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呜凤山游记

(2014-05-16 23:21:28)
标签:

游记

呜凤山

分类: 神州集锦

http://s14/mw690/001lHfSGgy6J1t8xmIlad&690

 

http://s2/mw690/001lHfSGgy6J1uaXjYBc1&690

 

http://s4/mw690/001lHfSGgy6J1sSoscr53&690

 

http://s6/mw690/001lHfSGgy6IVSs7OK1f5&690

 

http://s10/mw690/001lHfSGgy6IVVCQmmd99&690

http://s15/mw690/001lHfSGgy6IVVDYrbode&690

http://s5/mw690/001lHfSGgy6IVVEzNVa24&690 

  

http://s11/mw690/001lHfSGgy6J1sUjewG4a&690

 
http://s11/mw690/001lHfSGgy6J1sOdK8qba&690


http://s4/mw690/001lHfSGgy6J1sTwz2bc3&690


http://s10/mw690/001lHfSGgy6J1ulsvoJe9&690

 

http://s12/mw690/001lHfSGgy6J1ugSPFx2b&690


http://s15/mw690/001lHfSGgy6J1sYdmFwfe&690

http://s16/mw690/001lHfSGgy6J1t1oGxV4f&690

http://s1/mw690/001lHfSGgy6J1t3qnmM60&690

http://s13/mw690/001lHfSGgy6J1t5viMI8c&690

http://s9/mw690/001lHfSGgy6J1taoblS78&690

http://s2/mw690/001lHfSGgy6J1tcAOrv31&690

http://s12/mw690/001lHfSGgy6J1tk17XJeb&690

 
                                      呜凤山游记
      五月二日,在远安友人的邀请下,我们一家游览了鸣凤山风景区。

       鸣凤山风景区,位于远安县城西3.5公里处。景区山体面积3平方公里,以红色砂泥岩为主,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15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408米,从山脚到山顶净高288米。林木以松树和灌木为主,森林覆盖率达78%,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有40余种。集宗教朝觐、丹霞山水观光为一体,为湖北省级风景名胜区。
      鸣凤山的地理特点是:“一峰高耸,两面朝阳,三面环水,四面断崖,五龙拱顶”。山势险峻,峰峦叠嶂,丹岩似火,清溪环绕,景色幽丽。区内丹霞景观十分典型,为华中一绝。通往山顶有南北两路。北路凿石为梯,窄而陡险,直通云端,人称天梯。南路更为险峻,只能扶壁而上,稍不小心将坠入万丈悬崖,故有“武当远,鸣凤险”之说。

       鸣凤山历史悠久,相传在南北朝梁武帝年间(公元502年),从西天飞来一只金凤凰,落在山巅,俯视群山,喜出望外,顿时放开金喉玉嗓,久歌长鸣:“仙山在此!”鸣凤山美名由此而来。从梁武帝时起,山上便建有庙宇,在紫皇宝殿匾额上,至今还可见梁武帝年号。唐时有所扩大,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7年)建元帝庙,明末改称火神庙,以镇火灾。然而在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年),火神庙又遇火灾,被付之一炬。清咸丰十年(公元1861年)又募集重修,庙宇进一步扩大,并正式命名为“鸣凤山大观”。现在,我们看到的鸣凤山大观,基本上是咸丰规模。鸣凤山大观一直为道教所主持,属武当山全真教一脉。 

        上午十点半,我们驱车来到景区大圆门,第一眼看见的是山崖上两个5米见方的红色石刻大字“鸣凤”,这是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墨迹。前行数步,便是“刑部苏爷爷遗靴处”。据说,苏爷爷是明万历年间刑部的一个中层官员(相当于现在的“ 处级”干部),游玩时,丢了一只靴子,要勒石纪念,真是好一派“官”气!再往前几步,见一人形巨石,酷似观音。观音石对面,隔着鸣凤河,有一酷似鲶鱼嘴的石岩,名“打子岩”。复往前行,就是景区第一景——“烟霞洞”。每到冬天,洞中常有雾气飘出,在红沙岩的衬托下,如烟似霞,蔚为壮观,故取名“烟霞洞”。“烟霞洞”三个字是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汪国新在1995年新春慕名而来时留下的墨迹。洞中立有两块诗碑:右边的一块碑文,是明朝贡生熊汝钰所作的《烟霞洞餐霞》,即“云中烟景可疗饥,领取丹霞一味肥。直与饮泉虹并举,何来争食鹭齐飞。光明世界人知饱,锦绣衷肠夜有辉。绮散彩成吞吐妙,临风咳唾落珠玑。”意思是说,鸣凤山景色优美,让人流连往返,真是秀色可餐。左边的一块碑文是:“寻人才入境,一口野风清。流水声中路,白云影里行。鸟飞千壑响,日照半山明。缓步临仙洞,烟霞渐渐平”。这首诗是明代贡生杨琅树所作,是对当时鸣凤山风景的真实写照。随后,我们看到的景点是:“云霞洞”、“环蓬岛”、“永圣宫”、“三清殿”、“炮台石”、“莲台池”和“仙人钓矶”等。未曾上山,便让人感到移步换景,应接不暇,真是一个山洞一个神话,一块石头一个传说。行至山脚时,一个直径60米、高1米的巨大道教标志——太极图,坐落在鸣凤河边的平坝上。人对着太极中心喊话,可闻回声,如同北京的回音壁一般。
        穿过太极图,过鸣凤河上的人行索道后,我们來到了登山入口处——头天门。这里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真武祖师、无量佛和头天王爷的塑像。跨过头天门,沿石梯而上。从头天门到金顶,共有1988级石梯,级级陡峭难上,真可谓“一步一身汗,一步一声叹”。本来老伴身体不太好,登山很吃力,加上天公不作美,下着毛毛细雨,更增加了我们登山的困难。老伴登到约五分之一石梯时,因心慌气短坚持不住,便打道回府了。我和小儿一家三口及远安友人一行五人,继续沿石梯攀登。过文昌祠、仪明岗、文庙后,到达“二天门”,见一“龟蛇盘形石”,相互缠绕。传说这龟蛇二将是真武大帝的腑脏。当年,真武大帝修行时,不食五谷,把肚子和肠子饿得直闹腾,闹得真武大帝心烦,便将其掏出来扔在脚下。后来真武大帝成仙后,这肠子和肚子沾了灵气,变成龟蛇二将,成为二天门的门将。尔后,我们又攀爬了近一小时,终于來到了道教圣地---鸣凤山大观,即金顶。 
      山上人群熙熙攘攘,道观中香火缭绕,常年不断。此时,雨住天晴了。蔚蓝的天空,竞飘着朵朵白云。我站在群山之巅,远眺苍茫大地,顿觉心旷神怡,心中不由自主地涌上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和境界。连绵不绝的群山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仿佛在大海中滚滚涌动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簇拥着奔腾而来,在我心中奔流不息。静静的沮河,宛如一条洁白的玉带,从九天之上流出,若隐若现地环绕着苍翠群山。更远处的远安县城,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茫茫林海中。
       据远安友人介绍,鼎盛时期,鸣凤山道覌建筑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三层四殿,高十余丈,均依山凿石而建,共5层,分正宫、东大宫和西大宫。正宫为紫皇宝殿,耸立在鸣凤山之峰巅,供奉着玉皇大帝、真武祖师的巨大塑像,四周站立着800灵官——真武祖师的御林军。东大宫为元鹤楼,殿上供奉着雷公菩萨。西大官称长春楼,殿上供奉着观音菩萨。在三大殿的下面,还有父母殿和王殿爷,供奉着真武祖师的义母和舅舅王善。各殿宇皆红石墙、琉璃瓦,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特别是正宫紫皇宝殿,其建筑非同凡响,四根直径50厘米粗的楠木大柱,皆用紫铜金水包裹,雕龙刻凤,精妙绝伦;殿顶之上盖有全国各地香客所捐的两千多块铜瓦,正中镶嵌一颗直径30厘米的玉珠,光芒四射,耀眼眩目;殿中的一面法鼓,直径2米,鼓面彩绘太级图案,鼓响如雷,声震九霄,方圆十里可闻其声!各殿菩萨塑像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或神圣,或威严,或勇猛,或慈悲。此外,山上还有“明月阁”、“清风亭”、“赵公台”、“和合石”、“聚仙桥”、“观音洞”、“南岩宫”、“太阳宫”、“凤鸣楼”和“龙头香”等著名景点。

      下山的路,虽没有上山那么吃力,但却给人更大的惊险。上山时,所有的体力已全部用完,两腿像灌满铅丝似的,再想移动一步都很艰难。所以,下山时两腿完全不能弯曲,只能直着腿走,一走一闪,硬生生的疼痛。高处不如低处暖,上山容易下山难。不经过实际体验,我是完全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今天,我总算全方位的体验到“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的含义了。
      在去县城的车上,我脑海中一直回想着山顶眺望时的所感所想。不知不觉,一首集唐人诗歌名句而作的七律集句诗《秋日登鸣凤山》出现在我的脑海:
       峰前峰后寺新秋(贾岛),   风物凄凄宿雨收(韩翊)。
       月在上方诸品静(郎士元),前程惟有一登楼(李端)。
       林下水声喧语笑(王维),   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
       炉烟乍起开仙仗(皇甫曾), 夜叩禅扉谒远公(郎士元)。
      这首诗写作年代与署名是清朝同治年间庠生徐甲冕,诗中很巧妙地将唐朝六位诗人的八句诗句缀连成一首对仗工整,格律严谨的颂赞远安鸣凤山的七言律诗,诗中抒发了作者对远安县鸣凤山风景名胜的热爱之情。

 

                                                                                     2014年5月26日夷陵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