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怎样才能写好诗——诗要具备“三美”(上)文/一苇子

(2022-10-30 09:56:13)
标签:

好诗

能写

怎样

分类: 诗词赏析

怎样才能写好诗

——诗要具备“三美”(上)

/一苇子

 

前文说到“诗歌要有三气”,是谋篇布局范畴。至于精雕细琢,尚需注重“诗歌三美”。

  何谓三美?即结构美、韵律美、灵魂美。

诗之美,内在的是意境和神韵,外在的则是辞采、声律和结构。但是,任何内在的美感都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古人将结构称为章法,前人分析章法,谓起结开阖、回互周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已有许多讲究。这里将古人多种诗格归纳为六种,用现代方法加以表述。

  (一)逆起式。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按正常叙述方式,应该是先交代事由、人物和地点,然后再描述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但王维却是先说结果再交代事由,在结构上叫“逆起”。此法开头如高山坠石,凌空而降,呈先声夺人之势,给人以强烈视觉印象。《观猎》通过一将军田猎场面的描叙,咏歌了一种尚武精神,洋溢的豪气自然是盛唐气象的再现。为了表现这种豪气,诗人故用此法,最后再用“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将军猎渭城”呼应,让刚猛劲急与芜阔混茫一张一弛,为这幅将军郊猎图添上完美的一笔。

  如此还有李白《劳劳亭》和李益《春夜闻笛》等。韩愈“唯陈言务去”,其作品无论在语言、构思、章法上都喜欢翻空出奇,多篇都采取不同寻常顺序的逆起法,如《雉带箭》开头四句:“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后面两句中的“盘马弯弓”已为成语,实际也是逆起。

  二、承接式。是指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进行书写。在语言上下句承接上句,结构上下段承接上段,一意到底,句句相连,意脉不断。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人先说动作行为——“打起黄莺儿”,接着交代原因,“莫教枝上啼”。这更引起人们的好奇:黄莺的鸣叫很好听,为什么不让枝上啼呢?紧承上句,诗人再交代原因:“啼时惊妾梦”。那么,是什么好梦被惊破让这位女子如此恼火呢?原来是无法在梦中与远戍的丈夫相会了——“不得到辽西”。四句诗就这样下句紧承上句,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将这位妇女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现的十分真挚感人!

还有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复线推进的,如佚名《木兰辞》、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石壕吏》、《无家别》,王建《新嫁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白居易《琵琶行》等。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也有这种承接方式的运用。而李白《哭晁卿衡》,其意义不仅在诗歌自身,在中外交往史、中国文学史上皆有一定价值。它是中日友好、中外文学交流的见证和范本。关于这类承接方式,李白不仅下句紧承上句,甚至句间环扣,宛如辘轳,修辞上称为黏连。

复线推进还有一种,就是并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是两个人物、两个情节交错进行:先甲后乙,然后再甲再乙,或是合写甲乙,但仍是按照时间和事件发展顺序,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展开,如最长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三、交综式。结构上既非逆起也非顺承,而是前后、首尾或者两句之间呈交综呼应。如杜甫的《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大历三年杜甫离夔州东下江陵,频遭冷遇。无奈只得南赴公安、岳阳,去投奔潭州刺史韦之俊,孰知韦大历四年病故。从此,就漂泊在潭州到岳阳的船上。这首诗围绕孤苦无依四处飘流的伤感和忧国忧民情怀这两个方面,在结构上交综,第五句“恋阙劳肝肺”与第三句“皇舆三极北”相对,第六句“论材愧杞楠”与第四句“身事五湖南”相对,在复沓之中加深人们的印象,这正是交综的结构方式之优长所在。交综的方式又可分为有秩序交综和无秩序交综:

  有秩序交综,即指交综呈一定规律。看王昌龄的《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吩咐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此诗写贬赴龙标尉,听流浪艺人弹奏筝曲《水调歌头》的感受。在结构上,第三句对接第一句,皆是写景,构织一个凄清迷茫的氛围,暗示自己的心绪;第四句对接第二句,皆是写人——弹筝者和听筝者。说两人能心心相通,是因为弹奏者乃流浪艺人,听筝者乃在贬谪途中,“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弹者感情激愤以至弦断,听者则情绪激动,泪流不止。

邵谒《览镜诗》以及杜甫多首律诗都是采用这种交综方式,因而,这就构成了杜诗特具的顿挫之美。如《题张氏隐居》(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求。

  第五、六两句交综承接第一、二句,写主人的好客雅兴,是内在的美;第七、八句交综承接三、四句,写隐居环境的清幽,是外在的美。类似的还有《春宿左省》、《曲江二首》(其一)、《日暮》、《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等。

  无秩序交综。无论是绝句或是律诗,不再是一、三句与二、四句呼应或是五、六句与一、二句呼应,七、八句与三、四句呼应,全诗的对应呈现一种无序的状态,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苍苍写色彩,杳杳写声音,斜阳写时间,各为一个方面,互不相属,至末句方点出人物,用一个“独”字串联格局。同时,“远”字也对应了“杳杳”和“苍苍”。

刘长卿是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人,作品有着独有的时代特色。他非常善于描绘山川景物和运用清淡色彩,寒山落日、秋雨苍苔、孤云落叶、空林旧垒等,点染出一幅幅清冷孤寂的画面,如“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孤云飞不定,落叶去无踪”,“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同时,这些漂亮的诗句都是交综而成。

四、翻叠。即将两种表面上相反的意思叠合在一起。分为两类:

一句之中翻叠。如梅成栋《咏梅》:“满眼是花花不见,一层明月一层霜”。“满眼是花”却又看不见花,表面看似乎自相矛盾,但看了下句就会释然,原来梅花月下极像霜。无论是月还是霜,都是皎洁的白色,所以才会“满眼是花花不见”。贾岛的“且说近来心里事,仇雠相对似亲朋”(《赠圆上人》),结构与《咏梅》大致相同:既然是仇雠,为什么又像亲朋?表面看似不通。但在佛教徒心中,一切仇恨都应该化解,也可以化解。元代高彦敬的“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也属于句中翻叠。

下句翻上句。如雍陶的《峡中行》:

两崖开尽水回环,一叶才通石罅间。

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

  雍陶是中唐诗人,一生求仕在外奔波,过着“自从为客归时少,旅馆僧房即是家”的漂泊生活。“世人心更险于山”,表面是对上句“楚客莫言山势险”的否定,实际是更进一层。因为通过一、二句“两崖开尽水回环,一叶才通石罅间”的描述,已让我们深知山峡的险恶,所以楚客慨叹“山势险”并非夸张,否定实际是要强调后者。

  王安石是改革家,也是杰出诗人。晚年隐居钟山所写闲居遣怀之作,更是精工闲淡、深婉秀雅,内蕴哲理与世事人生的深深喟叹。如《招杨德逢》:

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

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

  一、二句抒发投老山林后的感受,不愿与人交往但惟独思念阁下。三、四两句借云起兴,白云虽无心出岫,但也时而出岫,想不到阁下比白云更懒,镇日闭门静养,居然要我写诗相招!三、四两句比喻新奇,想象绝妙。这种下句对上句的覆叠,其规律一般是第一、二句叙事描景,三、四句在此基础上翻转,皆是第四句翻第三句。另一首《戏城中人》也如出一辙。

  类似诗句还可举很多,唐施肩吾《折柳枝》、薛能《杏花》、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姚合《游天台上方》等。

  五、对比。在布局、构建、意境上刻意形成上下或前后反差。具体为两种类型:

前半首与后半首相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登高》和柳宗元《江雪》皆是通过画面巨细对比,以突出抒情主人公的孤独感,这是在布局上构成对比;李之仪《卜算子》则是诗意上对比,且是整体上进行: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作为北宋后期人,其词风深受柳永影响。这首词颇类南朝乐府,其中语言的通俗浅显、结构的复沓回环都深得民歌风神,但又加入了精巧的构思和深婉哀怨的情调,对通俗词是一种净化和提升,这也是此词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原因所在。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基调。“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是“不见君”之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之果。但是恨中又有无恨,其前提是“君心似我心”,是“定不负相思意”。全词在江头、江尾、有恨、无恨之中反复对举叠唱,成为一首无比哀怨又无比缠绵的情词。

  此类情词在五代和宋人中常见,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近,杨花似雪,仍不见还家”皆是如此。欧词是两个元宵夜对比,将去年约会的愉悦与今年不见意中人的伤感对举,以抒发怀念之情;韦庄《女冠子》扣住时间节点,写去年此日的别离之苦和今年此日的相思之恨;苏轼《少年游》则通过“杨花似雪”的独特景象,将今年与去年此时对举,以抒发别情。唐诗之中也有对举,如姚合《送薛二十三郎中赴婺州》:“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富贵无人劝君酒,今宵为我尽杯中”。

  上句与下句相对。这当中又有许多类型:许浑《送从兄归隐兰溪》:“身随一剑老,家入万山空”。其中“一剑”与“万山”相对,巨与细对比;罗隐《甘露寺火后》:“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其中“只道”与“不知”相对,正与反对比;罗隐《莲塘驿》:“一梦不须追往事,数杯犹可慰劳生”。其中“不须”与“犹可”相对,取与舍对比;郑启《严塘经乱书事》:“未见山前归牧马,犹闻江上带征辔”。其中“未见”与“犹闻”相对,虚与实对比。

  六、跳跃。诗词的语言受格律、字数、句数限制,所以,在叙述时只能强调最主要、最精彩的,省略次要、平淡的。另外诗追求含蓄,讲求言外之旨,境外之趣,因此也故意不把话说尽、说透,刻意留下一些空白,给人想象余地,这就需要结构上的跳跃。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叙述层次上的跳跃。叙述中,省去若干层次,从第一层直接跳到第三层或最后一层,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客中送客的传统题材,王诗风采廻异、格调新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李东阳赞“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所以此又被称作《阳关三叠》。前两句就像一出抒情短剧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安排了恰如其氛的时间、地点和演出时必不可少的道具、场景。三、四句在情节上大幅跳跃,它舍弃了送别过程,一下子从环境描写跳到饯行宴的煞尾,选取了最闪光的镜头和最富情感的瞬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说明酒已经喝了很多,还在劝饮,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另一方面,这最后一杯酒中,有对友人远行的慰藉和祝愿,有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看似脱口而出,却使主客的别绪达到了饱和,情感点分外集中和强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分为两个场景,前半段是咏雪,后半段是送别。这场送别宴时间较长,但只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是表现宴会场景的,然后便跳到送行场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种跳跃是创作意图所确定的,因为此诗意在表现一种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通过送别来暗抒自己的思乡之情。至于宴会本身,并不是重点,所以干脆跳过。

二是时间上的跳跃。即将可有可无的时间历程略去,以突出主要情节,如《木兰诗》,重在突出替父从军卫国保家的献身精神和不慕富贵的平民本色,所以替父出征置办行装,行军途中对家乡父母的思念以及胜利归来恢复女儿装等处特别详尽,而十年的战斗生活只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简单带过,这就属于时间上的省略。贺铸《鹧鸪天·半死桐》、王维《山中送别》、刘禹锡《乌衣巷》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诗句是一种整齐、凝炼、节奏感较强的语言。绝大部分是由若干短语构成的,并呈现出组合方式多样化。当然,诗句的构成有其内在规律,读时,要认真分析构成方式,以便理解所含意思。写诗时,要细查诗句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是否搭配得当、合乎情理。(未经授权,不准转载)

 

作者简介:高福林,山东省冠县人。笔名一苇子,号三善斋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顾问。主编《百川》文学双月刊,出版小说、散文、传记、诗歌集多部,作品被收入《世纪诗词大典》并获多种奖项;词条和照片进入在,《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