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军以境内点军坡得名。为湖北宜昌市辖区之一。
点军坡位于长江南岸,传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蜀将关羽曾点兵于此,故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此立青石碑。该碑通高287厘米(其中碑额高66厘米),碑身宽105厘米,厚20.5厘米。碑额宽113厘米,厚24厘米。上刻“汉寿亭侯点军处”及“其他上控巴夔,下制荆襄,为侯平生据扼要立功之所”等碑记。宜昌总镇长官罗缙绅撰文;其长子罗万青所书。碑背面阴刻有罗缙绅草书“虎”字及相关款识和印方(又称“虎字碑”)。另碑左侧(碑文的最后一行为左侧)刻有后人海南蔡凤翁者于1936年冬偶游点兵坡,发现该碑严重下陷,便急派兵“升碑”重立的讠志识文字(使“过此地知为圣迹,以激发忠勇,光我民族”云云)。此外,碑额阳面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下端刻有篆字“万古不朽”的碑题;阴面刻有由鹤、鹿、蝠等动物与“喜喜”字构成民俗吉祥图案。
附:碑文:“汉寿亭侯点兵处,乾隆丙寅岁陈镇军纶所镌字也。其地上控巴夔,下制荆襄,为口(缺一字)侯平生据险扼要立功之所,沿古遗迹书以识之,宜矣。惜制度狭小,摩挲片石,半蚀风霜,绅惧其日销沉也,为易丰碑,并讠志数语,刻手书虎字于末,非有附骥之私亦向往之不能置耳。”
敕命镇守湖北宜昌等处地方总镇都督府提督衔鸟珍巴图鲁,议叙加一级,楚南罗缙绅谨识,花翎四品,升衔侯,选郎中。长男万青敬书。大清光绪乙酉岁嘉平月毂旦。
据考证,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时任镇守湖北宜昌等处地方总镇都督府提督衔的罗缙绅,为彰显昔“汉寿亭侯点兵处”,以今碑取代了早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宜昌镇总兵陈纶所刻碑。遗憾的是,由于岁月久远,其碑额、碑身和碑座于1980年发现时已散落于田间,后运至点军乡穆家店村城墙岭点军坡顶上竖立,再后又移至坡下亭园里,现被移至点军街道朱市街社区点军公园内加以保护。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宜昌市点军区,下设朱市街道、点军乡、联棚乡(国函[1996]188号)。2001年3月22日,原宜昌县桥边镇、艾家镇、土城乡划入(国函〔2001〕28号)。2002年12月18日,点军乡、朱市街道合并为点军街道。
点军区辖1街道2镇2乡:点军街道
桥边镇、艾家镇土城乡、联棚乡
点军街道
因蜀将关羽曾在此点兵而得名。
桥边镇
传昔集镇形成于桥头,名大桥边。后简为今名。
艾家镇
以境内艾家村得名。
联棚乡
1949年底,辖内杨家棚、胡家棚、林家棚、汪家棚、覃家棚、周家棚等众多棚户联合组建农会,取名联棚农会,联棚因此得名。
土城乡
原称土城寺。因四面山形似城,昔建有寺庙,故名。后简为今名。
知识链接
罗缙绅,生卒年不详。湖南平江人。字笏臣,初名贺缙绅,后归宗罗姓。清同治七年(1868年)到宜昌,任湖广督标水师副中营总兵。光绪八年(1882年)秋,罗缙绅兼管峡江救生总局局务。光绪九年(1883年),授任宜昌镇总兵。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湖北总督张之洞推荐与候补道吴廷华同为宜昌土药专局督办,督征宜昌、施南境内的土药税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