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发酵口水狂喷(互联网两效应:淹没人和造就人)

(2007-12-18 15:57:55)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絮语杂评·观察前瞻■

     互联网有两个效应:淹没人和造就人。造就人需要两个条件:特殊品质和共鸣基础。

 

网络发酵 口水狂喷

(ZT)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哈哈镜

 

  游网络世界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板着面孔的大事要事称为新闻,但有些网络事件,就像哈哈镜里的鬼脸,使我们在口水与笑声中松弛了紧绷的神经。网络世界“红人”辈出,热点不断,我们没办法不佩服那些才情横溢的网友,他们从来就不缺少发现的慧眼,当然,更不缺少拍砖的激情,借用郭德纲的名言,“手榴弹要是一块钱六个,我先扔你一百块钱的”。 
 

  孔子说他“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耳顺”,是指毁誉由人,无论好话坏话都听得进、吃得消、不生气。孔子生活在2500年前,那个时代“杂音”有限,至少传播技术远逊于今日,做到“耳顺”或许不难。假如他老人家能穿越时空来到当下的网络时代,面对汹涌的口水和纷飞的板砖,还能那么悠然笃定吗?

  孔子一而再地被“请”出来说事,尊孔祭孔的略去不提,单说那些哈哈镜里的新闻—北大教授张颐武在强调大众文化的重要性时说,“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此言一出,口水飞溅。难道孔子还不如章子怡?网友们甚至来不及细辨张教授的原意,手里的板砖已经出发。于是乎,一场网络硝烟熊熊而起。

  这边争论未见分晓,那厢又有人把孔子弄哭了!雕塑作者金锋的解释是:孔子也有七情六欲,作品意在以常人的角度来理解和探讨孔子。但也有人怀疑,立孔子标准像也罢,塑孔子哭了也罢,是在利用孔子。如果孔子能亲自来到2006,面对今人为他设计的老泪纵横,不知作何感想。或许,他会将这些纷纷扰扰统统束起,化作唇际的慈祥微笑,“恕”而已矣!也可能,他会好奇心发作,尝试上网和驾车,甚至兴致勃勃地跟我们去吃西餐!

  而经由网络发酵而“红”的人和事,又何止孔子!网上哭穷招来口诛笔伐的北大副教授阿忆,月产诗歌30万首的“写诗机”软件,拍露腿毕业照的大学女生,公开叫板上司的“史上最强女秘书”,还有“梨花体”诗人赵丽华—“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尽管有人对这“白开水的笔法”不屑一顾,但却有相当多的网友群起跟风,掀起口语诗的狂潮……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板着面孔的大事要事称为新闻,但这些网络事件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概念,使我们在口水与笑声中松弛了紧绷的神经;同时,这些哈哈镜里的新闻也改写了受众的角色定位—你、我、他不仅可以是信息接受者,甚至也可以是新闻事件的发起人与设计师。难怪美国《时代》周刊会把“年度人物”颁给“你”—一位又一位网民。(苏闻)

 

  镜像1

  最强女秘书

  热度:

  回放:今年4月的某一天,原EMC中国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陆纯初难抑怒火,于是通过内部电邮系统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谴责信”,并抄送给公司几位高管。结果瑞贝卡以一封咄咄逼人的邮件进行回复,并让EMC中国公司的所有人都收到了这封邮件。

  在外企混饭吃,老板往往意味着一切,女秘书瑞贝卡的回击方式点燃了外企打工族的心头之火,她也因此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强女秘书”。事件发生不久后,瑞贝卡及陆纯初先后离职。

 

  镜像2

  梨花体诗歌

  热度:

  回放:“我的侄子/刘又源/他5岁半/和另外一个孩子/出去玩了”,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做梦也没想到,她忽然被网友“发现”,并被奉为“梨花教主”。对于赵丽华的口语化诗歌,追捧者与批评者两相对立。最终,一众网友跟风写诗,掀起了一场罕见的口语诗歌运动,大量“梨花体”诗歌一夜绽放,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诗句:“我们/突然明白了/多按几下/回车键/或者/结结巴巴地说话/就成了诗人”。

 

  镜像3

  阿忆哭穷

  热度:

  回放:9月15日,北大副教授、电视节目兼职主持人阿忆在其博客中向网民“汇报”了个人收入明细账,一笔一笔算下来,阿忆表示,像他那样的年轻大学教师,生活并不宽裕,甚至时感入不敷出。

  “北大无小事”,阿忆话音刚落,网络舆论已一片哗然。有的人说,月入4786元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属不低,阿忆哭穷,这不是找抽吗?也有的人把话题延展开来,痛骂贫富分化,痛骂分配体制中的不公平现象,痛骂某些官员和学者凭公权而饱私囊的恶劣作风……阿忆捅的这个“马蜂窝”可真不小。

 

 

   镜像4

  露腿毕业照

  热度:

  回放:一群女孩身穿学士服,站在“××大学”校名碑前,挽起裤管大秀玉腿,摆出撩人的姿态—这组女大学生的另类毕业照在各大网站上被疯狂转载后,引发了对抗激烈的口水战。有人指责这些女孩太过出格,也有人反驳说,现在早不是乖乖女当道的时代了,社会舆论对青年人的个性表现要宽容些。也有人指出,有什么样的目光,便有着什么样的心灵。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

 

  镜人镜语:

 

  在网络里,什么样的观点都有,有赞赏你的,也有骂你的,要接受群众风雨的洗礼。

  ——孔庆东谈博客。

  很遗憾,批判我的人中,没有人来认真跟我讨论诗歌。

  ——身陷口水战的诗人赵丽华话语中透着几分无奈。

 

  嗨,这年月,谁穷谁知道!

  ——网友“十三虎”调侃阿忆哭穷事件。

  互联网有两个效应:淹没人和造就人。造就人需要两个条件:特殊品质和共鸣基础。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敢于和上司叫板的女秘书瑞贝卡符合网上成名的条件。

  在促狭的笑容里,是不是善意和理性的成分少了一些?如果我们过分迷恋于逞一时之口快,会不会离真知灼见越来越远?事实证明,再有创意的恶搞,时间稍长,就令人生厌。

  ——网友“绿岛横笛”说恶搞。


(感谢本文作者。《网络发酵口水狂喷》好文《下意识书写》转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