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职场故事视觉/图片古典音乐北京国际音乐节韩军摄影钢琴家 |
分类: 音乐节 |
不过,在昨天排练之前,郎朗告诉记者前天发生了一件不为人知的事。开演前,当郎朗拿着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谱子走上舞台与班贝格交响乐团合乐排练时,竟然发现乐团在演奏莫扎特第24钢琴协奏曲,而自己带来的却是第17钢琴协奏曲。而音乐会节目单上也的确是印着第24协奏曲。到底是谁的错一时说不清楚。现场当即乱成一团,乐团手里并没有钢琴谱子,而北京一时间也没能找到琴谱。据郎爸郎国任说,郎朗上一次演奏此曲已经是一年零四个月前了。好在郎朗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上乘,立即决定还是演奏第24钢琴协奏曲,他凭着出色的记忆力把整首协奏曲全部回忆起来,唯独二乐章的即兴演奏乐段没有着落,于是,他就把自己关在琴房靠着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现编出了一段‘即兴演奏’,并且在演出中流畅地弹奏了下来。在昨天上午的排练间隙,郎朗对记者表示,“全部是自己现编的,还过得去是吧?!”至于为何出现这个错误,郎朗只记得当初与音乐节谈十首协奏曲的时候,“我说我要弹第17,但是后来竟然改成了第24,可能是我没有在意?!现在也已经说不清楚了。”好在郎朗的应变与演出一样精彩。
[演出时间] 晚7点30分
[演出地点] 保利剧院
[演出曲目]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E小调第44交响曲(《悼念》交响曲)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号
贝拉"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钢琴:郎朗
演奏:班贝格交响乐团
指挥:乔纳森.诺特
[艺术家介绍]
1.朗朗(钢琴)
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以其深刻的个人魅力显示出与观众交流的超凡能力并使他自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杰出钢琴家。他是迄今为止第一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均有合作的华人钢琴家。
郎朗于1982年出生在中国沈阳,3岁时师从沈阳音乐学院朱雅芬教授学习钢琴,9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求学于赵屏国教授。199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极负盛名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院长加里"格拉夫曼。1999年8月,17岁的郎朗在拉文尼亚音乐节上急代身体不适的安德列"瓦茨登台,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协奏曲,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此后,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向世人展示了他的不凡才秉。迄今他已经与世界上众多顶尖级乐团和指挥家有过大量成功合作。郎朗出色的天赋与热情洋溢的个性相得益彰,使他成为当今古典音乐的理想使者之一。
2.乔纳森.诺特(指挥)
乔纳森.诺特,英国指挥家。就读于剑桥大学,在曼彻斯特学习声乐和长笛演奏,在伦敦学习指挥。1988年在巴蒂尼亚诺歌剧节上首次登台指挥。2000年1月起担任班贝格交响乐团首席指挥,2006年二者的合同续签至2009-2010音乐季。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起,诺特开始作为客座指挥与许多知名乐团合作,包括柏林爱乐乐团,他指挥该团为华纳唱片公司录制了捷尔吉"利盖蒂的全部乐队作品,其中包括《安魂曲》,备受赞誉。诺特于2005-2006音乐季的重要演出包括与纽约和洛杉矶爱乐乐团的首次合作,两个乐团均邀请他于2006-2007音乐季再度合作。2006年2月他首次指挥BBC交响乐团,同年12月回到伦敦与爱乐乐团合作演出。
3.班贝格交响乐团
班贝格交响乐团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创建于德国城市班贝格,在此之前该乐团是布拉格的一些优秀德国音乐家组成的德国爱乐乐团。历任首席指挥有阿尔伯特、约胡姆、凯尔伯特、施泰因等,2000年起由英国年轻指挥家乔纳森"诺特担任首席指挥。乐团的演奏秉承了深厚的德国音乐传统。
[作品介绍]
1.弗朗茨.约瑟夫.海顿:E小调第44交响曲(《悼念》交响曲)
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1809年5月31日逝世于维也纳。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和代表性作曲家之一,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里均有不朽建树,包括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器乐奏鸣曲、清唱剧以及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和发掘的歌剧创作。第44交响曲是海顿于1770-1774年间创作的17部交响曲之一,这其中的几部交响曲保持着他以后再也没有超越的力量与美,第44《悼念交响曲》即是一例。晚年的海顿曾表示,希望他的葬礼上演奏《悼念的交响曲》的慢乐章。他逝世后,人们遵照他生前的这一要求在他葬礼上演奏了这一乐章。于是这部交响曲就有了《悼念》这一标题。
2.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号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前苏联作曲家。1891年4月23日出生于俄罗斯松佐夫卡,1953年3月5日逝世于莫斯科。曾旅居法国多年,1933年回到前苏联。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交响曲七部以及协奏曲、管弦乐曲、室内乐、歌剧、舞剧、电影和戏剧配乐配乐等,它们奠定了普罗科菲耶夫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的地位。其成熟期的优秀创作融敏锐深刻的现代因素与温暖抒情的古典风格于一体,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感染力。共创作了五首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三首创作于1917年至1921年,由三个乐章组成,演奏时间约为35分钟。第一乐章为“行板-快板”;第二乐章为“主题与变奏”;第三乐章为“不过分的快板”。
3.贝拉"巴托克:乐队协奏曲
贝拉.巴托克,1881年3月25日出生于匈牙利的纳吉森特米克罗什,1945年9月2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音乐语汇既有匈牙利民间音乐的丰厚滋养,又融汇了古典与现代音乐的多方面影响,形成极富个性与表现力的创作风格。在《乐队协奏曲》、《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写的音乐》、歌剧《蓝胡子城堡》、舞剧《神奇的满大人》等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中,巴托克以深刻有力的音乐揭示了20世纪的人类心灵,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1940年,由于匈牙利的政治气候所迫,巴托克移居到了美国,生活窘迫,挣扎于贫困的边缘。1943年春天,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谢尔盖"库塞维茨基到医院探望了巴托克,并委托他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写一部作品,激发了这位作曲大师的创作灵感,写出了《乐队协奏曲》。所谓 “乐队协奏曲”,照巴托克本人的话说,就是“以协奏或独奏的方式对待乐队中的每件乐器或乐器组”。作品包括五个乐章均是对这一点的卓越体现。
第一乐章以“引子:不过分的行板”开始,后转为“活泼的快板”。第二乐章为“成对的游戏:谐谑的小快板”,将谐谑曲与间奏曲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音乐的方式表达了现代式的机智、 幽默、嬉戏,同时也对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尤其是木管乐器的鲜艳色彩进行了一番炫示。第三乐章“悲歌:不过分的行板”将听者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一乐章是整部作品的感情核心,凝聚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感人至深的悲剧力量。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小快板”。第五乐章“终曲:沉重有力的—急板”,绚丽多彩、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