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竹的随想

(2007-03-10 09:25:22)
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
气吹朱夏转,声扫碧霄寒。
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题竹》。从诗中我仿佛看到竹子枝叶葱笼,一顷绿色,风中万杆攒动,森然作响。诗人别具慧眼,透过其外在色相,感到它含有秋意,其气息正在吹走夏天。
我非常喜爱竹子,记得家乡老宅原有近一亩的紫竹林,小时候回去我总喜欢在那里玩耍,倚在粗壮的竹子上看竹叶随风抖动,每天清晨数新出土的竹笋,中午采竹叶芯回来煮茶喝,因为奶奶说竹叶青茶可清凉驱热。爸爸自己做的两套4节紫竹鱼杆,比他首长送他的进口甩鱼杆都宝贝。后来周围家家竹子开花,竹林大面积枯萎,爷爷便将竹子全部翻种成水杉树,我就再难见竹子了。所以每每见到竹子总有一丝亲切之感,难怪苏东坡要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感慨!
去年立秋前重游扬州,在《八怪纪念馆》又见到真正的竹子。我觉得所有喜爱竹子的人都应敬重郑板桥———这位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铁骨硬汉。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子和其为人早已被国人所知,他的诗质朴率真,平易近人,脱离成规;诗如空谷幽兰,似暗香盈袖,犹清新别致;他对书法真、草、隶、篆无不擅长,主张“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自创“六分半书”——“板桥体”;他擅画兰竹,他笔下的竹子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秀劲绝伦;他以画入书,书中有画,如雪柏风松,傲然挺立。
郑板桥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如同对生命的探索,“兰之清幽遗世,竹之孤高劲峭”,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做过两任知县的他,对百姓的关心,对官场的不满,都可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台上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台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跃然纸上,高风亮节为世人所传诵。
端详着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兰图,仰视着郑板桥“春夏秋时全不变”的“六分半体”,我更加喜爱竹子!
今年立秋我是独自在南京渡过的,在宾馆后院的小竹林里,我一节一节抚摸着竹骨,看绿叶上托滚着露珠,不由咏起郑板桥的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竹子虚空,联想到太极。我想人也应蕴含虚静之心,透过人世的虚白之象,从而进入虚空之境。“致虚极,守静笃”我们才能以清澈明亮的目光观照一切事务,胸中自有丘壑,在虚白、空灵之处,寄寓情思,在有限的笔墨中表现无限的情怀。人生是无尽的道路,无论是顺利还是曲折,总给人以无穷的遐思,让我们在想象领域中自由飞驰吧。
竹风萧萧,天凉好个秋!
写于2002-08-10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