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视觉/图片芭蕾中央芭蕾舞团韩军摄影 |
分类: 芭蕾 |
创作者努力在“咖啡屋”中表现出一种与《等待戈多》极为类似的绝望情绪,并从未将这种情绪加以疏导,任迷惘与狂乱肆意弥漫;然而,《等待戈多》的绝望主题更为宏大,而“咖啡屋”却因为男女舞者的相互纠缠而显得局促简单。最得不偿失的便是,其对荒诞形式的追求恰恰剥夺了舞蹈最直观的身体美感。
对于成长于全球化、两极变暖、多元社会中的中国80后年轻人来说,生活本身的荒诞与迷惘要远远胜于《穆勒咖啡屋》,成长中的孤独与绝望感受比艺术家的体验还要刻骨铭心。他们每天都在看着世界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上一代人的幻想或担忧早已成真,创作于30年前的“咖啡屋”显然是无力触动他们的心灵。至于艺术美感,从艺术电影和实验戏剧中成长起来的部分80后观众并不觉得“咖啡屋”有何新颖,在他们看来,“咖啡屋”多少有点上一代人无病呻吟的味道。这也是他们喜欢《春之祭》的原因,面对一个比艺术更为荒诞的世界,只有最壮烈的肢体美感才能帮他们找回自己。
《穆勒咖啡屋》
舞台展示的是一个单调、灰暗、肮脏的房间,里面布满了咖啡桌椅,背景是一扇旋转玻璃门。两个穿着白裙的女舞者在桌椅之间移动着,一位男性表演者焦急地不断推开那些阻碍女舞者的椅子……在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的女声咏叹调中,作品围绕着相爱的煎熬、分离的痛苦、悲伤和绝望等主题展开。
在皮娜·鲍什众多作品中,创作于1978年的《穆勒咖啡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片段被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用在电影《对她说》之中,也由此在此次演出之前为中国观众熟知。
皮娜·鲍什在乌珀塔尔舞剧团的部分作品列表
《陶利斯的伊菲格尼》
(IPHIGENIE AUF TAURIS),歌舞剧,作曲:克利斯托夫 W
克鲁格(Christoph W. Gluck)
《春之祭》作曲: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y)
《七宗罪》作曲:库尔特·威尔(Kurt
Weill),剧本: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蓝胡子》(BLAUBART),舞剧
《穆勒咖啡馆》,舞剧
《交际院》(KONTACKHOF),舞剧
《咏叹调》(ARIEN),舞剧
《1980——一部皮娜·鲍什的作品》(1980-A PIECE BY PINA
BAUSCH)
《胜利者》(VIKTOR),舞剧,同罗马阿根廷剧团(Theatro
Argentina)合作
《拭窗者》(DER FENSTERPUTZER),舞剧
《水》(繥UA),舞剧,由歌德学院巴西圣保罗分院、埃米利奥·卡利尔(Emilio
Kalil)协助制作
《献给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孩子》,舞剧
《NEF蒘》,舞剧,由伊斯坦布尔国际戏剧节、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助制作。
《天地》(TEN
CHI),舞剧,由日本琦玉艺术基金会、日本文化中心协助制作
《粗剪》(ROUGH
CUT),舞剧,由韩国LG艺术中心、歌德学院首尔分院合作协助制作
《满月》(VOLLM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