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鲁
彭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95
  • 关注人气:1,5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昌:文化“圣山”荆门山

(2016-03-27 14:08:14)
标签:

旅游

分类: 鄂西南(宜昌市、恩施州)

  宜昌:文化“圣山”荆门山
                                 资料图片

  称荆门山为宜昌的“祖山”(发源地)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荆门山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载:在宜都与宜昌市交界处,长江南岸。因“上合下开,其状如门”,故名。属武陵山余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西隔长江与虎牙山(属宜昌市猇亭区)相对,东南坡平缓,西北坡陡峭。有古荆门城遗址、仙人洞等名胜。《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荆门山条亦载有:一名郢门山(因楚国曾都郢,故以郢代指荆楚)。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西南岸,东北与虎牙山隔江相望。
  荆门山(确切地说应为荆门山系)西起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柳林村,东抵宜都市红花套镇渔洋溪村,绵延14.8千米,面积4平方千米。一般海拔80米,最高点海拔139.2米。临江一面削壁延绵2000米。由石灰岩构成。山上并列有十二座椭圆形山峰(形似馒头),素称十二碚(bèi)(注:碚多指临江水边突兀之山峰或山岩),依次为:荆门山、仙人桥、游龙岭、将军帽、铜柱山、象鼻嘴、馒头包、笏嶂山(今执笏山)、卧龙岗、双乳峰、神农鞋、女观山(仅仙人桥、荆门山、将军帽、执笏山尚存)。当地人俗称荆门十二背(因十二峰皆背江而立之故),故清同治三年(1864年)《东湖县志.舆图志》(1735年置东湖县。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称:(荆门)山列十二峰,像十二背。依次为:观音背、偃月背、长流背、将军背、乌石背、摇船背、大禹背、丞相背、天鹅背、磨(音末)船背、顺流背、桃花背。第十二背上有一天然巨石,形如弯月,向前十一背盖去,构成一座天然拱桥,人称“仙人桥”(桥长30米,宽7.5米)。远远望去,第十一背与第十二背矗立两侧,“仙人桥”横于其上,其状如门,故名荆门山,并成为古人乘舟进出三峡的重要地标。桥下是仙人溪(原称柳林河),溪水到此汇入长江。一俟洪水季节,因江水倒灌,天鹅背就成为当地渔船停泊港湾。故《东湖县志.山川志》载:荆门山在乌石铺,县南五十里,与虎牙袤迤相对,上合下空,有若门然。一名仙人桥,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而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在仙人桥的西边,有一天坑,东西长约百米,宽约七十米。在天坑左侧相传有巴蔓子墓。
  (注:十二碚之名,是从江面上观察十二峰而命名,而十二背之名是从山背后在陆地上观察并而命名。为宜昌市文史工作者傒山、杨煜的考证得出。另据宜昌市文史工作者杨世灿实地考证:碚与背能对应有仙人桥(碚名)—偃月背(背名);将军帽—将军背;神农鞋—大禹背;铜柱山—乌石背;笏嶂山—丞相背这五组。)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荆门山却一直湮没在岁月烟云中,不为世人所知。
   事实上荆门山见于文献较早。据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载:“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西晋袁山松(一作袁崧)《宜都山川记》亦载有: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对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其荆门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彻,山南有像门也。北宋欧阳忞(欧阳修之从孙)编撰《舆地广记》云:“(宜都县)有荆门山,上合下开,通彻山南,有门象焉。大江东历荆门、虎牙二山之间。荆门在南,虎牙在北,为楚之西塞。故郭璞《江赋》曰:‘虎牙筑起以屹崒,荆门斗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高胜,溢流雷响而电激’也。”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过荆门十二碚,皆高崖绝壁,斩岩突兀,则峡中之险可知矣。”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荆门山,在荆州府夷陵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章怀太子贤曰:荆门,在夷陵东南、宜都西北。今有故城基址在山下。《大清一统志》(包括康熙《一统志》、乾隆《一统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载:“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宜昌古今多少事,几多藏在荆门山。拂去了长期笼罩在荆门山上的历史面纱,我们惊喜地发现荆门山是宜昌文化之根。
 荆门山下宜都市城背溪文化遗址被载入中国考古史。城背溪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而得名。包括宜都的城背溪遗址、红花套遗址及秭归的柳林溪遗址、朝天嘴遗址等。
  其中城背溪遗址位于红花套镇吴家岗村。面积37亩,出土石器陶器和兽骨等文物,并发现了大量的稻作遗存,经测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人工培植水稻之一。红花套遗址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红花套村,是长江中游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发掘面积2825平方米,出土文物1.67万件(主要有陶器705件,石器630件等)。另围绕该遗迹,还有4个众星捧月般的次级遗址,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层已经形成。距今约8000年—7000年,是目前湖北境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此外,红花套遗址出土石器表明该地曾是长江中游区石器制造中心,所出土的“中国石斧之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荆门山因江山险扼,古人曾在山上筑城据守,成为“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锁夷陵(宜昌古称)一方之局”之屏障,有“川鄂咽喉”之称。为历代兵家常争之地,东汉建武九年(33年),割据称帝的公孙述为阻止光武帝刘秀入川,曾派遣田戎等人于荆门山与虎牙山之间,架起了长江第一浮桥。据说是有史记载以来在长江中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这从清代的《四川湖北水道图》,用山水写意手法,描绘了从岷江到湖北荆州段沿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引用了大量诗词歌赋、历史掌故作为注释。其中有一段写道:“夷陵以下有虎牙山、荆门山,昔公孙述依此做浮桥拒敌……”可知。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攻荆门,毁之。这从唐杜佑《通典》载:“荆门山,后汉岑彭破田戎于此,公孙述又遣将任满拒吴汉作浮桥处,在今峡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战中王濬自蜀发兵,顺长江东下,伐丹阳(今秭归),克西陵(今宜昌),占荆门、夷道(今宜都)二城。南朝陈太建二年(570年),北周军在荆门南建安蜀城,西魏昭达攻克其城,将信州治侨置于此。后被陈攻克,置荆门镇,由吕仲肃守卫,隋杨素平陈,克之,唐初萧铣遣兵戍荆门城,李孝恭克荆门、宜都二镇,这从清《宜昌府志》载:“荆门城在荆门山上,江山险扼,因置城于此控受,今天犹有故城基址在山上。”清《宜都县志》亦载:“荆门山下,古时建有城池,名荆门城。”唐未古荆门城因长江洪水被淹,称淹洲坝(今名烟收坝,俗名胭脂坝。又名淹子坝。属宜昌市。据《东湖县志》载:坝西北江畔的五龙山,风景优雅,誉称“五龙”烟收。为沙洲小岛。呈纺锤形,长约4千米,枯水季节面积约3平方千米。存百年古碑文。今宜昌长江铁路桥从此经过)。今荆门山有古荆门城遗址。及至宋代,由夷陵(今宜昌)经荆门军北上襄阳的驿道贯通,行政及交通重心移次江北,荆门山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并被岁月湮没。
  荆门山因是进出三峡的地标性参照物,加之石兀峥嵘、石桥横卧而壮美,故倍受人古代文人墨客关注,对其青睐有加,大颂赞词,成为在三峡地区留下诗作最多的地方之一。除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90多位文人墨客为荆门山写下200余篇诗词歌赋。包括唐朝杨炯、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及宋朝欧阳修、苏轼、寇准、范成大、司马光、王十朋等。仅《全唐诗》中,就有30多首咏荆门(包括今宜昌和荆门二地的荆门山)的诗。
  无疑,从某种程度上讲,荆门山都称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名山(诗山),更是一座文化“圣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