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鲜为人知的骡马古茶道
(2015-06-23 18:47:19)
一提起“茶马古道”,自然想到的是西南边陲川藏、滇藏茶马古道。殊不知,湖北也有“茶马古道”,除人所熟知的中俄万里砖茶古道(赤壁羊楼洞-汉口-俄罗斯及欧洲)外,鄂西五峰也曾有一条茶马古道,因运输的牲口主要是骡子(还有马和驴),故称骡马茶道。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茶商卢次伦(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孙中山同乡)在湖南石门宜市(今壶瓶山镇)建
“泰和合茶号”,从安徽祁门请技师制红茶,生产“宜红”茶,并在湖南石门及湖北鹤峰、五峰等地设立分号,收购、加工当地茶叶,专门出口英国,鼎盛时期跨湘鄂二省10多县。卢为运输便利,历时三年,在容美土司古道(为骡马运输而建,当地称驮路,即用骡马驮运)的基础上,建成从湖北鹤峰至湖南津市的青石板路285千米,并修通至各茶区山路300千米。一时间,骡马茶道成为湘鄂边界最重要的交通线。
具体到五峰,据考证呈“x”型,起点为五峰采花、湾潭一带,东经五峰、渔洋关往汉口,西经鹤峰、恩施入川,北经渔峡口、长阳北上,南经石门、桑植入长沙,东西延绵200千米,南北曲折100余千米。
今五峰采花乡、湾潭镇等地有多处遗存。包括石板古道、古桥、路碑、骡马店遗址和摩崖石刻等遗迹。其中位于湾潭镇锁金山村的石板古道,经百顺桥连接五峰县燕子乡,残长约500多米。
五峰是宜红茶的发源地之一。据县志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广东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技工,来到五峰渔洋关、水浕司、采花等地开设茶号。道光三十年间(1850年),英国商人在长乐县(1914年更名为五峰县)长茂司村开设“宝顺合”茶庄(今“英商宝顺合茶庄”招牌保存在湖北茶博馆)。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东郑继庭、林志成、均大福在渔洋关开设“泰和合”茶社,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关闭。嗣后又有湖北汉阳籍茶商义成生、志成、仁华等在渔洋关开设了6家茶社,精制红茶出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姚协和来五峰开设茶号,后经营渔洋关恒信茶号,并在五峰定居。1913年,广东卢淑良、卢旭明在渔洋关堂上办“太和洋”茶号,至1926年歇业。现保存在采花茶业科技园湖北茶博馆内的“英商宝顺合茶庄”招牌(1985年出土),见证了五峰红茶的悠久历史。
及至清嘉庆年间(1796-1804),四川、湖北、陕西三省白莲教起义,切断了江淮盐业进入湖北的通道,湖北全省面临盐荒,清政府特许四川盐业进入湖北,采花骡马古茶道随即又成为川盐进入湖北重要盐路之一。
附:骡马古茶道遗迹
后嶆骡马店
位于五峰采花乡采花台村后槽。系骡马古茶道上驿站。为一处全木质穿架梁木结构木房子。面阔三间,五柱三骑,卧槽门,悬山。左侧有一小燕子门。右侧建砖木结构房,原为骡马牲口房。总长2600厘米,宽2000厘米。距今约150年。
裕安桥
位于五峰采花乡星岩坪村泗阳河上。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郑晓初、褚辅臣、林子臣(广东人)等人捐资修建,民国十年(1921年)由褚习之、周恩波等60多人捐资重修。现存四块碑刻,一为“裕安桥”名指示碑,三个字每字约为120平方米;二为并寿山河碑,光绪十六年五月立,刻字十四行,每行35字,碑长2.5米,宽2.1米,厚度为0.4米。三为领修人王润堂和其它捐资善士名单和善款。褚习之亲写碑文记载重修屋桥事迹。四为褚元堂所写“重修星岩坪裕安桥”碑文。桥体为单拱石桥,桥面铺青石条和石板,桥南有多级石阶。
莫家溪古桥
位于采花乡前坪村。清单拱石桥。呈南北向横跨莫家溪,此处为采花盐茶古驿道必经点。桥宽2.8米,长6.9米,高8.4米。桥北有七级石阶,桥面有十多块石板铺就。
梯儿岩路碑
位于长乐坪镇柴埠溪村梯儿岩悬崖古道上。现存清代乾隆、嘉庆、光绪碑三通。石碑石质青石,乾隆碑提名“万古流传”,碑有题跋,文中有“一路福星四大字。碑通高148厘米,宽62厘米,厚16厘米,嘉庆石碑碑名“重修维新”通高98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光绪石碑通高84厘米,宽53厘米,厚13厘米。三通石碑刻文均阴刻。字迹为当地一般人氏题写,未见落名。碑长方形,均有石座。三碑依次安放。
知识链接
五峰古桥和古碑及摩崖石刻
莫家溪古桥
明·清
采花乡前坪村
裕安桥
明·清
采花乡星岩坪村
桥河古石桥(寡母子桥)
明·清
渔洋关镇桥河居委会
百顺桥
明·清
1966年重修,湾潭镇锁金山村(百顺河“软潭”处
岩板河石桥
明·清
湾潭镇三台坡村
楠木古石桥
明·清
采花乡楠木桥村
蟾蜍桥
清
长乐坪镇甘沟村
石桥沟古桥
明·清
长乐坪镇石桥沟村
渔洋关水田街花桥
清
渔洋关镇水田街
长鹤桥
清
牛庄乡金山村
柴埠溪古道碑