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2007-12-03 04:51:56)
标签:

娱乐/八卦

明星

李小龙

功夫

武打

影星

自画像

分类: 旧日光影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伟大的武术家,世界级的武打影星,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
 

    昨日忙完事情后出去散散心,在一个二手书店遇着一本70年代出版于香港的《银河画报》。《银河画报》是本港著名的电影刊物,在台湾、澳门及东南亚亦相当有影响。该刊物作为画报,配图自然多,当然文章也很不错,颇有可读性。

 

    随便翻了翻,竟看着了两幅李小龙的自画像,实在感到惊奇。

 

    画作是线描画,有点漫画的味道,但远比一般的漫画传神。作画的时间书页上没有写出,画作上的签名也看不清楚,但从文章的一些信息综合来看,应该是李小龙从美国返回香港发展初期画的。画作有两张,一张是年轻时候,另一张是李小龙想象中自己晚年的样子。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来源:《银河画报》总第165期)
 

    在画作旁边,杂志编辑加了说明,但很多重要的信息如作画的时间却没有写上:“李小龙多才多艺更能绘画,图左(现上图)是他的自画像非常酷似,图右(现下图)是他表示老年时会如此打扮,十分有趣”(原为繁体字版)。

 

    细细看李小龙的这两张自画像,也不由赞叹起他的多才多艺来了。印象中的李小龙钢手铁拳,把握画笔应该是不太可能的吧,就像很难想象张飞玩针线之类的事情。但现在显然是我搞错了。近四十年前的这两幅画,述说的是作者的经历、追求与归宿。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年轻的李小龙,英气逼人。作者:李小龙)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老年李小龙,仙风道骨。作者:李小龙)
 

    李小龙:伟大的武术家,世界级的武打影星,创始了新的武术种类截拳道。原名李振藩,英文名为布鲁士·李(Bruce. Lee),祖籍顺德,其父为广府地区著名的粤剧演员李海泉。1940年生于美国三藩市(旧金山),1973年病逝于香港,享年32岁。

 

    在美国出生后不久,李小龙回到香港,在香港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李小龙幼时身体羸弱,七岁的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太极拳,以求强身健体。13岁那年又拜武林高手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颇得真传。

 

    画作中的线条柔和内敛、果敢沉着,可能和李小龙早年练习太极和咏春拳有关。看得出落笔提笔柔适而果敢,画青年则青年朝气出,画老年则老年仙风来,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出不来那种效果的。

 

    1961年李小龙赴美国西雅图,以优异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哲学及心理学。期间李小龙尤喜哲学,读了很多老子、庄子、尼采、萨特等国内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这个经历极大地影响了李小龙的人生。

 

    李小龙一直在挑战自己、完善自己,试图超越,在意志上明显是受到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而在行为上李小龙又信守了老庄的“无为”思想,结合传统的武德,低调做人,与人为善。

 

    体现在画作上,也可以看到年轻时的朝气和力量,晚年时的沉稳内敛。简简单单几条线勾勒的自画像,是李小龙的自我表述。

 

    惜乎“天妒英才”,年仅32岁的李小龙“艺海星沉”,离开了他的家人、热爱的武术、正在颠峰的电影事业以及世界范围内热爱他的粉丝,留下了多部武术电影精品的同时,留下了为何突然离去的谜,也留下了这两幅自画像。由此,老年时候的李小龙,也只能是在这自画像上看得见了。

 

    “英雄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于李小龙,也是的吧。英雄迟暮直至寿终正寝,应该是最好的结局。而李小龙以流星般的突然离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休止符的同时,也留给了世人巨大的感叹号。

 

    这两幅自画像,已是李小龙人生的悲剧性写照了。不由唏嘘。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李小龙生前死后都是一个话题,一个关于英雄和神话的传奇)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年轻时的李小龙,略显稚气的笑容背后是满怀的壮志)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李小龙13岁师从咏春拳宗师叶问学拳,这是1958年李小龙与叶问的合影)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李小龙出神入化的武艺,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无人能够超越。
而在外国,李小龙就是功夫的代名词。这是李小龙的一个经典形象)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1973年,天妒英才,年仅32岁的李小龙“艺海星沉”)
  两张罕见的李小龙自画像
 (英雄死去,传奇不灭)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观赏 ^_^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