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谈谈现实主义大作蛸壺屋的K-ON

标签:
杂谈轻音蛸壺屋k-on |
分类: 杂谈ACG |
这本同人的主体是万引きJK生 けいおん部的一个结尾,故事的结局是小唯进了演艺圈却因为磕药过猛,死在了宾馆里。本来只是看完置之一笑的黑化作品,但是不知道触动了作者哪根神经,随后的两本让这个同人变成了疑似半自传的现实主义大作。
我来从各个角色进入本作。
唯:作者并没有好好描写唯。在我来看,唯只是串联起各个角色,具体是怎样的性格,怎样的结局,其实都无所谓,她只要作为一个无法超越的天才存在就够了。最后唯的死,估计只是作者对致敬一下MJ。
律:在这个KON世界里活得最明白的一个,乐队只是自己的兴趣,不会拘泥于这个。
第一集作者借律的口讲出了这部同人中心。http://s9/middle/49b575b9g8e3fb1c51a48&690
看到很多人批评说律看到唯的死不可能只是一个这么平淡甚至冷淡的反应,作者只是搞纯黑化而已。
http://s13/middle/49b575b9g8e3fc7e7e40c&690(哎呀,唯到底是死了)
但是我感觉这是无聊的第一集里面为数不多的亮点。仔细想想,当年自己高中的死党里还有几个人有联系?
稍微以点带面了,不过我认为这里的描写很真实,很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其实不管怎样的发展(这里只讲三次元的可能性)律都应该是活的最清楚,最让人放心的一个。
澪:同人的主角之一,可能是寄托作者很多复杂情感的角色,对MIO的描写非常禁得起推敲。MIO是轻音部里最没有主见,容易从众的一个。我来根据蛸壺屋的剧情稍微展开一下MIO的故事。
可能是父母要求或者只是跟随潮流,再加上MIO本身并不笨又肯努力,她应该是上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大学,并且慢慢和公众眼中不求上进的典型---律疏远了感情。大学毕业MIO成为了一个OL,因为学历不错所以进了一家大企业。在蛸壺屋里也能看到MIO只是在公司里唯唯诺诺,随大流的小职员,别人用LV她也用LV,对于只是一个送货员的律她感到很丢人。
这样的MIO需要一个寄托,高中的时候是律,现在是42岁的公司高层。在被人玩弄抛弃后,不管是向书里描写的那样宅在家里,天天甜食和上网还是继续在公司里浑浑噩噩,总之MIO是迷失在生活中。
好在MIO还有律这样一个朋友能带她走出阴霾,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学生时代的朋友阿。接下来MIO的生活可能会很辛苦,但是一定会快乐的。送货之余写写散文和歌词,业余时间和律一起组组乐队开始新的人生。
http://s5/middle/49b575b9g8e405465db24&690
紬:参加轻音部只是一时兴起,对于一个大小姐来说任何社团都是新鲜的体验。高中毕业会按照家里的安排上一个好大学然后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子结婚,多么完美的一生。http://s2/middle/49b575b9g8e408bfd77b1&690(小唯,我从生下来就一直很有钱哟)
我一直没想通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放这句话。但是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件事。
有一集锵锵三人行请到李开复聊关于子女教育的话题,开复兄痛斥了一下国内家长功利的教育,说自己是如何放任女儿搞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心说,开复兄您也不想想自己多有钱啊,当然可以让女儿随便玩。
梓:在故事里活得最拧吧(这个词感觉自己选得很不错)的一个。为了追逐自己憧憬的对象唯而投入演艺界,组乐队,因为性格过于认真,跟团员吵架---失败。只能成为一个唱着自己可能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歌被人偷拍内裤也无所谓的三流艺人。想着唯前辈会看着自己,所以一定要加油,在这拧吧的道路上梓越来越拧吧的前进着。
http://s15/middle/49b575b9g8e40d233d9fe&690
唯的死终于让梓解脱了。
梓喵应该是寄托了作者最多感情的一个,从作者的简历能稍稍看出端倪。
19岁(到了后期大学休学)
第1作
第2作
20岁
因为没办法在十几岁出道而感到遗憾(爆)。开始打工自食其力
第3作
第4作
第5作
21岁
第6作
第7作
第8作
22岁(这时期的记忆有点模糊)
第9作
第10作
第11作
23岁
第12作
第13作
第14作
24岁(开始工作)
知道了什么是同人志
被社团「E?M?I」挖角(?)XD
出刊街机游戏同人志「68000」、200本。女武神漫画。读者感想来了三篇。
不停的投稿,失败。不停的被富奸们这样的天才摧残着自尊心,然后是找了个工作投身同人界。
49页下面语这么一段话
“我是这么想的,在这个世界上有非常想当电车司机,可最终也没能当上的人;也有虽然自己很喜欢,却无法为了达成所喜欢的事物而不断努力下去的人呢。”
32岁的作者辞掉工作要继续自己的梦想,最后的梓喵可能就是现在作者的心境,老师加油啊,不要输。
http://s15/middle/49b575b9g8e410c476dbe&690
从MIO和梓的结局来看,作者绝不是带着恶意纯粹来黑KON。
作者可能是想说追逐梦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知道的自己的“器”,明白自己是哪块料也是很难的。
生活想想更像一面反映自己内心的镜子,如果非要寻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内心的扭曲就会反映到生活上。
已过而立之年的作者带着崭新的心境再次投身专业漫画界,期待老师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