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01.海菲茨小提琴、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cd02.穆洛娃小提琴,阿巴多指挥伯林爱乐乐团(穆洛娃签名)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本曲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然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且本曲连同贝多芬(D大调)和门德尔松(e小调)、柴科夫斯基(D大调)等大师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协奏曲.
   
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作品的首乐章是以一个阴暗的悲剧色彩开始,循序渐进般的慢慢进入情感思绪部分,忧郁的心境在娓娓倾诉说,明亮而又带有深厚的灵性,贯穿整个乐章始终如一的是一种质朴的人性。次乐章速度比较慢,徘徊不前的心绪,强烈的冲突汇聚其间,娓娓动听的温柔婉约的情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终乐章中那种强烈的,情感冲突与震颤挣扎犹如火山爆发!一以贯之的音乐语言让人抑制不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激动,情绪,完全飞了起来。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奏以d小调热情而华丽地登场;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接下来的是美妙的发展及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
  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形式。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孟德尔颂的是女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此部作品的一位优秀演绎者曾经这样说过:“它(小提琴协奏曲)既不是对小提琴作为背景,也不是小提琴加入乐队,而是一部小提琴与乐队相互抗争的协奏曲,最终,小提琴获得了胜利。”对此,我认为,在任何一部协奏曲中,依然不能忽视乐队的强力支撑与烘托作用,这一点,对于这部明显带有交响曲性质的作品来讲,尤其重要。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一八七八年,首演于一八七九年元旦,地点是德国的莱比锡,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
    
勃拉姆斯在1878年的夏天,也是题献给约阿希姆的作品,并由约阿希姆于1879年元旦在莱比锡首演。该曲在诞生的前后有很多趣闻佚事,约阿希姆在回勃拉姆斯8月22日寄出第1乐章的信时曾风趣的写道:“(此曲)是否真的能在一个闷热的音乐厅里舒服地演奏它,还有待将来确定”,此语是否揭示着对该作品的激烈程度和坚深技巧的担忧?!爱开玩笑的勃拉姆斯却一直贬低这首作品,直到1879年3月13日才答应不将它烧毁,并迟迟的拖到6月8日才把谱送去出版。虽说最初的华彩乐段是出自约阿希姆笔下,但至今已有近20个华彩版本,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是如此之高,并比贝多芬D大调小协所拥有的华彩段还要来的多。
     
这是一首典型的德国风格的作品,演奏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揉弦要宽,音色要展现的很厚实而宽广,但在第一乐章对独奏者的基本要求是把男性化、威武的第一主题与甜蜜的、女性化的第二主题及强烈的爆发性和弦的第三主题贯穿起来。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孟德尔颂的是女性。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 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 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
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 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
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 几乎是完美珍品,
为他曲所不易见,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 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
勃拉姆斯第1 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 乐团咄咄逼人, 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
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 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 别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 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
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
      
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 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
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 不适于"交响化",
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cd03.穆特小提琴,卡拉扬指挥伯林爱乐乐团(穆特签名)

cd04.费拉斯小提琴,卡拉扬指挥伯林爱乐团

cd05.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克莱姆佩蕾尔指挥法国广播交响乐团(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签名)

cd06.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签名)

cd07.斯特思小提琴,奥曼迪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斯特恩签名)

cd08.格罗米欧小提琴,戴维斯指挥新爱乐乐团

cd09.柯岗小提琴

cd10.梅纽因小提琴,富特文戈勒指挥

cd11.郑京和小提琴,西蒙.拉特儿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西蒙.拉特儿签名)

cd12.帕尔曼小提琴,朱利尼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CD);巴伦伯依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cd13.米尔斯坦小提琴

cd14.薜伟小提琴,艾弗.波顿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cd15.列宾小提琴

cd16.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克莱姆佩蕾尔指挥法国广播交响乐团

cd17.海菲茨小提琴、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cd18.文格洛夫小提琴,巴伦伯依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巴伦伯依姆签名)

cd19.沙汉姆小提琴,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沙汉姆、王健签名)

cd20.穆特小提琴,卡拉扬指挥伯林爱乐乐团(穆特签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