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像艺术赏析古典music韩军摄影指挥家音乐大师北京国际音乐节视觉/图片 |
分类: 音乐节 |
本届音乐节将于2007年9月21日晚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开幕,届时由钢琴演奏家郎朗与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率领下的柏林国家乐团联袂演出贝多芬作品专场音乐会为北京国际音乐节拉开“十周年生日序幕”。此场音乐会将演出《莱奥诺拉》第三序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皇帝)协奏曲和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北京国际音乐节至今已历十载,与奥运筹办同行六载,逐渐成为北京的标志性文化活动而享誉国际。它不断提升中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正在有机地融入北京奥运浓郁的氛围之中,继而扩大、丰富着“人文奥运”的精神内涵,散发着“新北京”的奥运气息,逐渐成为北京“人文奥运”的闪亮的城市名片。
众所周知,郎朗以其深刻的个人魅力显示出与观众交流的超凡能力,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杰出钢琴家。他是迄今为止第一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均有合作的华人钢琴家。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郎朗更将以其令世人的震惊的魄力,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与五支中外著名交响乐团、六位享誉世界的中外指挥大师合作,演奏音乐史上的十首钢琴协奏曲,纵跨本届音乐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演出。如此极限的挑战,即便放眼全球也是极为罕见。郎朗超凡的钢琴艺术必将震撼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心灵。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群星璀璨,亮点不断,中外乐团的七大总监“御驾亲征”,看得出来他们对北京国际音乐节十年庆典的高度重视,称得上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届了。
世界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阿根廷裔以色列籍。1942年11月1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55年作为钢琴家在巴黎举行职业首演。此后逐渐成为世界乐坛知名度最高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之一。1975年至1988年担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91年至2006年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2年起至今担任德国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和德国国家乐团终身首席指挥。
此次参演的柏林国家乐团系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乐团,单独演出时以柏林国家乐团为正式名称。柏林国家歌剧院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歌剧院之一,其前身是国王腓特烈二世下令于1742年建成的皇家宫廷剧院,后改称国王剧院,1919年后成为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柏林国家乐团除了作为歌剧院乐团参加歌剧演出外,也举行大量交响音乐会,在这两个领域乐团均代表了德国和世界乐坛的最高水准。自1992年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担任德国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并自2000年起被任命为柏林国家乐团终身首席指挥以来,乐团在交响音乐演奏领域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贝多芬作品介绍
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之一,他创作的九首交响曲、七首协奏曲、管弦乐序曲、歌剧《费德里奥》、器乐奏鸣曲以及各种形式的室内乐作品中有很多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不朽地位 ,代表了人类在音乐创作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而且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最有生命力的作品。
贝多芬一生仅创作了一部歌剧,即《费德里奥》(Fidelio,又译《菲岱里奥》等)。它是贝多芬卓越天才与勤奋努力的结晶,这部歌剧的整个创作跨越了十年(1804-1814)时间,贝多芬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先后为之写了四首序曲,它们分别被后人称作《莱奥诺拉》第一、第二、第三序曲和《费德里奥》序曲。莱奥诺拉是这部歌剧中女主角的名字,而费德里奥则是她为营救丈夫弗洛莱斯坦而女扮男装时的化名。
《莱奥诺拉》第三序曲创作于1806年,是为歌剧《费德里奥》的第二次上演写的。乐曲采用了奏鸣曲式,借用了歌剧中的一些音乐素材,在音乐内涵和结构上成为歌剧剧情的概括和缩影。这是贝多芬音乐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奔腾直下的音流渲染出——如评论家爱德华?唐斯所言——“远远超过表现弗洛莱斯坦和莱奥诺拉的喜悦的无边无际的欢腾”。
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809年,1811年11月28日首演。此曲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他在协奏曲创作领域里的终结之作,它在各方面都代表者贝多芬协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或许很多人会据此以为它的“标题”《皇帝》是恰如其分的,但“皇帝”实际上不能被理解为这首协奏曲的标题,因为它同贝多芬创作的原意无关。据音乐学家研究,它很可能是被贝多芬同时代的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约翰?巴普蒂撕特?克拉默(Johann Baptist Cramer,1771-1858)加上的,在很多年里它只在英语国家的音乐会听众中流行。因而尽管在这首协奏曲的宏伟规模和雄浑笔法中不乏帝王般的气概,就艺术价值而言它也完全无愧于协奏曲王国里的皇帝,但它并非歌颂皇帝的标题音乐,而是一首形式完美的古典协奏曲。
全曲有三个乐章,分别为快板、稍快的柔板和回旋曲(快板),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不间断地演奏。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一直被冠以“命运”的标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学界逐渐不再将这部交响曲附会为人与命运抗争的标题音乐作品,而是将它作为一部具有哲理内涵、结构严谨、各乐章间贯穿着内在音乐逻辑的交响曲。贝多芬于1805年开始构思第五交响曲,1808年完成。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有活力的快板、稍快的行板、快板、快板。其中第三和第四乐章不间断地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