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海顿与莫扎特都有点不爽(演出剧照)

(2009-05-17 00:00:35)
标签:

古典音乐

韩军

剧照

摄影

人像

中国爱乐乐团

钢琴家

殷承宗

文化

分类: 走进音乐厅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

 

转博友少年魔角之观感

 

  今天白天的天气有点闷,傍晚在去音乐堂的路上,突然狂风四起,飞扬的尘土弄得人有些不快,唯一的好处只是将夜晚的北京洗得清凉如水,正像是夜维尔德纳指挥中国爱乐献上的海顿和莫扎特一样,平静中透着些许清新。

 

   据我观察,曾作过VPO小提琴手的维尔德纳的指挥风格,走的是那种大开大合式的激情路线。仅从指挥的外在动作而言,他像极了穆蒂: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型有款,令行禁止,威猛刚毅的动作使人印象深刻。另外,这哥们的弹跳力也是异常优异,从舞台跃上指挥台就不说了,单是在指挥中他就不断地左蹦右蹦,甚至是连跳不止。在这方面,穆蒂与之相比可就逊色多了,恐怕也只有伯恩斯坦能望其项背了。个人以为,像维尔德纳这样激情又富有感染力的指挥家,无疑更适合诠释贝多芬以后的交响乐。今晚他指挥海顿的“牛津”、“伦敦”,以及莫扎特的23钢协,用我的话就是大材小用,杀鸡用了牛刀。单看他的动作幅度,是相当过瘾,可听着小编制乐团奏出来的“古典”音乐,还是很难使人热血沸腾。除了“伦敦”末乐章还算听得有那么点血往上升之感意外,许多音乐段落我都是仰着头,在座位里卧得深深的,怀着平静轻松的心情在听。当然,海顿的“伦敦”还是最集中地体现了他交响曲创作的成就。特别是第三小步舞曲乐章,其中时不时地“急刹车”和突然停顿后的片刻留白,就完美诠释了他诙谐和爱开玩笑的特质。

 

   殷承宗演奏的莫扎特23钢协,我最爱其中的慢乐章。这首曲子唱片我应该是有,但因为听得极少,印象也不深。下午在网上试听了一下柯曾的版本,也没留下什么痕迹。今晚在慢乐章中,令我听得入神的恰恰是在安静的钢琴声过后中,木管幽幽进入的一刻,那种忧伤之美听得我眉头紧蹙,心立时揪了起来——很久没有被莫扎特感动了!记得陈丹青在《莫扎特密码》里好像说过,他极爱莫扎特这个慢乐章,还想到了冰天雪地中寂寥的荒原之类云云。

 

   一曲K.488演完后,观众并不肯善罢甘休,又以狂热的掌声邀来了殷承宗的两支加演。出乎我的意料,他加演的第一支曲子居然和我右手边坐着的老太太小声“点播”的完全一致——《红灯记》! 我当时险些被雷倒!第二支曲目仍是中国音乐,只不过这次好些——《春江花月夜》。从观众热烈的反应来看,他们对这样的安排很满意,但我却不认同。毕竟,今晚音乐会的主题是“纪念海顿逝世二百周年”,选择这样一首红色音乐,与这样满怀敬意的主题可谓毫无一致性,且不够严肃。况且它又是出现在中场以前,完全打断了上下半场间的延续性和统一性。较之其演绎的莫扎特,我觉得殷承宗还是更适合弹奏中国音乐,这从他在弹返场曲时那种由内而外的投入与享受的表情中便不难分辨出来。而他指下的莫扎特,既不轻盈,也不晶莹。

 

   今晚爱乐的铜管值得批评,特别是圆号,表现实在糟糕:混浊的音响、时不时地“冒泡”,这样的硬伤,连我这个向来只专注于倾听弦乐的amateur都为他们感到难为情

 

   无论如何,在离京旅游之前,能去现场感受我很少听的海顿交响曲,都是一件欢沁之事,更何况今晚陈怡小姐冷艳的打扮和飒爽的琴艺又是异常令人感到惊艳呢

 

少年魔角

 

 

声明:以上图片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