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剧《知己》中的吴兆骞其人(组图)

(2009-04-28 14:53:52)
标签:

北京人艺

吴兆骞

话剧

知己

舞台剧照

韩军

摄影

艺术赏析

文化

张志忠

分类: 北京人艺剧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张志忠扮演吴兆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2.吴兆骞在被押解去宁古塔前在茶馆里等候着自己的‘知己’顾贞观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3.剧中吴兆骞的三次出场截然不同。第一次是狂傲不羁、愤世嫉俗的江南才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4.吴兆骞曾是个狂傲不羁、愤世嫉俗的江南才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5.第二次是在顾贞观的想象中,一个豪爽粗狂、热情奔放的东北汉子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6.顾贞观的想象中的吴兆骞,一个豪爽粗狂、热情奔放的东北汉子

  张志忠:找回东北腔不容易

  吴兆骞这个角色给演惯了好人的张志忠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作为辛酉科场案受害者,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二十余年,经顾贞观和纳兰性德的努力终于重返中原,却已经在多年困顿苦寒中改变了性情。

  有趣的是,这个人物由于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畔)生活多年,回来后变成一口东北腔。张志忠本来就是东北人,完成这个任务可谓手到拈来,可是,由于长年在北京人艺演戏,东北口音已经被他“克服”得所剩无几,这次要用,反而一时找不着调。最后和编剧一起,一个词一个词地琢磨,最终才敲定了这个人物的东北话台词。

  剧中吴兆骞的三次出场截然不同。第一次是狂傲不羁、愤世嫉俗的江南才子;第二次是在顾贞观的想象中,一个豪爽粗狂、热情奔放的东北汉子;第三次则变成一个猥琐低俗、逢迎拍马的鄙薄小人。扮演这样三个形象对于演惯了岳飞(《满江红》)、信陵君(《虎符》)这样角色的张志忠而言,颇不习惯。不过难点倒不在于此,寻找到贯穿在三个形象中的人物内在逻辑,才是塑造这个人物的关键。几番尝试之后,张志忠得出结论,演好吴兆骞,其实就是理解和体会人生,人有慷慨赴死的,也有苟且偷生的,理解了吴兆骞,也就理解了生活的真实。演好这个人物,自然不在话下。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7.第三次吴兆骞则变成一个猥琐低俗、逢迎拍马的鄙薄小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两个“知己”时隔二十多年的相逢却形同陌路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8.吴兆骞己变成了一个猥琐低俗、逢迎拍马的鄙薄小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9.回归后的吴兆骞媚俗地巴结着明珠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0.吴兆骞已非过去的吴兆骞,逢官必媚,让苦心营救他的‘知已’顾贞观都不敢相信这人就是吴兆骞。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1.纳兰性德也看不下去吴兆骞猥琐低俗,把吴兆骞领到了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斥责了吴兆骞的行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2.吴兆骞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并倾诉了二十几年在被放逐到宁古塔后的遭遇。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3.吴兆骞追寻着顾贞观至当年他流放前苦等顾的那个茶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p14.后来明珠败落了,吴兆骞改换了门庭,投靠了新主子。

 

 历史上真实的吴兆骞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吴江松陵镇人。其七世祖即孝子吴璋,叔祖吴易。吴兆骞于1631年(明崇祯四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一个官宦之家,吴兆骞9岁作《胆赋》,10岁写《京都赋》,少年时即声震文坛。后随父宦游楚地4年,因张献忠起义,奉母归里。

  清初,江南士大夫各自结社,慎交社、同声社较为著名,吴兆骞曾主盟慎交社,与诸名贤角逐艺苑。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南闱科场案发,被诬卷入其中。翌年,兆骞赴京接受检查和复试。在复试中,他负气交白卷,被革除举人名。顺治皇帝亲自定案,兆骞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达二十三年之久。

  经好友纳兰性德、顾贞观等人在朝中斡旋,费赎金数千,吴兆骞又献《长白山赋》取悦康熙帝,康熙二十年(1681年)得以放归,二十二年返里省亲。长期的严寒生活,兆骞已不适应江南水土气候,大病数月,赴京治疗,翌年客死京城。临殁语其子曰:“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则于白山黑水亦有乡愁矣。其著述甚多,然屡丁颠沛,存者无多,子吴桭臣所刊《秋笳集》诗文八卷,殆未及十之一二。今人王孟白辑有《吴兆骞集》。吴兆骞留下大量讴歌祖国边陲的诗篇。现仅存《秋徊集》、《归来草堂杂卷》、《西曹杂诗》。

  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开馆授徒,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并创造了100篇边塞诗、抗俄爱国诗及以宁古塔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及咏叹诗。吴兆骞的《秋茄集》收录了其部分边塞诗作品,《北渚望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描写镜泊湖的诗,《上京》则是我国最早描写渤海国上京龙朱府遗址的一首诗。吴兆骞在宁古塔期间对中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谋归吴兆骞
                             
    江南才子吴兆骞以顺治丁酉科场案被谴戍宁古塔,友人顾贞观为营救其生还,馆于权相纳兰明珠家,以写给吴兆骞的两首《金缕曲》打动了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答应予以援手相救,曰“何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顾贞观则认为十年时间太长,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由于吴兆骞戍边案是顺治皇帝御定,又有满汉之间的民族畛域,再加之性德援手要借助明珠的权势,而明珠又有对立面阻挠,所以在营救吴兆骞生还入关问题上会遇到重重困难。纳兰性德料事屡中,他以“三千六百日”为期,是经过深思熟虑。当顾贞观提出“以五载为期”,显然是增加了他的压力。但他为顾和吴的情义所感动,还是爽然应允。当即和了一首《金缕曲》送给顾贞观,以表明自己营救吴兆骞当义不容辞:“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顾贞观写信将前后情节告诉了吴兆骞,称赞纳兰性德的为人是:“知己之感,令人洒泪,此岂汉人中所可得者?”[1]。徐釚在《孝廉吴君兆骞墓志铭》中以 “思有以谋归汉槎矣”表达了纳兰性德对此事的尽心竭力。顾贞观在康熙十八年致吴汉槎书中说:“容兄自丙辰以来,即身任为吾兄作归计,姜京兆、戴侍中皆其所托。”[2]可见纳兰性德在谋归吴兆骞过程中,既不但依靠明珠的帮助,还找了其他关键人物。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皇帝昭谴侍臣致祭长白山时,吴兆骞写下了数千言“词极瑰丽”的《长白山赋》,“籍使臣归献天子,天子亦动容咨询。”笔者以为,此事亦为纳兰性的德所“谋”。
    查《清实录》,圣祖昭祭长白山,遣派的使臣主要有两人:正黄旗都统、内大臣武默讷和一等侍卫对秦。很可能是纳兰性通过他们联系到身在宁古塔的吴兆骞,并向他提出献赋的建议。康熙皇帝视长白山为满族发祥之地,对敕封长白山之神的祀典活动极为重视。吴兆骞的《长白山赋》能迎合圣祖的旨意,铺张扬厉,极尽渲染,写出了长白山的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物产,将当时鲜人所歌颂的清朝血脉之地,描绘得空前绝后,迥绝尘响。一个身处荒漠绝塞的流人,在信息极为闭塞的情况下,竟然能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机,结交上原本素不相识的朝廷使臣,托他们向皇帝呈上一件歌功颂圣的礼物,而且取得令皇帝为之动容的效果。是肯定有人事先为吴兆骞安排、策划,而策划者又非纳兰性德莫属,盖性德与武默讷同旗,与对秦同为侍卫焉。倘若不是纳兰性德安排、策划,武默讷、对秦也不会无缘无故为吴兆骞献赋。
    纳兰性德的同年友王鸿绪在《喜吴汉槎塞外放归奉和徐座主原韵》中对此有所描述:

       当年禁使出榆关,丽赋南腾霄汉间。推毂不须烦狗监,凌云竞说动龙颜。
       侍中表奏容卿返,属国家零贳子还。苦忆悲歌吴季子,重来生死涕潺湲。

    据说,当康熙皇帝读罢封山使臣呈上来的《长白山赋》,大加赞赏,即询问作者的情况,当时就有赦免之意。然而又有“尼之者”从中阻扰,“不果召还”。[3]吴兆骞《寄顾梁汾舍人三十韵》,诗中也有“漫说逢杨意,偏难召少卿。”句。“杨意”是东汉蜀人“杨得意”名字的节缩,杨得意为狗监,尝呈司马相如《子虚赋》荐之于武帝,使司马相如得以重用。吴兆骞诗句下即注:“前岁侍中对公,以予长白山诗赋进呈。”虽然纳兰性德托请侍卫对秦效仿杨意献赋举荐,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纳兰性德又联络徐乾学、徐元文以及文华殿大学士宋德宜等人,筹集二千金,为吴兆骞认修内务府工程,以赎其归。期间,纳兰性德还为吴兆骞赎归还上过奏章,故王鸿绪有“侍中表奏容卿返”诗句,这里的“侍中”并非是前指的侍卫“对公”,而是指纳兰性德侍卫。当时人们也经常习惯地称纳兰性德为“成侍中”,吴兆骞《秋笳集》中就有诗题为《和凯功送兄侍中扈从之作》。如果不这样解释,那么吴兆骞的“偏难召少卿”与王鸿绪的“表奏容卿返”即相抵牾。
    在营救吴兆骞生还过程中,出手相援者有多人,但纳兰性德的出力最多。吴兆骞最终于康熙二十年(辛酉)十一月入关,按照顾贞观“五载为期”的要求,纳兰性德成功地实现了他“思有以谋归汉槎”的承诺。顾贞观在吴兆骞入关前夕,还致书说“此举相公乔梓(谓明珠父子)实费苦心……,吾兄归当备悉之。容兄急欲晤对,一到祈即入城,前世宿缘,定知顷盖如旧也。”[4] 所以吴汉槎进京后即住入明珠府里,以授揆叙、揆芳馆学来回报纳兰性德的谋归之恩。
----------------------
注:
[1][2]徐达元辑《秋笳余韵》附录十一章
[3]徐釚《孝廉吴君兆骞墓志铭》
[4]《汉槎友札》之八

 

吴江才子 祸出弊案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苏州府吴江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明末进士,曾为永州推官,参与南明抗清斗争,南明灭亡后,剃度出家隐居不出。其兄兆宽、兆夏皆当时名望夙著的才子,兄弟三人在时人创立的“慎交社”中任主盟人物。兆骞诗才尤为突出,9岁作《胆赋》,洋洋千言,目光如炬,甚为时人称道,谓之“追步盛唐,独秀千古”。名诗人吴梅村更是把他和彭师度、陈维崧并称为“江左三凤凰”[4],其出身可谓“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良好的家庭出身,出色的个人才华,以及对满清滥施淫威的耳闻目睹,造就了吴兆骞狂傲不羁,孤高自负的个性,也为他以后半生流放的苦难生活埋下了祸根。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兆骞参与丁酉科江南乡试,并考中举人,但却被牵进一桩弊案中。

        当时,未中生员疑安徽籍举人方章钺与主考官方遒是同宗,理应迴避却未迴避,有舞弊之嫌。一时闹得沸沸扬扬,顺治帝下诏将考官考生悉数押解进京,进行殿试。吴兆骞虽未舞弊,却为仇家诬陷,也在其中。殿试中,戒备森严,堂下摆满刑具,考生身后站着彪形大汉,虎视眈眈,这让参与殿试者惊惧不已。以吴兆骞的出众才华,通过殿试应无大碍,可孤高的个性让他感觉愤懑、屈辱,竟然要怀疑他的惊世才华,于是交了白卷以示抗议。(此处另有说处,认为他惊惧未能完成考试。)

        白卷一交,祸随之来,不仅有抗命之罪,也给诬告者及仇家以舞弊的口实。朝庭判主考官方遒、副考官钱开宗及其余十八房考等二十人尽皆处死,家产籍没入官。吴兆骞等举人、杖责四十,家产籍没,父母妻子均一同流放宁古塔,终生不许入关。

        时举人方章钺的父亲方拱乾亦在朝为官,这事其实极易解释,殿试也未必不能说明问题,为何朝廷下此杀手呢?

        学过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每当朝代更迭,反抗最为强烈的都是读书人,清取代明也不例外。满清攻下北京,占据中原后,以苏浙一代的南国士人反抗最为强烈。清庭对江南知识分子的仇恨和戒备心理,是造成苏浙文士被屠戮被流放最多的根本原因。“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吴兆骞幸得在京朋友的大力解救,最后,他才得只身流放宁古塔,父母妻子俱在吴江。

 北京人艺上演历史新剧《知己》

话剧《知己》中的吴兆骞其人(组图)

话剧《知己》中的纳兰性德其人(组图)

 

预告话剧《知己》中的顾贞观其人(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