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影响

(2010-01-15 12:40:48)
标签:

期望

热情

关注

教育

杂谈

 

    有这样一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理想中女性的肖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把全部的热情和期望都放在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所感动,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生活幸福。

    根据这一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心理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智力发展测验”。然后,他们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老师,并要求他们严格保密。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其实,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意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内心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期望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鼓励着这些学生。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这一现象说明每个学生都期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向于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期望和热情投放到学生身上,学生就会体察出教师的期望,并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教师如果对少数学生带有偏见,就会对他们形成低期望,这种低期望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被视为差生,因而自暴自弃,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应努力避免自己的期望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儿童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引导,则子女的成就动机较高;反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较低,期望较低,则子女的成就动机相对也低。研究还发现父母的行为常与对子女的期望有关,对子女有较高期望的父母会花较多的时间陪伴子女,会积极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

    我们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成长过程中,就能看到母亲刘卫华女士对女儿教育的关注以及她为女儿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她从怀孕时期,就开始阅读早教书籍,从教育家的名著中获得教育真谛,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女儿的教育实践中,最终培养了一个出色的孩子。

    蔡笑晚是一个把“父亲”作为终身事业的优秀家长。 他是一位乡村医生,除了工作,他把全部心血和时间都用到六个子女的教育上。他的六个孩子都非常的优秀。他说:“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蔡笑晚——头衔——父亲;名片的背面印着: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他说:“对于一个未能亲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 他这一生把全部的期望和热情都投入到六个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上,因此,他在家庭教育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高尔夫王子”泰格伍兹,孩童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高尔夫天赋,他3岁时就击出了9洞48杆的成绩,然后5岁时又上了《高尔夫文摘》杂志。由于家境贫寒,他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辛,时常吃不饱肚子。但是他的母亲却极力支持儿子学习高尔夫-----这项被认为只有富人才能从事的运动。没有钱购买运动器材,他的父亲便自己动手为儿子制作。没有场地练球,父母帮助他在自家门前的空地上练习。母亲抱着年幼的伍兹说:“儿子,妈妈相信你一定行!等你得了世界冠军,就给妈妈买一栋别墅。”后来伍兹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并给母亲买了三栋别墅。

    其次,对子女期望较高的父母往往对自身要求也较高,他们常常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有这样一位父亲,自孩子入学后,他就研究孩子的课本和教材,以便随时解答孩子学习中的疑问,同时阅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期望能更科学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的儿子已经升入初中,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因为在年少的儿子心中,父亲无所不能,无论他是遇到生活中还是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父亲都能帮他解决。

    不过,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看到一些平庸甚至难以自立的孩子,追究其成长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父母大都对孩子成长没抱有什么期望,也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自身也不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花费心思和时间,自甘平庸。有一位在赌场做事的父亲对孩子身上的不良言行放纵不管,当班主任批评管教孩子时,他却粗暴地对班主任说:“我们家有房子有钱,我儿子以后自有出路,不需要你们管!”试想一下,这样的父亲所输灌的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今后能有什么样的出路呢!?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他们对孩子给予很高的期望,不仅要孩子考上大学甚至还要求考重点或名牌大学。但他们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结果孩子也不能达成他们的愿望。有一个高三的男孩,因成绩跟不上,要求退学,放弃高考。父母非常伤心失望。与孩子交谈时他却对我说:“我从小到大就没对学习产生过兴趣,我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父母要求我到房间里好好学习,但他们自己却在客厅里打麻将。我根本没有心思学习。。。。。”

    虽然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成就关系很大,但过高的期望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轻则导致亲子关系紧张。重则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一名23岁的大四学生,平时在别人眼里,他是个乖孩子,学习成绩好。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闷闷不乐,而回家的时候,又遭到父母的数落。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硕士、博士,光耀门楣。父母的期望太高,他无法达到,就选择了跳楼。

    这样的案例很普遍,每年高考之后,我们总能从媒体上看到学生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信息,这些孩子的内心承载了父母太高的期望,因为无法实现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一些少年犯的案例中,也有一些孩子是因无法满足父母过高的期望或父母施加的过大的学习压力而将父母杀害的。

    父母的期望要与科学的教育方法及良好的心态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效果。父母切忌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有些家长自己事业上不成功,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他们没有思考自己的期望是否符合孩子的心愿?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自己是否采取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我在做咨询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家长,他们很强势,一定要控制孩子的一切,安排孩子的一切,结果好孩子被他们教成了问题孩子。而且一两次的咨询根本无法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定势,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有错,总是指责抱怨孩子的种种不是,却从不反省:孩子出现问题自己是否有责任?

    有人说: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期望,应该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孩子的人生也许轰轰烈烈,也许简简单单。但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多少收入,只要他们发掘出了自己的最大潜力,找到了足以让自己独立且快乐的职业,做父母的就已经成功了。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