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2008-06-01 13:50:44)
标签:

情感

    五月二十七日,星期二。

    上午,我跟老马去陇南市武都区的背街上去走走。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堆旁,看到沿着一段残墙有两个老人领着一群孩子坐在破烂不堪的雨布下面。我们坐过去和他聊天,才知道老大爷叫龙致元,是陇南乡下人。女儿们都去外地打工,留下五个孩子让他们照料。老人家靠在武都扫大街挣钱糊口。每月除掉扫帚钱可能也就剩五百元左右。地震摧毁了他乡下的家,城里租的房子也成了危房。他自己搭了个棚子,跟孩子们住在一起。他说自己是乡下临时聘来的,基本处于无人管的地步,灾害发生以来只领过一次方便面,别的就都要靠自己了。老人带的外孙子和外孙女都很可爱,特别是那个刚要满两周岁的小姑娘。皮肤惊人的白晰,眼睛又黑又亮特别精神,如果不是脸上脏出了道道,比城里孩子还要显得聪明可爱。我问老大爷将来怎么办,有什么打算,老人家犹豫了一下,没说什么。从他们的处境来看,这确实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龙大爷一家在武都区里,跟山沟的灾民比起来还算是相当好的。毕竟能安全地活着,这比什么都强。以后再说以后的事,现在重要的是平安地活下来,不要生病,不要受伤,不要再有意外的天灾人祸。

    白龙江的对面,有一个百年来山体不断滑坡形成的泥石流滩。人们居然在那上面建了一个村庄,这村庄叫研台村。我问老马这样是不是很危险,他说按道理该冲的都冲下来了,是不是就等于释放了压力?但是地质上的事似乎并不是想象的这样简单。毕竟村上头很近的地方还有好几座大山呢。另外,这样干涸了的泥石流滩,它的地质基础是否牢固,它是不是还会缓慢地向下移动?我们不是地质学家,真是不清楚这样一座泥石流上的村庄,到底是安全还是危险?它毕竟还是处于地质变化最活跃最明显的地段,一百年的时间它能变成现在这样子,一百年后他又会变成什么样?另外,白龙江上游一旦发生滑坡形成堰塞湖,这样的位置会不会受到威胁。当然了,这也许是文人们的杞人忧天,也许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这样糟糕。对这里人来说,眼下的灾害才是灾害,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考虑以后的事情。

    我和老马过了江,到研台村找了户人家坐了一会儿,我发现条件稍稍好些的人家,把地基打得很高很牢。穷困的人家就没这么讲究了。这也估且算是一个权宜之计吧。

    ……

    下午,我们去了区内所辖的一个居民区,村上的那个女干部口音太重,我越听越乱,又不好意思打断她让老马给我现场翻译。这个居民区道路很狭窄,两边都是破旧的危楼危房,看着有些怵人,要是再来一次破坏力较大的余震,居民连躲都没地方躲,这些房子估计都要推倒重建了。孩子们到处跑来跑去,仿佛意识不到危险的存在。不远处的山上,塌掉的房子有的只剩下地基了。说是地基,其实也就是个平整的土台。房子大概摔到坡下面去了,这么看上去,土台上一无所有,干净得很。

    我们正走在危房林立的街道上的时候,突然听到人群一阵哗然,然后那种地震特有的声音,低低地从远山深处传来。一瞬间大家面露惊恐,都马上就地站住,观望着四周。我发现电线杆上的电线开始不停地晃荡。破旧的楼体发生轻微的震颤。不过这次余震时间很短,马上就过去了。我看了一下时间,这次余震在四点五分左右。过了一会儿,不安的情绪马上又被孩子嬉笑打闹之声冲淡。看着周围的环境,总觉得四周危机四伏,这两边窄道上的危楼,再来一次大余震怎么办?真的替这些孩子们捏了一把汗。这里的孩子真是好养活,大的管着小的,小的大的到处乱疯乱跑,这要是在城里,父母早就吓破了胆,走不了也得天天拴在裤腰上带着。孩子们快乐地尖叫,打闹。对一些淘小子来说,地震造成的停课可把他们玩美了。

    我们回去的路上,又震了一次,对面中国移动大楼上的发射塔尖顶晃动得挺厉害。这一次是下午四点三十九分零六秒。

    陇南人民显然已经适应了这种情况。震的时候稍有警觉,震完了马上恢复正常,该干嘛干嘛。据说有团里的人看到宾服里的女服务员,在地震的时候还在从容不迫地拿苍蝇拍打苍蝇。老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灾难中的陇南人,早就想明白了吧。

    我来到灾区这几天里,感觉到了普通人的从容和淡定,这是一种伟大的品质,体会到勇敢和坚定对于人类的重要。文人往往更容易放大自己的感受,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既然是灾祸无法预料,凭天由命也是一种朴素的解脱方式。要真的是灭顶之灾,你往哪儿跑呢?

    甘肃是中国一个最狭长的省区,地质,气候都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陇南地区,山地多,但是可利用空间并不多。好多城镇都在数座大山的夹缝中,一时发生地质灾害,后果很难预料。(待续)

    另外,有热心网友朝我要捐助电话。从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处得到如下地址: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接受捐助负责人董鹏13830905598(急需帐篷2000顶) 

                          座机5581123

   中庙乡捐助负责人龚晓莉13139395259(急需帐篷2000顶,灾情最重)座机:5538005

   范坝乡捐助负责人刘国芳13993925483(急需帐篷2000顶)座机5675661

   文县玉垒乡捐助负责人13909399529(急需帐篷500顶)座机5671772

   文县长途区号:0939      邮编:746400

   (特别注明:建议捐助只限帐篷等物资)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垃圾场边的空地也很宝贵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龙大爷一家生活在自搭的小雨棚里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一家人忧心忡忡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这就是他们的家,比起山上的人他们很幸福,很安全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一家人相依为命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泥石流上的村庄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泥石流上的村庄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危房林立,余震不断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这工行大楼盖得像把利斧

    陇南日记(灾区日记之六)

    据说5·12的时候这两幢楼不停地碰撞,顶部楼体已经受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