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电视台春妮韩军五星夜话剧照摄影冯小刚唐山大地震娱乐 |
分类: 北京电视台 |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1、总体描述(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它是灾难片吗?怎样理解片中所讲的亲情主题和23秒、32年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
《唐山大地震》毫无疑问它是一部灾难片。
它最打动我的就是,地震只发生了23秒,余震却持续了32年。
我们所说的余震32年是指对人心的伤害。当人性被天灾逼到一个角落里,一个绝境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这种崩溃和坍塌是不能愈合的,它伴随着他们日后每天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废墟已经被清理的了无痕迹,震塌的房子也都重建、恢复,但内心深处的这种伤痛,这个伤口,实际上一直没有愈合。几十年的时间,我觉得这些亲历者,这些失去亲人的人,他们每天就守着他们心灵深处的废墟在度日。当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惟一留下的就是亲情。靠着这惟一剩下的亲情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这是他们活下来的希望和勇气。
这是非常人道主义的一部电影,也可以说《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电影。往往拍灾难片会拍成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我们这部电影,我希望它是内容大于形式。当然我们也会给观众看到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画面,包括在视听上的冲击力,这些手段我们都会有。但是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它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部电影,就是四个字,人道主义。
2、拍摄缘起(是如何想到拍摄本片的?当时的情况怎样?关于剧本的问题。)
很多年前我看过作家张翎写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叫《余震》,看完以后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一个冲动,想把它搬上银幕。但是制作这样一部电影,它需要巨资的投入,钱少了拍不了,所以当时没敢碰这个题材。但这个小说是深埋在我心里头。刚好2007年的秋天,唐山想拍一部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为这个事找到我。这样这部小说在我心里又复活了。然后我向唐山推荐了这部小说,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他们也觉得这部小说非常好,就促成了这件事。所以很幸运我发现了张翎的小说。同时也很幸运我们有唐山提供雄厚的资金来做这件事。所以这个就实现了。
张翎的小说本身就很好,很适合拍成电影,后来我们找到苏小卫老师改编成剧本。我记得去年春节期间和朋友们在饭桌上讲这个故事,每一次都能把听故事的人讲哭了,不下十拨人。这个故事表面上没有任何商业性,但它最大的群众基础就是可以让每一个观众内心都感到非常温暖。
3、拍摄困难(拍摄本片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要克服哪些具体的问题?)
最艰难的还是对整个地震氛围的营造,因为这个效果的营造很技术。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们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请韩国的,请英国的,请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块来做这个事。我们拍摄的时候因为时间的原因,季节的原因,好多都是不能克服的,这一切是非常困难的。老实说导演这部电影的时候,当时觉得每个坎都过不去,在你面前无数道坎。当你把它们都克服以后,现在再问我,反而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也都过来了。一个是在汶川的部分,还有我们整个在唐山拍摄期间,唐山都是群众演员,他们都非常投入。拍一场烧纸的戏,就是地震10年以后,大街小巷都在烧纸。拍这场戏时,我们请了很多群众演员。我们跟他们说我们在拍烧纸的戏,如果你们也有地震中失去的亲人,你们也可以跟他们说说心里话。当他们开始说起来的时候基本就停不住了。而且是声泪俱下。30多年过去了,你可以看到那些老人,他们望着那些燃烧的火焰,往里头续纸时,就好像他又回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跟亲人的那些话,每一句其实都像锥子似的在扎你的心。拍那场戏我印象非常深。整条巷子里头一片哭声。我说“停,停,我们拍完了”,他们说我们停不下来,我们都拍完了,那些人还都蹲在地上,守着那些余烬在哭诉。
★徐帆的《唐山大地震》中的表演
首先我可以说这可能是徐帆演的最好的一部戏,也是因为这个角色非常适合她。我觉得徐帆的能量在这部电影里头有个大的迸发。她撑起了整部戏的魂。拍她内心挣扎的戏,我可以稳得住神儿来拍,因为徐帆在这里很投入,而且她也非常准确的表现出了这样一个妈妈破碎的内心。那个对我来说难度不大,难度大的还是地震的部分。
徐帆在《唐山大地震》中的表演非常准确,完全符合剧本对李元妮这个角色的要求。
我们上一次合作是《手机》,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找适合徐帆的角色。她绝对不会跟我要角色,徐帆不会给我这方面的压力。
我认为徐帆非常适合李元妮这个角色,因为演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徐帆就不适合演花瓶,因为她不物质、不虚荣。所以她走红毯的优势就不强,因为穿戴着借来的那些的东西不自在。生活里她不喜欢名牌,香港购物,虚荣的那一套你培养她也培养不出来。在胶片里,徐帆是一个实在、有血有肉、生活中接地气的那么一个演员。在《唐山大地震》里,徐帆演一个纠结的母亲,她这个角色中释放的能量是十分打动人心的。我们常说即便是好演员,演技了得也不是所有的角色都适合。徐帆,我就觉得像《一地鸡毛》、《青衣》、《一声叹息》、《手机》、《大撒把》、《唐山大地震》这些作品里的角色适合她。我认为目前为止徐帆演的最好的角色就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跟《青衣》一样,已经达到人戏不分的境界。从导演角度来看,很难再有其他演员在这个角色上能够替代徐帆,非她莫属。
关于妻子徐帆
演员是徐帆的工作,从演技的角度来说,这个本事多少年前她就带着呢。中戏和人艺,这是徐帆学习和工作的地方。经过这两个地方的熏陶和培养,徐帆有了非常扎实的表演功力,这一点让人很放心。她这个人非常纯真、可爱,一部戏一旦她接了,她如果喜欢这个角色,那她确实能把其他的事都放下,全身心的投入表演,这一点她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过。
从生活上来说,徐帆是个踏实人,脑袋上天线不多,就一根,接受来自家庭和亲人的信息。我也跟她说过,你也玩玩去,打打麻将。你看徐帆演戏非常聪明,在牌桌上智商为零,坐那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活受罪。徐帆热衷家务,把家收拾的井井有条,把大人孩子伺候的舒舒服服。徐帆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工作就是这个,没有别的。
对妻子的祝福
希望她健康,平安。快乐的生活。
★张静初 李晨
我觉得他们从内心来说都非常尊重他们演的角色,而且希望能和角色贴到一起去。这个通过大银幕他们的演出可以看到。我觉得他们都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包括王子文和两个小演员。我们在非常艰苦的拍摄环境里拍两个小演员的戏,两个孩子的表演让我非常吃惊,尤其演小姐姐的,如果她做的不好,这部戏挺不成立的。但这孩子演的非常走心,她真的有非常好的悟性,演得非常真切。我觉得她是一个天才。
★陈道明 陈瑾
像陈道明根本不谈片酬的事,就说小刚,如果你需要我演这个戏,我经历过这个地震,我愿意做这么一件事,为这些死了的人。所以钱不钱的无所谓,你给多少算多少。包括陈瑾,这些演员他们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在他们的位置上发光,我非常感谢这些演员的演出。所有这些演员他们都怀着敬意和诚意,大家会从电影里看到。
★张国强
在看完剧本和做准备工作时,我对孩子父亲也就是方大强在形象上还没有具体感觉,有个朋友向我提到了张国强,当时就觉得他外形上和这个人物很接近,决定用他。朋友建议我们见见面再说,但是我看过张国强演的几部电视剧形象很不错,完全符合想要的要求,所以没见本人就通过了,后来在拍戏的过程中印证了我这个选择很正确。
★王子文
子文在电影里面临的挑战很大,扮演方达(李晨)的妻子,后来是一个随和、温柔的孩子妈,其实她本人和片中的角色差距很大,不过她非常有灵性,可塑性很强,是拥有表演天赋的人,在《大地震》理塑造的人物很成功。
★张子枫 张家骏
两个小孩儿都非常辛苦,表现的非常好。子枫有很多演戏的经验,所以会更熟练一些,她也是个特别乖,心眼儿特别善良的孩子,当时在拍摄地震后下大雨的戏时,天气特别冷,主演和群众演员们又都穿的特别单薄,她和家骏作为主演还有个小帐篷可以躲一下,但她看到外面有很多其他小朋友都在冻着,就赶紧把自己的好多暖包拿出来分给大家,让大家垫在腰后面,肚子上,这一点就让人觉得很喜欢。而且子枫在电影里确实演的非常好,可以说她是一个演戏的天才。
家骏是第一次演戏,在生人面前会有点腼腆,放不开,但这正感觉符合少年方达的感觉,拍摄现场条件很艰苦,尤其在拍摄地震后他和姐姐被压在水泥板底下的戏时,他和子枫都是真的要连续几个小时不能从里面出来,要一直坚持,当时小孩子也会觉得受不了,甚至有些哭声是真情实感,但是他们都很坚强的坚持了下来。这一点很值得尊敬。
★吕中 杨立新 刘莉莉
这部电影里面还有很多非常棒的演员,戏份不多,但是给电影增光添彩,比如说吕中、杨立新。还有刘莉莉,演的是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她在电影里的演出时间不长,但绝对是会让观众非常感动的段落。
5、关于特效(大地震的特效镜头是怎样完成的?摄影、模型、军用设备等问题)
我不担心文戏的部分,因为剧本上可以控制。比较难的是怎么制作地震。这是一个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后面32年的故事。唐山在1976年被夷为平地,要拍就要建一个唐山。我们想国内的团队肯定做不了,好莱坞说真正好的也不在好莱坞,在新西兰的威塔工作室(《指环王》特效公司)。我们就去了新西兰,威塔为我们介绍制作步骤,说要达到你要的效果,至少需要2000万美元。最后他们帮我们做模型,搭了一条街,全是1比12的模型,做了10个月。然后还要请韩国团队做地裂的效果,把设备铺在地下,然后种树埋土。做三维主楼的倒塌需要全系扫描这个楼。我们调来了军用设备,一架在那儿,这楼就是透明的,每块砖的比例都清清楚楚。拍这部电影我们使用了所有能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
我们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那个效果。包括我们在三维上也有特别难的镜头。比如一个老吊车砸倒,钢缆怎么崩断,配重怎么下来打在机器身上,吊的预制板怎么靠惯力冲到房间里,把人从房间里一直给撞出去。这个吊车怎么倒,砸过廊桥,在廊桥上跑的人被砸垮,落地时离两个主人公只是一步之遥。像这样的都是非常高难度,这些镜头我在验收的时候觉得是做到了A类的水平。包括我们主场景的坍塌,这个镜头我认为在目前同类的电脑特效镜头里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他们都要做物理的测试,如果地裂开了,旁边的坏境会产生什么影响,人在上面他的重心会倒向哪,包括地震时地像波浪一样扭动,我认为这是高新技术,确实做的不错。当然这些镜头也很贵,但是我觉得值得。
前面说的6次拍摄合成的效果,因为MCC(motion control摄影系统)它能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当然这个机器也很贵,要从国外把它运过来,每一天多少钱。但没有这个机器做不了这样的镜头。这一次有很多地方其实很头疼,难度非常高,当然还是都做出来了。现在看到已经完成的特效的效果,我认为是世界A类水准。
6、关于IMAX
其实《集结号》的时候,美国IMAX公司就找过我,但当时我们没有准备,所以一些素材没有保留好,就流产了。这次《唐山大地震》,他们又找上来,在开拍前就已经确定了会有《唐山大地震》的IMAX版本。对我来说和拍以往电影没有区别,所有的东西都一样,唯一不同就是全部弄完以后,要把素材提供给对方一份,然后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制作,就能出来IMAX版本的电影了。
7、关于票房是否商业
大家要相信我这一点,我每次说我要达到多少多少票房的时候,大家都说我说大话,但每次我都兑现,从没有食言过。你们在中国导演里找,没有了。所以说大话这个帽子肯定扣不到我身上来。
现在有很多导演出来预期自己的票房,实际结果跟自己的预期相差十万八千里,也没什么人出来质疑。但每次只要冯小刚一说票房,马上会引发一片质疑。实际上我对《唐山大地震》的票房还是保守说法,没有多说。以前都是媒体问我,今天我问大家一次,请你们仔细回忆一下冯小刚每哪次对自己电影票房的预期没有兑现,冯小刚对自己电影的票房到底有没有说过大话?(媒体齐呼:没有)我谢谢大家,真公正!
我是拍商业电影的导演,但《唐山大地震》不是娱乐片,抱着看娱乐片的目的去看《唐山大地震》的观众肯定要失望,因为它真的不娱乐。想看娱乐片的观众,可以在年底看我们的《非诚勿扰2》。
8、对唐山大地震的印象在唐山拍戏的感受
那会我18岁,在北京。醒来的时候听到屋里所有东西都在响。地震发生的瞬间我被我妈推着往外跑,但当时门开不开。从楼梯逃生时几乎一步好几个台阶,从没想过自己能跑那么快。到楼下看到很多大人都没穿什么衣服。然后就是开始给家里搭建地震棚,别人家都很多人手,我是单亲家庭,家里就我妈、我姐和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觉得自己这个儿子终于派上用场了。
拍这个戏我们要经常封路,而且一拍就要上道具车,交警要拦。但现在的唐山很繁荣,路上车很多,换别的城市会非常困难。但唐山老百姓都知道我们来拍《大地震》,所以司机们特别理解,没有人按喇叭鸣笛,没有任何一次不耐烦。包括我们去了很多唐山当地的居民家看,由于媒体的报道,很多市民也都知道是《大地震》的剧组,所以都非常热情的迎进门,这些都是在其它城市没有的。
之前唐山市政府的郭部长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特别有感触。他说我们唐山人特别实在,你到医院去看人,我们唐山人说你要是带花不如带水果。唐山投资6000多万给这个电影,为什么不去盖医院、盖学校?之所以决定拍,是希望电影把唐山人的精神勇气拍出来。如果拍好,会比盖10各医院更有益处。所以我必须全力以赴拍好。
9、面对灾难
面对灾难的时候,要坚持,因为会有很多人会伸出援手,所以不能放弃。大家对于正在经历灾难的人们,要做到两个字,理解。
10、导演寄语
现在有很多导演都说希望自己拍的电影是一部史诗,相反,我更愿意让观众看到我们的电影表现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家庭,在地震中被砸的粉碎,他们内心心如刀绞的刺痛。在我们整个电影里就是让大家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