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娃事件”的来龙去脉

(2006-11-29 11:11:22)
标签:

福娃事件

来龙去脉

分类: 和谐奥运

一、“博士公然质疑事件”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十日,《西部商报》( 20051120)刊登了《“福娃”洋名翻译有“缺陷”?》的新闻,称兰大博士认为Friendlies在音、形、义三方面存在缺陷,同时他提出了自创的三种改进译法。但在随后几日内,该博士在新华论坛[4]和兰大西北望BBS[5]分别发表《对〈西部商报〉的勘误声明》,称:“见报文稿与作者原稿意思有部分出入,《西部商报》记者已代编辑口头致歉”。据调查发现,该博士主要对报纸报道的“Friendlies”在单词意义上的缺陷感到不满,认为该新闻在表述中没有完整体现:“Friendlies”的三种用法均不可取,一意为“支持者(非正式用语)”[i];二含“对殖民者友好的本地人”[ii]之意;三意为“友谊赛”[iii](奥运会不是友谊赛)。

 

二、“福娃悄然改名事件”

 

在“博士公然质疑事件”之后约11个月,“福娃悄然改名事件”发生。2006109,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被发现在五福娃的宣传图上已经做出更改,由英语单词“Friendlies”改为汉语拼音“Fuwa[6],整个更改过程是悄然完成的,公众事先没有见到关于改名的正式公告。兰州大学西北望BBS9日首先公布了这条消息[7]。一周之后,《北京娱乐信报》(20061016)以纸质文稿形式报道了“福娃改名”的新闻,随即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在各自新闻首页转载了该报道。从而“福娃改名”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激烈讨论,论题主要围绕“福娃改名的结果是否满意”[8]和“福娃改名过程为何静悄悄”[9]等展开。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前后两次事件合称为“福娃事件”。

 

福娃事件”本质上是世界文化交流进程中的一次突发性的“跨文化事件”,对美学和语言学的正确理解是剖析该事件文化影响的关键,原译名在单词意义上的缺陷是引发该事件的内在原因,吉祥物征集过程缺乏实质性的公众参与是引发该事件的外在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