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余地,毫无节制是媒体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按东北话说:那叫往死里忽悠。夸人往死里夸,整人往死里整,根本就不留活口。
疯狂石头火了。媒体和文艺青年又疯了。这部片子给苟延残喘的国产电影带来了“丝儿亮丝儿亮”的一点点光明(借用《梦想照进现实》里的一句台词)。低成本,大回报,制片人满意了,挣钱了,所以年青导演宁浩,前途一片光明。
我以前看了一个姑娘写的影评,说的是一部外国电影。看完了影评,我当天就去买了光碟回来看,也就是个七十五分的片子。那影评写得真好,看影评能把你眼泪看下来。可是感觉片子和影评完全是两回事,我看那姑娘比导演还有才。她写影评基本上是一种再创作状态。写得很激动,很动情,很大劲……
所以面对一新片子,面对一群新人,媒体和文艺青年们要冷静客观,别忽悠大劲了。
《疯狂石头》好就好在导演心里清楚。说明白了,我就是逗你玩。你看完了片子,高兴了,乐了,回家用我台词说话了,我就赢了。这种心态很好,不装大尾巴狼,不扮假大师,使枪使炮,使锹,使鎯头,使锄头,使石头……什么好用我用什么,什么好玩我玩什么。这不比那些动不动就上亿投资的大导演强多了。
这部片子里,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很到位。演员都很松驰,不假,至少看起来说人话办人事。在国产电影里,有多少编剧不说人话,有多少导演不办人事,有多少演员不像个人?
说它好,其实就是说它实在,不装,不作假大师状,符合了一个商业片的规律。其实抽掉了那些机智的小噱头,这部戏还剩什么?什么也不剩了。
这么说石头,是鸡蛋里挑石头。人家就是一部商业片,本来也没正经,这么一说,反而给弄正经了,有抬杠的意思。其实,在国产影剧里,说人话办人事那也是上了层次。何况剧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对白机智幽默。说穿了,有趣,有人物……这两点就把这部片子给盘活了。
冷静,客观,别忽悠大了。路还很长,悠着点才走的远,走得不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