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生活随想 |
面对一张白纸,我们总想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面对一个生人,我们总想用最真的心情结下最深的情谊。初识的两人,因为陌生、不了解,所以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企望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最好的印象。我们对初相识的朋友努力地微笑,因为陌生,默默地为了对方的感动而尽心,为对方乐而乐,为对方悲而悲。常发消息打电话相问候,常买礼物送关怀,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新交的朋友很快默契,好像对方是完美无缺的,大家到了相见恨晚的地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于是成了朋友、知己、兄弟、姐妹,有的还成了亲密无间的情侣……
当彼此不再陌生,能够坦诚相见,不再做任何掩饰时,突然发现了对方的另一面,甚至不能理解,不能包容。遇事后双方互相埋怨,互相指责,恶言相向,忘了初相识的美好,不再自省。殊不知以前的努力和尽心,是何等的可贵。古人说:“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几人?原本应该珍惜,却越走越远,不再回头。
人与人相逢是天赐的缘分,但相处时间再久,如果以为彼此已经很熟了,言谈举止可以不必有什么顾及,那就会有问题了。因为两个人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往往是不对等的。常听到朋友之间因无节制的玩笑,打闹而酿成悲剧的故事,这是因为双方都失去了分寸。朋友间每次会面都能像初次见面那样注重礼仪,互相尊重,自然结交到老也不会翻脸。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始终应有分寸感。
有人会说,一个人若总对朋友彬彬有礼,夫妻之间举案齐眉,会让人觉得太虚伪,就会失去朋友。其实不然,看看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事实,我们会发现这句话蕴含着真理:人与人之间需要距离,更需要尊重,否则就容易产生矛盾,原有的良好关系也会逐渐被破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刺猬之喻”:刺猬在天气寒冷时候,喜群居依偎在一起,以便相互取暖,然而其背脊有刺,不能太靠贴近,以免刺伤。人际关系的“刺猬原理”也有着类似的道理。
牙齿和舌头也会打架,经常在一起的人总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矛盾,如果互相没有“创新”,不能给对方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么这两个人就有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排斥感”。当有“对比”或者有其它机会的时候,如果当事人道德素质差,那么就会有“新的”故事发生。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如此,最亲密的爱人,也会有“七年之痒”:由一开始的海誓山盟、如胶似漆,结婚几年之后就没有了新鲜感,处理不好的,甚至男有外遇,女有出墙。
清代纳兰性德在《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中这样写道:
初见的美好印象若能长久保留,就不会有“西风背画扇”的悲剧。当年唐玄宗迫于三军众怒,违心将杨贵妃赐死马嵬坡,日后夜夜思念杨玉环,作《雨霖铃》一曲。阴阳永隔,唐玄宗却始终信守当初七夕夜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纳兰借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情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
友谊、爱情为什么不能长久?为什么总忘记了彼此的好?为什么不珍惜过去的所有?因为人性有着太多的欲望,为一点蝇头小利朋友之间失和,兄弟姐妹反目为仇,夫妻情侣之间少了关爱和温存,从而改变最初爱的箴言!相爱了就要珍惜,感情上的事处好了是正数,处不好就是负数了,还不如零。
谁都想拥有亲情、友情、爱情,只是在复杂的社会中,诸多变数实在太大了。不过,变化着的观念往往不难把握,最难把握的倒是那些感情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东西。
让我们记住美好,忘却伤害,无论是朋友之间或是兄弟姐妹,还是夫妻情侣,如果都能做到不为利益所趋,对人心怀坦诚,用真挚的爱面对一切,就能到达“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