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福娃事件来龙去脉 |
分类: 和谐奥运 |
一、“博士公然质疑事件”
二、“福娃悄然改名事件”
在“博士公然质疑事件”之后约11个月,“福娃悄然改名事件”发生。2006年10月9日,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被发现在五福娃的宣传图上已经做出更改,由英语单词“Friendlies”改为汉语拼音“Fuwa”[6],整个更改过程是悄然完成的,公众事先没有见到关于改名的正式公告。兰州大学西北望BBS在9日首先公布了这条消息[7]。一周之后,《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0月16日)以纸质文稿形式报道了“福娃改名”的新闻,随即全国各大门户网站在各自新闻首页转载了该报道。从而“福娃改名”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激烈讨论,论题主要围绕“福娃改名的结果是否满意”[8]和“福娃改名过程为何静悄悄”[9]等展开。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前后两次事件合称为“福娃事件”。
“福娃事件”本质上是世界文化交流进程中的一次突发性的“跨文化事件”,对美学和语言学的正确理解是剖析该事件文化影响的关键,原译名在单词意义上的缺陷是引发该事件的内在原因,吉祥物征集过程缺乏实质性的公众参与是引发该事件的外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