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2012-09-21 15:00:53)
标签:

韩军

摄影

文化

中国爱乐

分类: 走进音乐厅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中国爱乐带着浓浓情意的乐季开幕式(音乐会记录)


作为安魂曲的柴可夫斯基第五 

 

    一般而言,古典音乐的演绎似乎应遵循这样一条规则,即,演奏者应该尽自己所能去表现作品,让自己的情感为音乐作品服务,同时尽量限制自己过分强烈的主观表现,以理性控制感性,以此达致“音乐是主人,演奏者是仆人”的理想境界。但这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某些特殊情境下,音乐或也可以作为演奏者表达和宣泄自身主观情感的工具,反过来作为“仆人”,为演奏者这位“主人”的情绪服务,如果运用得当,这样的演绎,往往会成为一个独特而令人难忘的版本,而此类的演绎,往往也是“仅此一次,不可复制”,且只有在其所发生的那一特殊情境下可以成立。今晚,为纪念刚刚过世的乐团大号首席高跃先生,余隆指挥中国爱乐演奏的“无大号版”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便是这样一个鲜活的范例。

    正如余隆在下半场的致词中所言,由于尚沉浸在对逝去同事深切的怀念之中,故而乐手们在演奏过程中情绪会比较激动,敬请听众理解。其实,在我听来,今晚爱乐的乐手们通过各自手中的乐器所传达出的情绪,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激动,而是无与伦比的悲怆式冲动。而余隆率领乐团所呈现的柴五,其情感幅度对比之强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今后,我们将不会再有机会听到这样浓烈的“柴五”:无论是引子的阴郁,还是首乐章的爆裂,无论慢乐章的抒情,还是终曲的冲刺,作品中所有的情感幅度和力度记号,都以我们通常所习惯的情感级数为基点,作至少“十次方”加以放大,这样的方式所呈现出的音响,传递给听众身心的是极度的压抑、极度的冲击、极度的爆发和极度的释放,同时仿佛也为作曲家的这部“命运之关键”的交响曲增添了更为浓烈的悲壮色彩,以至于我完全相信,余隆和爱乐的乐手们今晚就是把这部“柴五”当成悼念高跃先生的“安魂曲”来演奏的。今晚,也许我无法在听觉上明显察觉出大号声部的缺席为这部交响曲所带来的不同,但是,指挥家和乐手们超乎寻常的“主观投入”,成就了这样一部迥异寻常的、作为“安魂曲”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此外我还想,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注重情感抒发的特质,也使今晚这样带有浓烈“主观投入”式的演绎成为可能(当然,最合适的应该是“柴六”)。

    与下半场“柴五”令人印象深刻相对照,上半场王晓东对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便显得有些平庸了。独奏家的整体表现似乎缺乏感染力,在一些段落,我可以感受到提琴家力图展现出一些细腻丰富的情感层次的努力,但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王的琴声平滑洪亮,但发音和揉弦似乎略嫌发死,华彩段开始时的错音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之后乐队圆号手的“冒泡”进一步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即使是很容易演出效果的吉普赛-匈牙利风的末乐章,演奏家都未能挑起我的兴奋。索幸的是,我早已对在现场听到真正令我心仪的”勃拉姆斯D大调”不抱任何奢望。       (文:魔角之声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