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声自有韵,古人如见,必也依。今何以犹多固守旧韵者

(2007-07-01 13:19:19)
标签:

文化、诗词

分类: 文学诗词.雪清馨泉集
     藏春华望浅露。
    余久居山野,年少少识.然心似涧中溪水,淡起秋纹.晶莹冷淡;内敛清哀。
    随时光而生出感悟,文墨记之。盖明我辈莫虚世间一行而已。
     凡言诗词者,必释之于神致、体格间。盖此二者为诗词之魂魄血肉。二者浑而如天成,则词现清芳高妙之气;二者浑而不相成者,则词显呆板晦涩之态。故鉴词之优劣不可不察之于神致体格之间也!
     体格,律也。律者:行文与音韵相合之规矩也,是为格式;
     神致,心性也。心性者:人与万物互动所生之感怀也,是为品致。
    至于体格神致孰轻孰重,前人多有论述,实此二者相辅相成,自是并重。强欲分轻重,乃无端自扰。如上疆村民先生编《宋词三..》序中所言:“而体格尤重神致”。此论余断难认同
    余久居山野,且年少少识,然亦知:兰因清幽而秀逸;桃因鲜显而明艳。此物性所致,与其形态少有关联。而物性乃物与万物互动所生之感态,由此知:萍之秀出于水之柔;柏之健得于山之伟。感怀高远,则心性灵芳,方出潇洒之姿。论之于诗词,乃为人性,理实相同。
    夫感怀归心,心思成言,言取成文,文修成律,律工则成诗词。此便是心领神致于先,行文修饰于后之必然逻辑。岂有律先定文,文再生心之理?!
    即高妙之感怀书记于工整之体格,方得精彩之词篇。故论诗词之体格、神致,如论人之魂魄血肉,何有轻重??
    言“体格尤重神致”,体格虽工,然言语直白,莫非也成诗?如:
    “‘共识’拧成绳一股,看谁敢裂神州土”;
    “尖端科贸日蒸腾,前景美如虹。”
    工是工了,却绝不是诗!实乃口号。此毫无神致所致矣!
 
    言至体格,必论声韵。今声(普通话)自有韵,古人如见,必也依。今何以多顽者,固守旧韵?余必驳现今作诗词固守旧韵之辈。莫徒口舌争论。但举两例,天下通文者观后自有公论。(借用之例文,皆加引号,此讨论引用,不含他意,特此声明!)
    《中华诗词》2006年11期7页,《西部大开发赞》中“...宝藏沉睡久,翰海复苏迟。绿到三边尽,秋随一雁之。..”其声韵以旧韵度之无忌,然以今韵察,“宝藏”句平仄为“仄仄平仄仄”,竟犯孤平,此作诗之大忌。“秋随”句平仄为“平平平仄平”虽可用,亦不妥。
    《中华诗词》2006年第7期16页,《满江红.壬申初度将有西藏之行》“.....六十年驿路乱山中,长颠簸。  ....匹夫志,不可夺。望神州、忍自草间偷活。......”《满江红》押仄韵词牌,“簸,夺,活”今声无异为平声。固守旧韵者会言此词牌乃“入声韵”词牌,无疑“簸,夺,活”于《平水韵》中归入声,故无错。然古人既归入声便以入声“短促急收藏”发声原理读此三字,于今日三字发音绝不一致。
    今人知入声能读入声者少矣,如大众不知何来推广?今天下皆以普通话为标为美,作诗词以旧韵作者独自以旧韵发声法读之,无用且滑稽。如以今声读诵,何必顽用旧韵?且合旧韵之格律者多数以今声读诵莫有平平仄仄之铿锵抑扬相间之美感!
    以上所言,如白雪黑炭,显而易见!
    余少不更事,多依今声作习作尔,并无杂意,不过感怀自身而已。然,沿用旧韵毫无道理,即在此序中予以分析,表白余对用韵态度。自有失言,还望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