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古楼、古塔、古井、古阁
(2017-03-12 12:46: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鄂东南(黄石、鄂州、咸宁市) |
庾亮楼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古楼街北段。初称南楼,因其在武昌县治之南而得名。据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载:“庾太尉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又称谯楼,为城门上的瞭望楼,是用来观望和打更报时的。东晋咸和九年(334年),庾亮(289—340年)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其镇武昌(今鄂州)八年(332-340年)期间,常率左右登南楼赏月、与殷浩、王胡之、王羲之等人坐胡床咏谈而留下千古之佳话。”因而庾亮又被人称为“南楼使君”、“南楼老子”,并留下了“庾亮南楼”、“胡床待月”、“庾监高楼”等典故。后人为纪念庾亮在武昌的功绩而改为“庾亮楼”,简称“庾楼”。亦称“玩月楼”,因庾亮登楼赏月而得名。唐“安史之乱”时李白陪御史中丞宋若思登楼凭吊庾公,写下《陪宋中丞武昌南楼夜饮怀古》更使庾亮楼闻名遐迩。
文峰塔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文星路中段。又名文星塔。又因此处为古武昌城南门外,故俗称南门塔。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县谌谦与教谕朱瓒所建,后废。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熊登在原塔址的六十步处重建,并撰《文星塔铭并序》。
四眼井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鼓楼街与十字街交汇处。因一口水井上有四个取水口而得名。又名“寿井”,因云“饮此井水,后当有人登高位……享上寿者。”,故名。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为县太尉邹应博捐资兴建,青砖砌成,口径丈余,深达数丈。井口上置放有一四孔圆形的铸铁井盖,并在四孔上面套上四个青石井栏,周边用红麻条石铺面,形成红砂石井圈。元代修缮并建井亭,清代井亭已废,清末重建,抗日战争时期,井亭被日军飞机炸毁,渐废弃并掩埋于地下。2004年发现并恢复。在原铸铁井盖上浇灌水泥砂浆,铺上了青色花岗岩石砖,还立了一块纪念石碑。为鄂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阁
位于鄂州市区小东门外长江中龙蟠矶上。距市中心约1千米。因浩浩长江自巴蜀至吴淞口中仅此一阁,故又被称为
“万里长江第一阁”。传始建于南宋,确有文字记载由元代监邑铁山(蒙古人)于1280年建成,后屡毁屡修,据《鄂州文化志》载:石上有龙蟠矶寺,俗名观音阁。元监邑铁山建。明弘治初(1488年)僧觉寿募修。嘉靖六年(1527年)毁,知县许穑卿重修。清邑人周庭举、郑履中、大学士官文等先后进行过维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二十二年(1933年)曾两次维修,1984年再次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
知识链接
鄂州文物保护单位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怡亭铭摩崖石刻(1988年)
2、观音阁(2006年)
二、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凤凰台塔、彭楚藩烈士墓、金鸡乡遗址(1956年)
2、怡亭铭摩崖石刻、和尚山遗址、瓦窑咀遗址、梁子湖遗址(1981年)
3、观音阁、吴王城遗址、城塘城遗址、金盆垴遗址(1992年)
4、庾亮楼(2002年)
5、七窑山遗址、张裕钊墓、四眼井、吴氏祠堂、太白港桥、北伐军二十军军部旧址、彭楚藩烈士祠、张家楼房(2008年)
前一篇:鄂州: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后一篇:鄂州:弥足珍贵的唐代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