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大师艾森巴赫、雷哈尔为爱乐十周年助兴(图)

(2010-05-16 00:52:12)
标签:

韩军

剧照

摄影

文化

中国爱乐乐团

古典音乐

艾森巴赫

雷哈尔

艺术

分类: 走近音乐大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两位大师将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C大调第一交响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世界顶尖级的大提琴演奏家林恩·雷哈尔是第一次来北京演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艾森巴赫虽多次来中国演出,但指挥中国的乐团尤其是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尚属首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两位顶级大师凑-起与中国乐团演出合作演出实属难得,这也是艾森巴赫做为指挥第一次与大提琴大师哈雷尔合作,也是俩位大师首次与中国乐团的合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7.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0.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2.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3.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5.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5月15日,中国爱乐乐团十周年庆典系列音乐会之三在保利剧院举行,这场音乐会因指挥大师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和大提琴演奏大师林恩·雷哈尔两位巨星的加盟而又一次为北京的乐迷们带来一场音乐盛宴。音乐会上,两位大师将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C大调第一交响曲。

     艾森巴赫虽多次来中国演出,但指挥中国的乐团尤其是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尚属首次,在大师的指挥棒下,给广大音乐爱好者们留下了非常难忘的记忆。

    世界顶尖级的大提琴演奏家林恩·雷哈尔则是第一次来北京演奏,他的名声为音乐爱好者所熟知,但能在剧场聆听大师的演奏,对许多北京的音乐听众来说却是机会难得,这也是本场音乐会极具吸引力的焦点。

     林恩·哈雷尔先生出生于纽约的音乐世家。受教于朱丽叶音乐学院和柯蒂斯音乐学院。他曾多次获奖,包括艾弗里·费舍尔奖。他录制的唱片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他与伊扎克·帕尔曼和弗拉季米尔·阿什肯纳齐一道,两次荣获格莱美奖,一次是1981年由安琪儿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三重奏,另一次是1987年由EMI录制的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全集。

     指挥大师艾森巴赫是中国观众的老朋友了,他曾于2004年率领巴黎管弦乐团在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演出六场音乐会,在每座城市均取得巨大成功。此次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必将让观众进一步领略他引领乐团的超级才干。

 

德沃夏克仙风道骨,勃拉姆斯冷峻华丽

 转载 乐友:少年魔角

   如果说我喜爱的杜普蕾EMI版德沃夏克大协是一幅色泽浓郁饱满的西方油彩画,那么今晚林恩哈雷尔的德沃夏克则更像一卷仙风道骨式的中国水墨画。大提琴家的整体速度偏快,似乎不愿过分的沉溺在抒情之中,节奏和分句也有许多即兴式的个人发挥。苍劲短促的弓法营造出的不是肉感丰盈的音响,而是一种阅尽人间沧桑后的豁达与淡然,真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特别是第二乐章中段,作曲家为怀念妻妹约瑟菲娜而引用的她最喜爱的歌曲《独自一人》的那段深情旋律,在一般大提琴家的弓下多被处理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而今晚哈雷尔却对把它拉得轻描淡写、平静淡泊,尽管此前埃申巴赫引领中国爱乐将召唤性的四小节强奏音响铺垫得无比饱满有力,意欲唤出独奏家一段如泣如诉的深情咏叹,但哈雷尔却依然故我,兀自淡定着用平和的语气讲述完了作曲家心底的故事。别说,他这平和,倒是别具一番风味呢!在末乐章的回旋曲里,大提琴家颇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味道,运弓更加不拘一格,头也时不时地转向乐队,用眼神和首席小提进行交流,场景使人难忘。

 

   协奏曲之后,哈雷尔加演了一首肖邦的夜曲,当然是为大提琴改编的版本。

 

   下半场埃申巴赫指挥中国爱乐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气势磅礴而恢宏,德国风味非常纯正,音响更有一种冷峻的华丽。其中刘瑛司职的定音鼓尤其凌厉逼人,槌槌都击在人的心上,就像她那英武帅气的形象一样,令人过耳不忘。末乐章乐队序奏之后呈示部进入之前的片刻停顿被埃申巴赫无限放大,处理别具匠心。按理说,今晚埃申巴赫和中国爱乐的拉姆斯“第一”之整体音响几乎可谓无可挑剔,华丽得可以。但扪心自问,我似乎却没有从他棒下辉煌的音响中获得期待中深挚的心灵感动,那音响里似乎缺少些感人肺腑的精神内核和人生启迪,也缺少些即兴式的热情升腾,一切音响上的完美,皆来自指挥家精确、精准的威严掌控。与此有些共通的是,第二乐章后半段,陈允的小提琴独奏,给人的感觉多是速度标准的华丽,却也少了些诗意的、富有想象力的美妙延留,当然,这也许与指挥家对速度的整体要求不无关系,不应过分苛求。

 

   是否我的要求过高了?平心而论,其实今晚埃申巴赫与中国爱乐的勃一还是相当不错滴,——至少单从耳朵的角度衡量,是这样。

 

本博客上的图片均为本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本人授权和许可不得转载和在媒体上发表。否则,将追究其及转载媒体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