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孝道

(2010-04-24 18:26:32)
标签:

宗教

孝道

世俗

纲常

发肤

常德

杂谈

分类: 生活随想

 

感悟孝道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惟鞠养岂敢毁伤

   
人的身体发肤,是父母给予的,是由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的。父母赐予了我们身躯,教育了我们懂得伦理纲常,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德。作为子女,应当经常恭恭敬敬地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生命,重视品德,不能有所损伤。

    佛经上说: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的。骨骼、肌肉、发肤属于地,饮食和排泄属于水,体温属于火,动作属于风。其他生物也是由四大构成的。人和其他生物不同之处是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五常,要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就是父亲要仁义,母亲要慈爱,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谦恭,子女对父母要孝顺。

    孝在封建伦理思想中是很重要的道德标准,孝有很多方面,《孝经》上说:人生在世,身体上的皮肤、毛发、骨肉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保护,不可毁伤,这是孝道的第一步。《二十四孝》上有很多孝子的例子,“老莱娱亲”、“王祥卧冰”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东汉时,读书人要符合孝的标准,被地方上举荐为孝廉之后,才能做官。小辈尊敬父母长辈,尊重老人,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而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就是“常德”,是合于大道之德,就是符合自然而然的原则的行为的德,常德不是世俗的道德。“不德”的“德”是指世俗的道德。在常人看来,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为妻要从,为友要诫,为人要信等等,这是世俗的道德。“上德不德”是指得道之人的德,与世俗人的道德有天壤之别。但得道的人,决不等于没有道德。这就是“是以有德”。

    “下德”是指下等的德、平常人的德、世俗人的德。平常人遵循着世俗的道德规范,把守着忠孝节义、伦理纲常,认为是有德,即“下德不失德”。但老子看来,这反而是没有合乎大道,背离了常道,因而没有常德,没有大德、没有自然而然的德,就叫做“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德无为”是说上德自然而然,没有目的,没有企图,不是追求忠孝的美名,不是为了立贞节碑,不是为了人们的称誉,不是为了夸耀于邻里之间。这个“常德”、得道之德、自然之德,一无追求,漫无目的,并不是有所为而为,就是“无为”。“无为”:自然而然,自自然然,处人处己,处物处事,该怎样便怎样,应怎样就怎样。对国家、对集体,自自然然就忠诚;对父母、对老人,自自然然就孝敬;对兄弟、对姐妹,自自然然就亲和,对朋友、对同事,自自然然就友善。如此等等,该做的事都做了,该尽的心都尽了,该为的事都为了,这就叫“无不为”。

    下德有为,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做事,芸芸众生,纷纷天下,往往竞争有为,互相残害,互相拆台,但又往往标榜自己的功名、自己的仁义,争夺所谓的成就和业绩,他们履行着世俗的道德,也可能尽一点忠,也可能行一点孝,也可能多多少少做一点事。这“下德”不就是“无德”吗?就是“下德有以为”。“有以为”,而不能尽为,而不能全为,其结果则是无为。老子认为人生在世,受了世俗道德的约束,受了种种绳索的捆绑,离道越远,就越来越不自然,人为的成分就越来越多了。只有打破约束,才能到达大超脱、大光明、大自然、大无为的境界。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发自内心地、自自然然地孝顺父母,尊敬老人。

 

写于:2001-1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