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双面胶》后的一些想法

(2007-09-20 07:45:33)
标签:

随笔/感悟

婆媳关系

分类: 生活随想
 

 

    看完电视剧《双面胶》,也看了同名小说,亚平的愚孝、丽娟的无奈、婆婆的自虐造成悲剧的发生,结局真让人无言。如果亚平妈能摆正自己的角色,不要处处拿自己的标准衡量丽娟,我想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生活观念和生活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这个悲惨结局的根本!历史的箴言:婚姻要“门当户对”,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文化背景,才有共同生活的土壤,违背这个生活的规律,矛盾是永远不可避免的,这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值得反思。

    我觉得这些事是导致这个家庭破裂的原因:

1、钱是最容易伤和气的。结婚后不像结婚前那么有感情,只有感情升华成了亲情日子才会长久。亚平姐夫单位要集资20万向亚平借钱时,丽鹃坚决不同意,最后经不住丈夫的哀求,回娘家拿了父母和哥哥的拆迁费10万及自己的2万,婆婆拿出6万,丽鹃虽提出要将自己家和婆婆、小姑子家庭中各自的投资严格分开,当时亚平抹不开面子没有同意,但在集资人卷款而逃钱都打了水漂后,偏心的婆婆却把还10万+6万钱的债务转嫁在亚平身上,丽鹃为了这个家牺牲太多。

2。婚后男人要在大事上起决定权,不能优柔寡断,这对家庭的稳定很重要。亚平就是在丽娟坚决反对投资的时候优柔寡断,没有否定投资,先答应丽娟了又妥协姐姐和母亲,后来哀求丽娟请娘家人帮忙。公公得肺癌晚期住院,亚平为了愚孝,不顾经济能力,用高档药去填无底洞,丽娟请求他卖老家的房子,亚平也是优柔寡断没决定,又从丽娟娘家那借了3万钱,到最后房也卖了,父亲还是死了。丽娟还是很宽容的,没收下他还给岳父母的卖房钱,要他先还单位的借款和先替婆婆治病。但帮忙次数多了得不到夫家的谅解和感谢就失去意义了。我认为优柔寡断是男人大忌。

    丽鹃表面自私,但是还存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亚平妈确实令人反感,实在想不出词来形容她。亚平做为一个中间人,没有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懦弱、无能,到最后简直是疯狂,相比之下丽鹃爸和哥哥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小说中的矛盾写的集中、激烈也很尖刻。

    亚平姐最自私,把丽鹃娘家的钱糟蹋完了也没道歉一句,婆婆从来不理解媳妇的感受,只顾维护在家里不失去自己说得算的地位。丽鹃只是夫家生孩子的机器,生了儿子还被婆家全家人欺负。而李亚平作为一个男人得到丽鹃家那么多帮助,一点不知道感恩,还维护无理取闹的妈,连请的亲戚保姆也维护,简直是不可理喻。电视的结局比小说好,小说中的丽鹃是被失去理智的亚平在婆婆一声声:“打死她!”的挑唆下,被活活打死了。其实丽鹃在单位是个称职的编辑,在家是个心地善良,知书达理的妻子,没什么坏心眼,主要是自己的生活次序被婆婆的到来打乱了,导致以后生活中的小矛盾激化。我认为她是压力太大得不到发泄导致最后的歇斯底里----把家里的钱都给丈夫家了,反而使自己在家失去了地位,钱还不了自己的妈妈,牙牙学语的儿子被婆婆教说“妈妈坏!”才直至悲剧的发生。丽鹃还是个好媳妇,但生活是由不得她的,我很同情她。

    从人格上讲,丽鹃婆婆是一个没有完整人格的变态狂,倒掉丽娟的母乳给三个月大的孙子喂奶粉,教孩子说:“妈妈坏!”,以及耍两面,当儿子一幅慈母相,背着儿子和自己的内侄女(保姆)连手,对丽鹃挖空心思,机关算尽,叫读者难以相信那是一个勤俭持家的老母亲,很难让人尊敬……亚平妈与丽娟的文化冲突和思想观念的不一致产生矛盾,而亚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推波助澜,使矛盾愈演愈烈,最后不可收拾,亚平对悲剧结局负有主要责任。

    现在普通的女性真累,既要做好工作,又要照顾好家庭,婆媳关系不好,一般就认为是媳妇对婆婆不好,总要媳妇象对妈一样对婆婆,从不讲婆婆对媳妇也要视为己出。一般来说,婆婆和媳妇住在一起,媳妇紧张,婆婆也会紧张,这是相互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婆媳太少见了,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媳妇刚结婚时,想必都是实心实意对婆婆,都想做好媳妇,但是婆婆却从一开始就防着媳妇,越是对她好的媳妇越是被她轻看,被她看作是好欺负。

    社会上有这样的话:“婆婆就是婆婆,对她再好,也不是亲妈;媳妇再好,也不是亲生女儿。”在这部电视剧里,让我们看到媳妇不要幻想婆婆眼里儿子、媳妇一个样,儿子在妈眼里永远是天,是除她老公以外的顶梁柱,媳妇什么也不是,就是传宗接代的机器。我想,结婚,不止是你嫁给你的男朋友那么简单,你同时嫁给了他的家庭和他的所有的社会关系。如果你不弄明白这个道理,他的家庭和他的所有的社会关系会反过来影响你的婚姻,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许多不论多深多浓的爱情在双方家庭带来的种种矛盾中稀释淡化。而如果男人----这个在这场爱的争夺战中的关键角色,能让自己成为双面胶而非导火线,至少婚姻的结局不是这样的惨淡乃至玉石俱焚!

    在选择对象时是不是一定要考虑对方的社会关系?我认为要考虑。因为一个人出生以后他的父母就是他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在这个家庭几十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包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无法改变的。他和你处对象时会有意无意凸现自己的优点而把自己的缺点隐藏起来,结婚以后会慢慢地释放出来,和你的一切发生冲突,矛盾就是在一件件不经意的小事中积累起来,如果没有尊重、体贴和宽容,不注意交流、沟通,最后终将爆发。而两代人观念的沟通问题,原则是千万别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

    前不久看了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又特意去看了王海鸰《新结婚时代》的小说,其中“你嫁给了他,就等于嫁给了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们俩的结合就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他娶了你,就等于娶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的父母……” 剧中要表达的是人们对婚姻的一种期望,就是婚姻的本质只是两个人自己的事,不是两个家族、两个单位、两个社会关系在过日子。

  在王海鸰笔下,展示更多的是婚姻的问题,告诉观众现实残酷的一面。用她的话讲,先看清楚了再做选择。王海鸰眼中,只强调爱情的婚姻不是现实的婚姻。

王海鸰认为婚姻并不是一个人惟一选择,自己快乐最重要,不结婚总比离婚强。她还认为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城乡差距”可以逾越的。

现实中,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矛盾,但是当事人为了面子、为了孩子,慢慢都化解了,少有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时代不同,代沟肯定是有的,只要双方都能意识到了,能理解了,说开了有什么不能化解?父母理解了,就会少干涉年轻人,尊重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人理解了,也能体谅老一辈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