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0-12-11 09:09:23)
标签:

杂谈

案例背景:

古诗怎样教?这曾是一个让我头痛不已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试图借鉴名师的成功课堂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尽管教育理念相差无几,然而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人有点不同的理解,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 从各位老师的解读中,却不约而同地反复出现 “品读”、“吟诵”“想象”、“积累” 等字眼。受此启发,我进行了一次古诗教学尝试:一是重视读,除了读准读通,还要读懂,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更要读出韵味,读出思考;二是注重再造想象,借助、绘画、课件、联系背景,图文结合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三是重品味。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四是重积累扩展。除了熟读、背诵,更用相关的诗词链接增加了语料,并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诗词独有的风骨、气韵。

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自已喜欢的描写瀑布的古诗词,在小组内进行初步的提炼,再用最喜欢的方式将这些古诗词在班内进行展示。如此一来,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就有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味了。

案例描述:

一、            谜语激趣,导入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出示幻灯
1“一条银链挂高空,奔流飞泻裹雷声”)
谜底是——
生:瀑布(幻灯放大呈现,突出“瀑”字)
师:见过瀑布的同学请举手,(指名)你说说看,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生:许许多多的水一起从山的高处落到低处,形成瀑布。
生:瀑布的面很宽,水流很高很急。
师: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吗?
生:雄伟壮观(板书)
生:气势庞大

(评析: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及让学生交流对瀑布的认识,就是在关注孩子的已知世界,让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学习语文。)
师:全是赞誉之词!也许正因为瀑布的这些特点,引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吟诗作赋,你都知道哪些呢?
生:我知道王安石曾写过一首《绝句》:拔地万里青嶂立, 悬空千丈素流分。
共看玉女机丝挂, 映日还成五色文。
生:“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师: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开先寺》中的名句,你记得不错。还有谁想说?
生:“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生:“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暮雨。”
生:叶圣陶说过,瀑布是“一座珍珠的屏”。
师:呵!同学们个个出口成章,可见平时是多么善于积累,老师可真佩服你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相信你们同样会学得很好。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评析:此处,学生由于课前充分的准备,兴致高昂,诗句喷涌。完美地将已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了重新构建,强化了积累,丰富了语言的内存,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
三、从课题入手,总领全诗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评析:解读课题,把准教学切入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效果。)
生:从“望”字上,我知道李白是远远地看到瀑布后写下了这首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的瀑布。我还知道庐山是一座名山,那里的云雾也很有名。
师:你知道得真多!对于这一点,苏轼有一首诗说得好——
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课题中,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师:好的,满足一下你和同学们的好奇心,请看——(播放幻灯片2,庐山风光)
师:庐山这么美,瀑布这么美,李白是怎样描写的呢?

(评析:此处播放课件让学生领略庐山之美,又以问题启发学生,使学生急于弄清楚古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激发其探究欲望)
四、对照画面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3,请学生对照画面,自由读,要求认清加点的字“瀑”、“庐”、“炉”“疑”,读准字音。)
A
  指名读。
师:自己说说,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还行。
师:嗯,够自信。想不想听听别的同学的评价?
生:他读得字音挺准,就是声音有点小。
师:请你为同学们示范一下。
生朗读,声音洪亮。
师:有勇气!请同学们像这位同学一样,大声朗读这首诗。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教学时,我先请的是一位平时成绩不佳的学生,当他兴致勃勃地朗读一遍之后,又耐心地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如果此时我能像于老师平时做得那样,再耐心地请这位同学重新朗读一遍,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B  辨析字形,识字
出示“瀑”、“庐”、“炉”“疑”四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住。
五、进一步提出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师:谁再来试读?
生读,流利,声音响亮。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建议?古诗具有韵律美,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板书:节奏)。根据以往经验,你再读读试试。
生试读,及时肯定进步。
A
、请学生同桌互读互听    B、小组赛读       C男女生赛读
六、合作探究古诗内容
师:苏东坡对李白的这首诗非常欣赏,写道:“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就是说这首诗是写瀑布的诗中最好的。下面,请同学们跟小组同学一起找找,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有什么问题可以记下来。(在巡视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如看到学生拿起笔来记问题,及时评价:你瞧XXX,深深地懂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习古诗的过程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 “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A  交流重点词,如“遥”、“挂前川”、“飞流”“三千尺”等。(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生:“遥”字用得好,我知道了李白是远远地看着瀑布,跟题目中的“望”相呼应了。
生:“挂”字用得好,让人感觉瀑布很雄伟,很壮观。
生:从“飞”字上,我知道了瀑布的水流很急,水流得很快。
生:我觉得瀑布根本没有三千尺,是李白用了夸张的手法写的。
师:多么细心的孩子!你说得很对,夸张是李白一向喜欢的手法,他的诗中动不动就“千”啊“万”啊,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齐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行。

(评析:此处教学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夸张”手法,也让学生记住了李白诗作最常用的手法。)
B、质疑: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为什么不用升国旗的“升”,而用生气的“生”?
师:结合看到的画面,想一想,谁来解答?
生:刚才我看到了紫色的烟雾慢慢地从山顶冒出来,像刚出生的小娃娃,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才用“生”?
师:她的答案让你信服吗?(生肯定)好,我们继续!
生:老师,我不明白烟是从哪来的?
师:这里的“烟”实际上是水雾,是瀑布喷溅时形成的。
生:为什么是“紫烟”而不是白烟?
生: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就像我们看到的彩虹一样,实际上是光穿透白色的水雾后形成的。
师:(竖大拇指)你真了不起,连这么高深的知识都懂,以后再遇到难题,我会向你请教。
生:“香炉”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烧香的炉子。
师:小老师可不能信口开河,一定要有充分的根据,你再读读这句,想想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有什么发现?
生:大概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这就对了!“香炉”指的是香炉峰,也就是文中瀑布所在的山峰。你瞧,遇到问题一定要用心思考才行。
生:“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高的天。
师:是啊,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生:那这里也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的,因为瀑布不可能那么高。
生:为什么用“疑”?
生:因为是不敢肯定。
师:觉得是又不是,所以用“疑”。我们还在哪首诗中见过这个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从刚才同学的发现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上合适的词语。
师:对,要仔细推敲,一直到找到最恰当的表达。

(评析:学生的有效交流使课文的学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学生在互质互疑、互问互答中进一步理解了古诗,强化了记忆。)
七、想象,品读,升华情感
我们刚才的谈话,精彩,但却琐碎,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现在,让我们把它们理顺,串起来,成为一串美丽的项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在金灿灿的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升起了一团紫色的烟,远远地望去,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倒挂下来,水流很急,很快,就像是从银河中的最高层落下来似的。
师:多美好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抬头仰望,一轮红日正洒着金光,光芒柔和地照射在青翠的香炉峰上,点点金光和笼罩在峰顶的云雾交融起来。于是,峰顶像升腾起了一缕缕紫色的云烟。呀!一阵水声传来。循声走去,只见一道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出现在香炉峰前。水流,从高高的峰顶一路咆哮而下,落入深潭中,使人不禁以为,这是降落人间的九天银河呢!(板书:想象)

(评析:在已知的内容基础之上,让学生重新梳理文章内容,并展开合理的想像。而想象恰恰是古诗学习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只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实现与文本对话时,才能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产生更有新意、更为独特的语言,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师:古诗学到这里,我想每一个同学心里都有一个疑团:庐山瀑布真有这么好吗?请看——
(播放庐山瀑布课件4,学生惊讶赞叹不已)
师:此时此刻,你是否像李白一样,心里涌动着万般感情,想对着这浑然天成的美妙画卷,喊出心中的诗句?——(板书:感情)

(评析:“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借助多媒体用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画卷,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并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生激情澎湃,齐背全诗

(评析:文章不是无情物,当学生在感受到课文描写的形象后动情,那么他的情感将跟随文章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也必将在好学、乐学的体验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八、说收获,自己给自己留作业。
九、应景教育,结束全文
师:窗外飘起了绵绵细雨,室内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把我带到了一个纯净的境界,心中忽然想起了诗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感谢同学们,最后请欣赏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播放瀑布的精美课件)

(评析:以诗意盎然的语言作为全堂课的结束语,为这首诗词轻轻扣上了通往艺术的殿堂的鉴赏之门。)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李白

       

雄伟壮观: 遥、挂、飞流、三千尺、落九天

                                  
 节奏、想象、感情

总评: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品、悟方面还是比较到位的。其中“读”部分的设计分为四部分:初读感知,读准字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品读联想,体味感情——创设情境,放声喊读。较成功地挖掘了诗作的情感因素,初步了解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及作者的写作特点。另外,学生在课前的有效积累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本堂课,使得学生的积累实现了有效整合,提高了运用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