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游瘦西湖

(2010-04-24 21:24:10)
标签:

盐商

白塔

琼花

二十四桥

徐园

瘦西湖

旅游

分类: 锦绣山河

秋游瘦西湖

 

 

 

    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朋友一行5人来到扬州的瘦西湖。

  瘦西湖秀丽多姿,象一条玉带逶迤曲折。清代初期,杭州的诗人汪沆曾将扬州的保障河和杭州西湖作了比较,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杭州自南宋以来就是消费无尽的地方,有“销金锅子”之称,将同是消费城市的扬州和杭州对比,所以用了“也是”,而保障河比“西湖”湖面瘦长,故称“瘦西湖”。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瘦西湖的来历。

  置身于“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里,满眼郁郁葱葱,蜿蜒碧水,卷石洞天,一路长堤春柳、西园曲水、虹桥修襥、徐园、小金山、钓鱼台、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湖滨长廊、梳妆台、春流画坊等湖上风光,恰似一幅国画长卷。楼台亭阁的建筑,花木石的巧妙组合,具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独有风格。南北之风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真是美不胜收!  
  
  从瘦西湖的东大门至小金山的一条长堤,遍栽夭桃绿柳,每当春色撩人的季节,依依柳色映衬一片紫嫣红,灿若云锦,所以叫“长堤春柳”,但秋天也并不逊色,园内布置了花卉小品,园林景色,引人入胜,大家争相在照相机前留下使人留连的瞬间。

  长堤尽头,便是徐园。园门如望日的满月,一对沉思的石狮立于门前,门额“徐园”两字,一楷一草,别有风味。园内池塘内,睡莲肥硕,悠然飘满一池。对着园门有小石拱桥,桥下塘水和湖相通。听鹂馆的金柱间有楠木落地罩隔,刻松竹梅图案,精致细腻。两边柱子上有“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的楹联。

  在诗化了的环境中尽情领略瘦西湖的秀美风光,充分感受水上曲苑风景,我们的视野是一片翠绿,带给我们的是清新的空气和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瘦西湖闹中有静。在弯曲幽僻处,可以领略到王维诗中的意境:“柳暗花明浅岸纡,楼台临水恣清娱。分明一幅唐人娟,写出辋川诗画图。”

  我们来到小金山,一对神态诙谐可爱的石狮子守护在小金山园门两边,神采熠熠,鬃毛披挂,浑身焕发着灵气和活力。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精深瀚阔的诗文联对、典雅清古的书法画稿、清幽朴素的园林绿化,使小金山成为瘦西湖上书卷气浓郁,文化内涵丰富的一角。

  走过琴室,有一小堤如栈桥伸向湖中,那就是吹台,又名钓鱼台,相传因乾隆在此钓过鱼而得名。同行朋友的小女儿缠着她母亲讲故事,我也第一次听到了有关钓鱼台的传说:据说吹台建于清代,原本是文人墨客吹拉弹唱之地。可有次乾隆皇帝来此,雅兴大发,勃发钓鱼之兴。扬州盐商赶紧挑选水性良好的水手潜入水中,用荷叶盖顶,荷茎换气。每当乾隆皇帝鱼竿落下的时候,水手就将活龙鱼一条条挂在钩子上。乾隆竿起必有龙鱼,大家都喝彩助兴,以为天从人愿。盐商乖巧,自然也受到了厚赏。其实,钓鱼台的妙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框景”手法,成为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面西而站,正前方的洞借来远方的,有楹联:“浩歌向兰渚,把钓待秋风。”真是回味无穷。我小时候就是从这两句才迷上楹联的,到哪都不忘把好楹联速记下来,回去慢慢品赏。从此处透过两洞,还可同时看见远处的白塔和五亭桥,摄影最佳。

  瘦西湖,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也独具风韵。在经历千百年缓缓流过的岁月后,依然如此明净清纯,让人赞叹它的绝伦! 

    秋日的暖阳渐渐高升,阳光淡淡地映照在人身上、树上,温和而又蕴含深情。我有了一份拥抱大自然的心情,惬意、欣喜、逍遥,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和描绘,由此萌发了对湖的眷恋。

  转过小桥,便见有许多白鸽在飞翔,这些上帝身边长翅膀的小天使,把碧水当窗,盘旋在花木间,给古朴的园林带来了野趣。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温顺乖巧,人们和鸽子在一起,尽情地享受着和平年代的阳光雨露。它们的神态是那样的安详,步履是那样的悠闲。我手里托着鸽食,呼啦就飞来一群白鸽,两只鸽子小心翼翼但又是一脸从容地跳在我的手上,向我眨动着好奇的圆眼睛,我从那眼神中似乎看到了一丝笑意。
  
  虽不是琼花盛开的季节,但我们在展览馆看到了仿真的冰清玉洁的琼花,萨天锡有诗:“灵舟南浦秋闻雁,呼酒西烹夜煎灯。何处玉萧天似水,琼花一夜白如水。”萧声在秋夜吹开了琼花,好美的景致啊,这里说秋天琼花也开,印证了吴师道“一年闻道开三度”的诗句,可惜我们没有福分看到。
  
  五亭桥,古称“莲花桥”。轻跨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带。因桥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桥。五亭桥是清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五亭桥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虽几经历史变迁,至今仍保存完好。桥水相依,外形古朴的石桥颇为壮观,有乾隆帝的题诗为证:“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是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不仅如此,这座白石栏杆的圆拱形石桥的旖旎景色,还吸引了众多的诗人文士来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有道是“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坐在桥上亭下石栏上远眺湖面,令人心旷神怡。可以想象古时文人墨客徜徉于瘦西湖上,饮酒赋诗,画舫放歌,明月依人,凝望着停泊在岸的船在倒映着灯光的水中轻荡,搅碎了姣月的清影,充满诗意的情趣。我仿佛看到了中秋月圆时分,15个月亮倒印在湖水中,这别具独特的风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瘦西湖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历落有致;台阁交辉,雄秀相间,意境深幽,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是极佳的人文景观。我们信步翻上小山坡,来到酷似北海塔的白塔的之下。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塔”的传说:当年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当画舫驶到了五亭桥畔,只感觉这儿的景色与北京的琼岛春阴非常相象,便叹惜缺了一座塔。皇帝万没有想到,第二天清晨开轩一看,五亭桥旁边一座白塔从天而降,庄严地耸立在一片绿树丛中。身边的太监赶紧禀告,说这是扬州的盐商为了弥补皇帝的遗憾,一夜之间造成的。据说,它是盐商根据北海的塔样,用盐包堆积而成的。 

  洁白典雅的白塔其实是砖石结构,高30多米,坐落于瘦西湖风景区的中心地带。白塔是喇嘛教的象征,在蓝天白云下,非常壮观。著名学者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一书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塔进行对比,认为白塔比例秀匀,亭亭玉立,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沉稳,将北方雄壮和南方的纤柔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游览瘦西湖,在欣赏美景秀色时,也可以说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充实人们的知识,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代杜牧的千古绝唱,吸引了历代多少人对明月扬州的向往。“花为画本,月为诗源。”二十四桥因杜牧的诗出了名,几乎成了扬州的象征。有介绍说:“它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月、花,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二十四桥真是瘦西湖画卷中的神来之笔呀。
  
  “天边何处无明月,艳说扬州廿四桥。”何处无明月,而人们艳称的却是萧声飘渺中的扬州廿四桥的明月。可我伫立在廿四桥上,觉得阳光明媚的瘦西湖更为迷人。手扶白色栏杆,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绿柳如茵,柔软的枝条垂下来,有如少女飘拂的发丝。纵横交错的河水象一块流动着的碧玉。天色蓝蓝的,洁白的长纱巾顺着我的颈在风中飘扬,眼望着波光潋滟柔和流动着的湖水,清幽寂静,不由叹道:“江南好!江南真是好啊!”

  在瘦西湖上游玩是高品位的享受,而在瘦西湖上泛舟更给人一种“人在历史画卷中“的感觉。 我们坐进艳丽的游船里,一路看楼廊、鱼池和假山,花木错落有致、布局恰到好处,而岸上森森修竹,入云高桐,随秋风萧萧,竹叶轻唱,白鸽翔飞,鸦雀喳喳,别有一番情趣。我不禁吟起诗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一弯清浅水,桥弯弯,船悠悠。湖上徜徉着几只仿古的画舫,轻盈地在水面上荡过。湖边遍植杨柳,低垂着头,悠闲地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宛如对镜梳妆的西施。花开得正浓,红色的一串红,金黄色的小菊花,在万绿丛中点缀出来,格外的显眼。
  
  朋友的小女儿俯身在船沿边嬉戏着水,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湖面上,我在她身上仿佛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船在水面轻荡着,似在云水间飘渺;我也将手伸进那泛着无数涟漪的碧水里,清凉清凉的,好似甘露流入我的心田,有种说不出的畅快。
  
  五亭桥,如莲浮水面;桥与亭色调各别,金黄色的琉璃瓦,在太阳光映照下,金碧辉煌,气势赫赫。在阵阵微风吹拂下,我们的船从桥下穿过,桥形态殊异,黑暗笼罩着整只船,船悠然摇摆,打碎了河水的平静,水中的桥影不规则地连绵成一片。谈迁曾有诗赋:“斜阳古道接轮蹄,明月扶疏属柳西。桥上行人桥下水,落花尚自怨香泥。”船,仍旧悠悠;桥,依然弯弯,秋色一览可尽。
  
  瘦西湖具有特殊的自然风韵和文化品位,浓缩了东方精华。真可谓:诗韵千年成,雄秀天下尤;美景不胜收,人在画中游。“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烟花三月》的音乐随风阵阵飘来,悦耳动听的音乐撩拨着人们的心怀。对扬州瘦西湖的畅游,便在这一首诗中画上了句号。

 

 

 

写于:2002-11-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