切入点。莱昂斯(1977)将标记分为形式标记(formal
marking)、分布标记(distributional marking)和语义标记(semantic
marking)。
形式标记是从外部形态的角度描写语言的。在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
具有某种特定的外部特征或标记的为有形式标记,
反之为无形式标记。在区分性别的对立词中,阳性名词一般是无标记的,而阴性名词往往由阳性名词加上后缀产生,从而具有了标记性。如:hero/heroine;
prince/princess等。
分布标记是从分布范围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在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
通常有标记项在分布范围上要比无标记项小。例如,
在man和woman这一对立中, man具有泛指性, 既可指男性,
也可泛指包括女性在内的人类, man是无标记的,
分布范围比较广。Woman只用于指女性, 是有标记的,
分布范围受到了限制。
语义标记是根据对立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定义的。在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
语义上有标记的词在词义上比语义无标记的词具体,
语义无标记的词的语义范围一般要比语义有标记的词宽泛。例如,
在dog/bitch中,dog具有泛指性,可以兼指雄性和雌性,因而无语义标记,而bitch专制雌性,语义范围较窄,因而具有语义标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